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山氏自稱參照宇井伯壽氏(見其[東洋の論理]書山書院,一九五○年)與魯濱遜氏(R.H.Robinson:Early Medhyamamika In India and China,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Press, 1967)
(注 17)大正叁○,五二下。漢譯本中看不出“名色”生“六人”的解釋,參考藏譯本則可知。
(注 18)譬如“他見不到太陽”之否定詞落在動詞上,並不含有因見不到太陽而見到他物。這不同于“他不是學生”之名詞否定,而暗示他是學生以外的老師、工人等。
(注 19)大正叁○,一叁七上。
(注 20)大正叁○,五四下-五六上。
(注 21)[空之哲學]p.142
(注 22)囗山雄一。前注六書之第十八頁。
(注 23)印順法師。[中觀今論] p.49-52。他亦指出月稱對清辨的評破;“月稱在[明句論]裏,對清辨用因明量成立自宗的批評,指出“有法”與“法”,以及“因”“喻”,中觀者與外小等甚麼都不共,這如何能用自立量呢?這是正確不過的”。
(注 24)大正叁○.一上 。
(注 25)大正四二.五上。
(注 26)北京版西藏大藏經,丹珠爾,經疏部第十七卷,第一一四頁末。
(注 27)德國 MaxWalleser 所譯,Die Mittlere-Lehre des Nagajuna. Nach der tibetischen Version ubertragen.Die buddhi sotische philosophie in ihrer geschic btichen Entwicklung,2.Teil.Heidelberg 1911池田澄達 [根本中論疏無畏論譯注] (東洋文庫論叢,一九叁二)。
寺本婉雅, [龍樹造,中論無畏疏] (大東出版社,一九叁七年)。
(注 28)大正五○.一八四下。
(注 29) 國譯一切經,中觀部一,叁論解題,p.32(一九叁○年)。
(注 30)呂澄亦說:“印度有這種著作習性,寫作一種對自己多種著作的自注”([印度佛學源流略講]p.114,現代佛學大系二叁。彌勒出版社)。
(注 31)宮本正尊:“根本中の研究”p.47-48 (東洋[宗教學論集]一九叁○年)與“譬喻者、大德法救、童受、喻發論の研究”p.174-180 ( [日本佛教學年報]一九二九年)。
(注 32) 德譯:Max Walleser: Die Mittlere Lehre des Nagarjuna. Nach der Chienesis chen version Ubetragen Die budd hi Stische philosohie In Ihrer geschichtlichen Entwicklung 3. Teil. Heidelberg. 1912.英譯: 宮本正尊: "Translation of the Chung-Lun, Pingala”s Commentary on the Madhyamaka-karika"(○xfoxd university, 1928) 日譯:羽溪了谛:國譯一切經。中觀部一,大東出版社,一九叁○年。
(注 33)大正叁○.叁九上。
(注 34)大正五○.叁叁○上。
(注 35)宇井博士于國譯大藏經,論部第五卷,叁論解題中有所論證。
(注 36)羽溪了谛,同前注二九。
(注 37)大正叁○,一上中。
(注 38)大正四二,五上。
(注 39)大正叁○,四四下。
(注 40)羽溪了谛,見前注二九。
(注 41) 德譯本:Max Walleser翻譯前十叁品。日譯:大竹照真[中論佛護和譯](宗教研究)一九叁一年。
(注 42)平野隆 (無畏注と佛護注との異同について) ([印佛研] 叁卷二號,一九五四年)。
(注 43)羽溪了谛:見前注二九。
呂澄:見前注叁○,p.246。
(注 44)大正四二,二一叁中。
(注 45)大正四二,二一四上。
(注 46)藏譯本現存,份量不少,值得參考,特別是印度各學派的資料,甚有價值。
(注 47)龍谷大學論叢二八八號p.86-101。
(注 48)月輪賢隆:“漢譯般若燈論の一考察” (密教研究,第叁叁至叁五期連載)。
(注 49) Scherbatsky: [ 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 , 1927, p.86。
山口益: [淨名句論] 卷一,弘文堂,一九四九,p.3。
(注 50)渡邊海旭:[歐美の佛教]第二章。
(注 51) Jai Deva Singh:The analysis and Commentary to TheConuption of Buddhist Nivara. Motilal Banarsidass, p. 3-4
(注 52) 山田龍城:梵語佛典の諸文獻,平樂寺書店。p.120在叁枝充囗氏對于這個年代有較詳細的說明。
(注 53)山田龍城氏于(注52)中說:“杜撰之校訂”。山口益氏說:“校訂亂雜粗笨,不堪作爲學術性之使用”。Singh 氏:“充滿了錯誤”。
(注 54)同(注51)。
(注 55)叁校充囗:“中論研究序論”,理想雜志叁八八號,一九六五年。
(注 56)有關出處,宮本正尊氏是(Naktadem polskiej Akademji Umiejetnosci ( 中道のさとりと止觀法門の源流, [止觀の研究],P.465,岩波書局,一九七六二版)。在 [佛典解題事典] p.128,泰本隆氏將第XII,XIII 誤讀爲VII,VIII而寫成七與八。因而,吳汝鈞氏亦同樣錯引,[佛學研究方法論]p.49,學生書局一九八叁。
(注 57)安井廣濟:“中觀佛教”,[佛教學の道しゐべ]龍谷大學編輯,一九八○年,p.135。
《梵本《中論頌·月稱注》(淨明句論)研究序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