..续本文上一页于会议记要的形式,经典文句很多是非常简略的。
比如谈到缘起时,佛陀经常会这样说:
ßAvijjà paccayà saïkharà, saïkhàra paccayà vi¤¤àõaü, vi¤¤àõa paccayà nàmaråpaü, nàmaråpa paccayà salàyatanaü, salàyatana paccayà phasso, phassa paccayà vedanà, vedanà paccayà taõhà, taõhà paccaya upàdànaü, upàdàna paccayà bhavo, bhava paccayà jàti, jàti paccayà jarà-maraõa-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àyasà sambhavanti. û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产生。”
经典里面通常都是以这样一句套语出现的。如果我们在阅读这些经文的时候不加留意,会以为这些只是在说教或者在陈述一些基本概念,然而佛陀说法并不是为了创造名相或者讲一些抽象的思辨。佛陀讲的法都是为了断除烦恼、导向苦的究竟寂灭。在讲到缘起的时候,也是为了导向灭苦的。然而,如果我们只是从经典里面看到这一段话,将很难理解无明如何缘行,行如何缘识,识如何缘名色,名色如何缘六处,六处如何缘触,触如何缘受,受如何缘爱,爱如何缘取,取如何缘有,有如何缘生,生如何缘老,死,愁,悲,苦,忧,恼。
我们必须明白,佛陀在世的时候,其实有一套很详尽的修行方法。我们不能够认为声闻乘就只学四圣谛,缘觉乘学缘起,菩萨乘学六度万行,我们不能够这样理解!缘起属于四圣谛的其中一个部分,不能把它与四圣谛分离开来讨论。
我们的身心,在经藏里面通常称为“五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跟识取蕴。在《阿毗达摩》又把它们归类为色法、心法、心所法,或者也称为名色法。这里的名色也就是十二缘起支里面所说到的名色法。它们构成了我们所谓的身心、生命,所谓的人:男人、女人等等。要透视五蕴,解脱烦恼,还必须得追因,找到五蕴的因,名色法的因。名色法的因就是缘起。
佛陀在世的时候,缘起法是每一位比库都应当修习、实践的。然而,阿难尊者在第一次圣典结集的时候,不可能把佛陀所说的细节内容都讲出来。因此,即使佛陀在世的时候,已出现有很多相当于义注、相当于注解佛陀教法的经典,但这些经典也被收录进经藏。
比如收录在《长部》的《等诵经》、《十上经》,《中部》的《正见经》、《大象迹喻经》、《谛分别经》等,都是沙利子(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讲的。在经藏《小部》里还收录了一部沙利子尊者所讲的《无碍解道》(Pañisambhidà-magga),这部经典非常详细地讲解了禅修的方法,修习观智的方法。《清净道论》提到的十六种观智,来源就是在《无碍解道》。
佛世时圣弟子们对佛法的注解、阐释也可以编进经藏,例如刚才提到的沙利子尊者所说的《谛分别经》等,阿难尊者所说的《八城经》、《瞿默摩嘎蓝经》等,也都被收录进《经藏》。
在佛陀的众多弟子当中,最擅长解释佛陀简略说法的大弟子就是马哈咖吒那(Mahàkaccàna,摩诃迦旃延)尊者。马哈咖吒那尊者能以其敏捷的思维和精致的分析,解释和论议佛陀的简要开示。正因如此,佛陀称马哈咖吒那尊者为“对简略说法能详尽分别法义第一。”(Etadaggaü, bhikkhave, mama sàvakànaü bhikkhånaü Saïkhittena bhàsitassa vitthàrena atthaü vibhajantànaü yadidaü Mahàkaccàno”ti.)(A.1.197)在巴利经藏中,至少收录有八部是他广解佛陀略说的经典,如《中部》的《蜜丸经》、《马哈咖吒那贤善一夜经》、《总说分别经》等。马哈咖吒那尊者解释佛说的风格,成为后期巴利义注的滥觞,同时,他也被视为义注的鼻祖。
当佛陀入灭之后,诸圣弟子们对佛陀教法的解释就不能再编入经藏了,这一类对三藏的解释就编集为义注(Aññhakathà)。义注也就是对经典的解释,以及对实修的指导。如果我们抛开义注去阅读经典,经典通常会变得晦涩难解。
3.对义注的两种看法
在上座部佛教里面,对待义注的看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依照传统。这种做法在整个缅甸跟斯里兰卡的许多僧团依然被严格地遵守着。按照这种传统,在解释经典、讲经说法时候,比库们都会先背诵一段经文,再依照义注的意思讲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实修,或者根据信众们的根基,对经义进行分析阐明。
缅甸整个僧团对义注的尊崇和重视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大长老们在讲经开示的时候,都离不开义注。如果我们看缅甸的大师作品,无论是雷迪西亚多的或帕奥西亚多,都很严谨地依照三藏以及义注来讲经说法,然后再结合实际来指导禅修者进行禅修实践。
第二、侧重经验。目前在泰国有某些比库的讲经方式就比较少依照义注。例如泰国森林派许多阿詹、禅修老师们所讲的开示,很多都是从自己的实修实证中流露出来的,他们通常会把经典的法义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进行解释,很贴近生活,也很贴近人心;学术的味道和严谨的风格反而不浓。
当然,现在也有许多佛教学者,甚至部分僧人都认为义注是佛音尊者所写的,他们甚至批评义注偏离了佛陀的本意。然而,有一项不容否定的事实是:兰卡的大寺是很保守传统的佛教部派,如果佛音尊者是个信口开河、标新立异的人,那么,不但他的著作不可能得到大寺僧众们的尊重,就连他本人能不能居住在大寺都成问题。我们只要反观那些否定义注的人,当他们在阐释经典时,到底是依据传统,还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和主观理解呢?否定义注只是背叛上座部佛教传统的做法!
因此,目前上座部佛教在禅法教授和经论教学方面,大致形成两大流派,一个流派是依照义注、依照传统,另一流派是依照经验。
那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三藏的义注呢?毕竟义注是佛弟子们的作品,如果把它们当成佛说,当成圣典,那是不太妥当的。但是,如果因为它们是弟子所说,就完全抛弃、加以否定,这又是另外一种极端。我们学习一种语言,除了教材之外,还需要借助许多的工具书、参考书,例如词典等等,因为这些工具书多数都是语言学家们编写的。如果有人因为工具书、参考书不是教材而嗤之以鼻,他能不能学好这门语言是很成问题的。因此,我们应当如此看待三藏的义注:巴利三藏是圣典、是权威,而义注则是对三藏圣典的最权威解释。
第三节、《清净道论》与义注
刚才我们大概地介绍了上座部佛教的三藏以及义注,现在再回到我们讨论的《清净道论》。我想请大家回答一下:《清净道论》到底属于三藏还是属于义注呢?
(答:义注。)
对,属于义注!在巴利传承里面,从来都没有把《清净道论》当成是三藏的一种。虽然中文将它翻译成《清净道论》,但这里的论并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律经论的论,如果将它称为《清净道注》可能会更精确一点。它的书名巴利语叫Visuddhimagga,Visuddhimagga就是“清净之道”。
在学习《清净道论》的时候,我们将会发现它有这样的特点:《清净道论》有很大篇幅是在对所引述的经典进行解释,特别是在后面讲慧学的那一部分,几乎都是长篇大论地摘录或者抄录,把经藏和论藏的义注整编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把《清净道论》称为藏外经典,它的性质既不是经藏也不是论藏,而是义注。
如果我们深入地学习《清净道论》,将能明白《清净道论》确实是一本禅修的手册。透过《清净道论》,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实修的方法、详细的禅修指示,都很完整地保留在目前以巴利语为载体的三藏义注里面。然而无论如何,巴利义注不能偏离三藏而讲,不会天马行空地瞎扯,其特点基本上是先引述一段经文,然后再解释其意思、含义。比如我们看“入出息念”这一章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一章是依照《长部·大念处经》或者《相应部》的《入出息相应》中的经文来讲的。佛陀说:
“诸比库,于此,比库前往林野,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我们在《清净道论》里面可以看到对这一段经文的逐字逐句的解释。这种解释方法就是巴利语佛教传统里面对经文的解释方法。因此,我们可以把《清净道论》视为是对整个巴利三藏以及义注中有关戒定慧禅修次第的整编和结集。如果我们阅读了《清净道论》之后,再去看其他义注,会发现有很多内容在其他的义注里面也有,《清净道论》只是把它们选编出来而已,相当于精选或者选集,义注的选集。因此,在斯里兰卡的史书Mahàvaüsa(大史)称它为三藏以及义注的精要。
第四节、《清净道论》的地位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统,佛陀的教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1. pa…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一讲:序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