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存在的。“病恼、病苦”就是由于四大的变动,四大的不调,因为由界的变化而生起有脓、肿、疮、痛等等,这种称为病恼。“受”是指苦受,这里的苦受主要是指由于不善的果报,所生起的身体的苦受。“只是为了尽量没有苦”(paramatà),parama就是究竟的意思,在这里是尽量,尽量没有苦,就是为了防御,为了断除一切病苦。
所以在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我们服药是已经生了病了,有了病了,我们服药,是为了治病,这个就是为了消除已生起的苦受;第二层,为了尽量没有疾病,这个是避免,所以有时候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为了预防疾病,为了预防生病,我们就可以服一些药品,乃至到有时候我们可以服用一些有健身作用的,比如说维生素,或者说一些人参等等,这样为了补气,这样也是可以的,这个是世尊所允许的。因此,我们说到的医药、药品通常有四种:
第一种,称为yàvakàlika;
Yàva就是直到……期间,kàlika是时间。这里我们所说的药,指的是食物,这包括khàdaniya、bhojaniya。
可以吃的叫噉食,第一种是我们所说的饭,七谷(就是七种谷)所组成的,比如说米饭、粥等等;第二种是那些面制品;第三种是草粮;第四种是鱼;第五种是肉。这五种是属于古代翻译成硬食,也翻译成噉食,义净律师翻译成噉食。所以这五种有时候也翻译成主食,是古印度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比库跟乃至到现在那些上座部比库,他们就称为主食的。
然后还有另外一种称为khàdaniya,就是嚼食,咬嚼的嚼。这种就包括现在的水果、瓜、菜等等,这一类的食品是称为嚼食,古代也翻译成软食,或者翻译成副食都可以。
这两类称为yàvakàlika,就是称为时限食,在某一个时段当中允许吃的。虽然这里称为药,但是它是属于pi
óapàtan那里所设,就是属于那一类的。
第二种,是称为yàmakàlika;
Yàma的意思是时分,直译为时分,kàlika是时间的的意思,yàmakàlika有时候错误地翻译理解成非时浆,其实yàma的意思是从一天的明相出现到第二天的明相出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整个24小时,这段期间都可以服用的,都可以食用的,并不是一定要在非时所食用的。所以yàmakàlika包括一些果实、一些水果的果汁跟蔬菜的菜汁。这里的果实是指小果,比如说苹果、梨、芒果、葡萄、桃子等这些小果。而大果是不允许的,比如说西瓜、椰子、菠萝蜜、哈密瓜、南瓜、甜瓜这些大果是不能够在下午榨汁喝的。因此,比库是允许服用时分药、时分食,时分药就是在一天之内都可以服用的。
第三种,称为sattàhakàlika;
Sattàha是七天,kàlika是时间,这个是时间的限度,在七天之内可以喝的。这个就包括了生酥、熟酥这两种酥油,还有油,这种油就包括各种各样的食用的油,包括动物的油跟植物的油,还有蜜糖跟糖,这五种称为七日药(sattàhakàlika)。
第四种,称为yàvajivika。
Yàva就是整段时间,j
vika是生命。所以我们翻译成尽寿药、终生药、尽形寿药,这种就是包括很多的叶药、根药、果药、种子的药、盐的药、石的药,也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上来说不把它当食物的,而把它当药来用的,这一类的可以吃的用品,包括现在所说的中药、中草药、西药等等。然而,对于比库来说,如果药当中比如现在有些中成药,它加了蜜糖,或者说有些中药冲剂加了糖,对于比库来说就变成七日药。如果没有加糖没有加蜜的中药,乃至它制成中成药,制成药丸,它都是yàvajivika,就是称为尽形寿药,这个是比库只要手受之后,他可以存放终生,任何时候都可以吃的。
在这里所说的gilàna-paccaya-bhesajja-parikkhàraü,是指后面那两种药,就是我们要省思,当我们吃这些糖、蜜糖的时候,是为了治病,是为了疗病,当我们服那些药的时候,包括吃中药吃西药的时候,我们也应当正确地省思。如果我们通过正确地省思这些药品,那么我们就不会犯有过失。
同样地,对于使用我们的袈裟、使用钵食、使用住所跟使用医药,都是这么样,因此,在我们一般上来说,有两种省思文:
一种在使用的当时,必须得省思的,这种虽然说现在这个是记载在《清净道论》,但是在《经藏》里面就有提到,在《经藏
中部》的《一切漏经》(Sabbàsava Suttaü)里面就提到了我们作为比库,应当要省思这些平时所受用的生活用品。因此,对于我们所穿用的袈裟,我们所吃的食物,我们所住的住所、房舍,我们所服用的药品,要经过如理地省思,如果不如理地省思的话,那么,如果你是持戒清净的出家人,你还是犯了“欠债的受用”。
如果你是持戒不清净,或者说由于属于那种无惭无愧的人,那么那个就是“盗贼受用”,这个是看一个人的资格。如果,既自己持戒清净,又如理地省思,也就是你已经守好了这条“资具依止戒”的话,那么,就是等于“继承受用”。我们在使用自己父亲的财产,父亲是谁呢?我们的佛陀。
当大家已经断尽了烦恼,已经灭尽了一切可爱之因、贪爱之因,那个时候,你使用的一切的资具,都犹如主人使用那样,那个就成为是“应”,就是应当的、有资格的、完全般配的所使用的。那么,这个是对于这种“资具依止律仪”的解说,也就是我们现在已经讲了四种戒,就是“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跟“资具依止戒”。
所以,通常我们提到的四种遍净戒,是我们的戒清净,在戒清净的基础上我们再修定,所以提到这四种戒是这里的戒,其中的pàtimokkhasaüvaras
la,就是别解脱律仪,是偏重于律的。然而,因为《清净道论》里面,它是以经教法来讲的,所以当我们讲到“别解脱律仪”的时候,我们只是带过那对于南传来说的227条,对于受持的是四分律的话,那它是250条,这是对于比丘来说的250条,这个是属于“别解脱律仪戒”。
然而,还有讲到那些“行处”,那些“正行与行处”,这些又是属于经教法的范畴了。然后“根律仪”也是属于经教法的范畴。还有,我们刚才讲到的“活命遍净律仪”也是属于经教法的范畴。再接着,这种如理的省思,它的来源并不在于《律藏》,而在于《经藏》,这是在《中部.一切漏经》(Sabbàsava Suttaü)里面所要求的。因此,《清净道论》里即使说到这里的戒,还是依经教法的方式来分析,来分别的,所以,这个是区别。因此,我们不应当把《清净道论》当成律典。
在这里面所讲到的戒律也不是以讲律教法为主的,而是以经教为主的,到了后面讲慧的主要是以论教为主,所以《清净道论》里面分为三大纲要:戒、定、慧;戒跟定是以经教法为主来讲的,而又偶尔会涉及到论教法,比如说当我们在讲到了根律仪的时候,里面就是用论教法来分别的;而讲到经教法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如何把取业处,把取所缘,这些都是依经教法来分的。
然而,里面讲到那些速行等等,这些又是属于论教法的范畴,而到了在讲修慧的时候,比如说讲到五蕴,讲到十二处,讲到十八界,二十二根,四圣谛,十二因缘这些,其实这些都是属于经教法的范畴,但是,它又用论教法来解释。
因此,我们不应当完全把它分开,而且,本来讲五蕴,讲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圣谛跟十二因缘,这些是在《经藏》里面讲的,但是它是以论教法来讲的。所以,《经藏》里面也有很多论教法,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提到的五蕴,都是究竟法,是不是?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十二因缘,这些全部都是究竟法,它已经没有涉及到人、没有涉及到有情、比库、比库尼这些概念了,所以,这里还是以论教法为主,虽然它里面很多是《经藏》的内容。
因此,当我们掌握好《清净道论》里面所说的义趣之后,我们就更容易来把握,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到,其实《清净道论》里面讲律的其实是很少的,而几乎是非常少的涉及到律教,它只是讲到在“活命遍净律仪”里面,有六种学处是会涉及到律教里面,但是,里面只是几行字,它并没有广说,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都是基础,太基础了,而讲到巴帝摩卡(pàtimokkha,波罗提木叉)的时候,它根本就没有提到任何一条戒条,是不是?为什么?因为这些对于那些比库来说,这些都是基础,所以没必要在这边重复,它只是依经教法,经分别的方法来把它进行广说,那如果我们理解了之后,我们就更能够知道,其实《清净道论》它的指导修行的那种纲要,跟它是属于哪一类的教法所摄。
那好,我们大家今天就学习到这里。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做回向: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Buddha§ p
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Dhamma§ p
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Sa
gha§ p
jemi
Addhàimàyapa
ipattiyàjà
i-jarà-mara
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些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些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清净道论》-活命遍净律仪》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