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大益處。”
----SN XIII 1 (相應部)
“比丘們,假定有一個湖,五十裏寬、五十裏長、五十裏深,湖水滿盈,烏鴉可以從中啜飲,人可以用草尖盛起一點水來。你們認爲怎樣?草尖盛起的水與湖中之水相比哪個更多?”
“世尊,湖中之水更多。草尖盛起的水根本不算什麼。草尖盛起的水與湖中之水相比,根本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千萬分之一。”
----SN XIII 2 (相應部)
“比丘們,假定大海即將幹枯,到最後只剩兩叁滴水。你們認爲怎樣?即將幹枯的大海之水,與那兩叁滴水相比,哪個更多?”
“世尊,還是即將幹枯的大海之水要多。那兩叁滴剩水根本不算什麼。那兩叁滴剩水,與即將幹枯的大海之水相比,根本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千萬分之一。”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擁有具足見的聖者的弟子,一位已經突破、入流的人,苦與張力總體的終結與止息,要遠遠大多了。所剩下的至多七次的輪回,根本不算什麼:與過去的那一團苦相比,根本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千萬分之一。那比丘們,那就是突破、入法流的益處。那就是獲得法眼的大益處。”
----SN XIII 8(相應部)
並不是所有入流的果報都與他死後的命運有關。許多也與即刻當下有關。
居家者安那塔品迪卡去見世尊。到達之後,對世尊頂禮完畢,在一旁坐下。坐下後,世尊對他說,“對一位聖者的弟子,當五種恐懼與敵意寂止了,當他擁有初果的四個素養,當他通過明辨,已正確地找到、正確地培養出這個尊貴法門,那麼如果他願意,就可以這樣對自己宣稱:“地獄終止了,獸界終止了,餓鬼界終止了,惡趣、惡境、低等域界終止了!我是一個證得初果者,永遠不墜惡趣,穩步走向自我覺醒。””
“那麼,是哪五種恐懼與敵意得到寂止?”
“當一個人殺生時,隨著殺生作爲前提,他即使即地製造了恐懼與敵意,在來世製造了恐懼與敵意,心智便經曆著痛苦與絕望,但是,當他約束自己不殺生時,他既不製造即使即地的恐懼與敵意,也不製造來世的恐懼與敵意,也不經曆心智的痛苦與絕望:因爲避免殺生的人,恐懼與敵意已經寂止了。
“當一個人偷盜…邪淫…妄語…
“當一個人飲用蒸餾發酵、導致神志不清的飲料時,隨著飲用蒸餾發酵、導致失去警覺的飲料,他即使即地製造了恐懼與敵意,在來世製造了恐懼與敵意,心智便經曆著痛苦與絕望,但是,當他約束自己不飲用蒸餾發酵、導致失去警覺的飲料時,他既不製造即使即地的恐懼與敵意,也不製造來世的恐懼與敵意,也不經曆心智的痛苦與絕望:因爲避免飲用蒸餾發酵、導致失去警覺的人,恐懼與敵意已經寂止了。
“恐懼與敵意便是這樣寂止的。”
----AN X92(增支部)
“這些是有信念的居家者的五種果報。哪五種?”
“當世上一位真正的好人表示同情心時,他們首先會對有信念的人表示同情,而不會對沒有信念的人表示同情。在訪問時,他們會首先訪問有信念的人,而不會訪問沒有信念的人。接受禮物時,他們會首先接受有信念者的禮物,而不會接受來自沒有信念者的禮物。傳授法時,他們會首先傳給有信念的人,而不會傳給沒有信念的人。有信念的人死後、身體分解時,會升起進入善趣、進入天界。這些便是有信念的居家者的五種果報。”
“正如一株位于十字路口的大菩提樹,是周圍鳥群的棲息之地,一位有信念的居家者,更是許多人的棲息地: 比丘們、比丘尼們、男女居士們。”
一株大樹
枝丫載著果實與樹葉
樹幹與樹根
還有累累果實
鳥兒在那裏棲息
在那個喜悅的氛圍裏
他們建造家園
那些尋找蔭涼的
來到蔭涼之處
那些尋找果實的
找到入口果實
因此擁有具足戒德與信念的人
謙卑、敏感、溫和
愉悅、適度
那些無漏者便朝他走來
沒有貪、嗔、癡----
是世界的福田
他們傳法與他
解除一切苦
當他理解了
他也會無漏于一切有緣起的,
獲得徹底解脫。
----AN V 38(增支部)
忠告
盡管以上面那段鼓勵人心的段落結束這份學習指南,也許比較愉快,更有益的,也許是跟隨佛陀的榜樣。他的臨終之言是針對那些初果弟子的,鼓勵他們不要滿足于等待著他們的果報,而是保持警覺的態度。
“什麼是警覺?有這樣的情形,一位比丘警惕地守著心、守著心漏與伴隨的心理素質。當他的心、對于心漏與伴隨的心理素質被守著時,信力就會培養起來,達到頂點。精進力…念力…定力…明辨力就會培養起來,達到頂點……”
----SN XL VIII 56(相應部)
“那麼,南地亞,聖者的弟子怎樣才能警覺地生活?有這樣的情形,一位聖者的弟子對覺者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心…滿足于對覺者不可動搖的信心,他白天不獨自努力、黑夜不隱退用功。對他來說,生活沒有警覺,那就沒有樂。沒有樂,就沒有喜。沒有喜,就沒有甯靜。沒有甯靜,他就耽于痛苦之中。當有了痛苦,心就不再入定。當心不能入定,景象就不能顯現。當景象不能顯現,他只能算是一位缺乏警覺的人。
“再者,聖者的弟子對法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心…對僧伽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心…擁有聖者們欣賞的戒德: 不破不壞、無暇無疵、利于解脫、受智者贊揚、清淨無染、走向正定。他滿足于那些聖者們欣賞的戒德,他白天不獨自努力、黑夜不退隱用功。對他來說,生活沒有警覺,那就沒有樂。沒有樂,就沒有喜。沒有喜,就沒有甯靜。沒有甯靜,他就耽于痛苦之中。當有了痛苦,心就不再入定。當心不能入定,景象就不能顯現。當景象不能顯現,他只能算是一位缺乏警覺的人。
“那麼,南地亞,聖者的弟子怎樣才能警覺地生活?有這樣的情形,一位聖者的弟子對覺者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心…不滿足于對覺者不可動搖的信心,他白天獨自努力、黑夜隱退用功。對他來說,這樣警覺地生活,就升起了樂。他有樂,就升起了喜。他有喜,身體就有了甯靜。身體有了甯靜,他就感受到愉悅。有了愉悅,心就入定。當心入定了,景象就顯現出來。當景象顯現出來,他就算是一位保持警覺的人。
“再者,聖者的弟子對法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心…對僧伽擁有不可動搖的信心…擁有聖者們欣賞的戒德: 不破不壞、無暇無疵、利于解脫、受智者贊揚、清淨無染、走向正定。他不滿足于那些聖者們欣賞的戒德,他白天獨自努力、黑夜退隱用功。對他來說,這樣警覺地生活,就升起了樂。他有樂,就升起了喜。他有喜,身體就有了甯靜。身體有了甯靜,他就感受到愉悅。有了愉悅,心就入定。當心入定了,景象就顯現出來。當景象顯現出來,他就算是一位保持警覺的人。”
----SN LV40 (相應部)
“因此,第福,當你確立了初果的這四個素養,你應當進一步培養六種能識(或譯神通),它們有利于明察。關注一切造作的無常性、覺察無常之中的苦、覺察苦中的非我、覺察舍棄、覺察無欲、覺察止息,你應當那樣訓練自己。”
----SN LV 3 (相應部)
《初果 第二部分:初果與初果之後(即入流者、須陀洹)(美國 坦尼沙羅尊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