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廣釋·因緣品

  中論廣釋·因緣品

  宗喀巴著

  許得存譯

  李冀誠校

  (校定本)

  第一章因緣

  于此廣說龍樹《中觀論》

  第一節導引

  尋空性之理

  諸佛所說一切布施余行者,分別空性之慧生、未生、已生,住增益之方便。《入行論》雲:“此等一切支,佛說智慧義,是故欲除苦,須生大智慧。”是故,世尊所說一切至言直間浸入彼心,如引導衆盲;資德引彼入妙境,布施導入解脫城,尋緣起空性之慧眼,此即圓滿智慧正業,又,示義顯教,善遣釋理,由所教化增上力宣說諸種了義不了義門,于此生是非疑慮,唯世尊至言不入能取余處,于如是聲能立,從彼引入余處定有多種障害,故由諸理斷定一切而墮入,須尋者,一切大乘教誡道。

  開示作者殊勝。

  若爾,《楞伽經》雲:“諸自證分乘,非是度量境,如來滅度後,啓白誰執持。”佛涅磐後,各等引分別智境。戲論寂靜之乘誰能執持?答雲:“如來滅度後,誰當持正法,世尊住久如,正法幾時住,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名爲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成就極喜地,往升無量界。”遠離了義有無乘二邊,龍樹作答,金光大師雲:世尊住世時,吠舍厘童子諸世視歡喜降生,《大雲經》雲:“我涅磐四百年。童子化成比丘“龍”,護持正法,後往極信光佛刹土,爲慧生光王。”《迦裏耶怛特羅文殊師利根本分別經》雲““如生時及相住世六百年。”《大法鼓經》雲:“正法欲滅余八十年,在于南方高荼羅國大波利林善方便河邊迦耶梨姓中生,當作比丘持我名。”(藏文:吠舍厘童子諸世視歡喜于佛般涅磐八十年,正教衰敗之際,當作執佛相之比丘,弘揚正教,百年後離世往升樂土。)

  複次,爲顯阿阇黎之教,尊敬妙顔及世尊。吠舍匣視歡喜與龍樹同承。《大法鼓經》雲:“如是示教,生于南方”,四百年即生于南方之二理。《楞伽經》、《文殊師利根本分別經》雲:“修行第一地,往升無量光佛刹土。”《大法鼓經》雲:“比丘于第七地。”《大雲經》、《大法鼓經》所雲于未來定能成佛者,于欲界幻化成佛故,《菩提道明燈》雲:“由無上瑜伽道,龍樹一生得金剛品位。”兩經所雲不相違,如雲佛陀百年成佛與數先劫前成佛不相違。若爾,“偉大怙主之補特伽羅無上瑜伽乘者住世六百年,若不成佛,從無上續部所教化,一生得金剛持品位”,如雲”盡言承諾,詞句敘盡,是故:《六十頌正理論釋》雲:“怙主事業未得究竟者,唯以波羅蜜乘作行道增上力。”

  所著《中論》總義

  如是,怙主廣作百加行等共明學論著,于內明依密咒、般若波羅蜜等,由甚深中觀道了義教顯示。《大乘寶要義論集經論》雲:“引證諸經,十萬般若,菩提藏等。”

  由理示者,以《中觀論》、《慧根本七十空性論》、《回诤論》、《六十頌正理論》、《寶曼論》、《細研論》等六論之理決擇。頌雲“雖示空性,由正理不多立,彼等論舍有無二邊,特顯緣起空性,由不觀待有無邊之道,顯示輪回解脫。”

  舍有無二邊,示緣起空性分二,一切有部于補特伽羅及法增益自性所立。破者,根本慧,破彼之能立正量等尋思之十六句義者,《細研論》。

  “如諸法自性,不在于緣中”,或“設若一切法,皆非有自性”。“汝語亦無性,不能破自性”。如是所答,《回诤論》即第一品之余論。謂自性空緣起義,無自性而說所立、能立、能破、所破故,于無自性宗正量所量破立之所作、能作應理;于自性有宗立正量所量,不應理。《中論》雖于無自性示一切能作所作,若以所緣分辨,應理顯示破立之所作能作,思惟于此理不堪立自宗,舍去故。《七十空性論·第七品》雲:“若夢境幻化,如于幹闼婆,如是生及住,如是毀壞滅。”于此诤答故,論之余論。若破生、住、滅之自性,除論延續等說不應理。《七十空性論》雲:“有無住生滅?有無勝劣等?佛以世假名,非由清淨力。”生滅等一切皆由諸佛所說世間名言安立,非由正立之增上力。

  論多說于生等破自性,諸法自性空,諸法即緣起,如來無等故;親示正法,世尊薄伽梵,能依世名言,正加各種名,如是,諸法現象之勝義者,緣起自性空故,生等一切由名言增上力安立。《中論》雲,“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自性空,勝義、生等等即是假名、若不依前言,名言有義悉由名言增上力立有,實爲難懂。于自性有示少許理害,安立無自性,諸如悉由名言增.上力立有,難解彼理一切能作,所作應理,故爲通達作《七十空性論》。

  觀待輪回解脫,舍有無邊者,由余二論示釋,如《六十頌正理論》,墮有無二邊,不得解脫。“遍知法無法,佛陀般涅磐。”正知法自性有無故,諸聖者度脫此世,彼二互依故,由自體能立之無自性者,唯彼等。謂彼有有體輪回及無體涅磐故,彼二無自性,不應理。答诤雲:如是謂有,隨順由凡夫名言智執有,非針對聖者空性見言,遍知生死流轉自性無生,由慧破果時,安立“得涅磐”。若不爾者,盡由自相能立之煩惱,不生後蘊故,于安立現起破涅磐煩惱。蘊、何一不應理,破滅。論又雲顯示劣乘之涅磐,彼所立之支余論多雲。

  總之,獲阿羅漢時,若于得涅磐及證得義無現起空性勝義,定不得涅磐,由小乘所立之要義。《寶曼論》雲:“善趣之能立即信念之信,先去除外,成解脫之能立慧器。”

  “般若”者,知我,我所無勝義谛。若依彼,知蘊無實,滅我執;若執蘊谛不滅,輪回退還。輪回于無見惡趣及有見善趣故。除彼,于解脫不依有無二邊,須知正義。彼義安立于攝六界補特伽羅故,不立于彼等及一、異故,不立清淨,如是,謂分別界、蘊。

  先後破補特伽羅及法自性,多雲緣起性空。不依有無二邊,了知正義,須決定輪回解脫之道,此要點于修支中顯現。《中論》、《七十空性論》謂由伺察空性之道,退還無明、後退還一切余支。決定境緣起性空,不須顯立彼分別之有境解脫之因,思惟難立前者。

  綜其義,《中論》、《細研論》廣破他宗所立、能立,顯示緣起空性,若爾,于彼破法亦不應磋商破之能作,所作故,思惟破他宗,無立自宗,彼等一切所作、能作于自宗應理。《回诤論》雲。

  若爾,由破立之能作決定義,自性不立緣起,彼勝義故,諸如一切由名言增上力立,故世俗有即空性。《七十空性論》雲:“如是唯立名言,伺察一切能作、所作于名言應理。”如是通達二谛理者,何須說成佛,于輪回解脫亦可,是二論宣說,尊者趣入大小乘門,施與有情生活視眼,恩德無量。

  論中殊勝者,《中觀論》,示無量不同理門,決定甚深入,樹立基礎。

  于法生起歡喜功德

  于如是甚深法生歡喜功德,應以贊頌,《集經論》雲:“信受深法故,積一切福澤,未成佛之間圓滿成就一切世間、出世間。”《幼寶施經》雲:“明察遠離文殊菩薩方便,于千百劫行六波羅蜜多故,誰疑法異門。若聞佛法,廣生福澤,無所懷疑,何須說聞法,有者寫字誦持,廣示余人。”《金剛經》雲:“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沙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善逝俱舍論》雲:“計十大不善。具彼等故,趣入法無我,從一切始法生正信,具崇敬心.,一切有情不趨惡趣。”《伏魔品》雲:“諸比丘了知一切佛法,知諸過始邊由自性所蔽,除生過之悔,不作堅定故,若映蔽無間,邪入儀軌屍羅,何況雜碎。”《無生敵經》雲:“作無間故,入聞正法,若信持,不言彼業是業障”。由諸阿阇黎引。

  顯示于何處宣說之器

  若聞甚深空性語,有者不信受舍棄故,趨入惡趣,余人信受,自性無任何空義,邪執誹謗故,示者定作信受差別。彼從何相知?《入中論》雲:“異生聞空性,心中數生喜,喜淚潤濕眼,何以身毛豎?“彼中有圓滿佛慧種,乃爲親示法器;彼中示勝義谛,隨順真谛生功德。若爾,彼聞空性見,猶聞者獲寶藏歡喜,伺察彼見于他世于不衰之方便。若我毀犯屍羅緣而墮惡趣,思惟空性見失斷,正執戒律,圓滿正作;若持戒生善趣而成貧困,尋求飲食、法衣而掉舉,思惟不聞空性常有,廣做布施;若大慈悲執空性見故,遠離成佛,思惟不可得。修作悲心;若生憤怒,墮入惡趣,既生善趣.且貌醜陋故;思惟諸聖者不作歡喜,修行忍辱教誡。知一切屍羅,遍回向故,見成佛及生起無量果,爲饒益有情,發甚深善願,回向菩薩,顯說所有緣起,要見菩提心,起大恭敬心。《入中論》雲:“恒常正執戒能住,廣做布施依悲心,修行忍辱具善業。回向菩薩益有情,恭敬圓滿諸菩薩。”若知空性爲要,有如實了理;若以知理破一切因果,幻化不盡,其上不欺正語,緣起了義無有堅處故,不僅無聞者功德,且生諸過,是故,礙因果緣起決定,持聞甚深教論,思義修行,于諸世作信持誓願。

  第二節正明《中論》義

  名義

  劄雜濕——智慧

  瑪哈瑪迦——大中道

  摩拉——根本

  迦日迦—一—章品

  納瑪——名曰

  智慧者般若波羅蜜多總名。《般若燈論釋》雲“能立般若波羅蜜多理故。”如《般若燈論》所雲所诠門命名。

  中道者,如舍世間邊際,余名“中”。舍有無二邊,謂“中性”爲“中道”。于自義言處。頌“中道”故.謂“迦”者,總言中觀論著或其所有名。曰:“中道”。由“迦”之名言故,曰:“中觀”即中觀宗,清辨言。若作于“瑪哈瑪迦”之中觀論著或中觀派爲“中道”;若謂舍二邊之中爲“中道”者,如《叁摩地王經》雲:“有無二邊者,清濁亦是邊。”是故,舍二達,賢者不住中,何以引是言?彼…

《中論廣釋·因緣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略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