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正理▪P10

  ..續本文上一頁二邊戲論的角度來說,中觀應成派與其他宗門之間,是有很大之不同的。中觀自續派的大師們,也承認「空性」與「緣起」是一樣的道理。但,他們所承認的,與中觀應成派所承許的內容,有很大的差別。另外,只有中觀應成派,才把「緣起」高捧爲「衆理之王」,而備加推崇。

   因此,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有些人,當他們知道了一切法,是從原因與條件中産生之後。便以這個理由爲根據,會認爲,諸法的産生,一定會有一個促成其形的獨立自性。這樣,他們的思想,會被一種有之概念束縛;但是,一旦智者體認到﹐諸法是由因緣條件産生的道理之後,便會依此認識到,諸法沒有獨立自性的原理。從執諸法爲實有的束縛中掙脫出來。因此,以緣起爲理由,能夠體認到諸法,絕無獨立自性的原理。所以,通過緣起的道理,悟證空性,實在是一種奇妙絕倫的方便之道。」

   在「緣起贊」中,宗喀巴大師也說到:「愚夫于何執,邊執縛堅固;智達彼盡斷,戲論網之門。」宗喀巴大師,在這裏清楚地指明,「緣起」正見,對所有智者而言,是斷除「有無」兩種思想網絡的必經之路。他認爲,「緣起」與「空性」,就是同樣的一個道理。

   然而,我們必須明白,龍樹菩薩師徒,以及宗喀巴大師師徒們,所宣講的「空性」與「緣起」同義的內容,與某些人,把所有腹部隆起的物體,都說成「瓶子」,是不一樣的。與另外一些人所認爲的,證悟「空性」的思想,可以通達「緣起」的道理。也是不一樣的。因此,除了那些徹底透悟出空性見地,並能時常念覺的人以外,所有一般的人,是不會能夠輕易地,掌握到「緣起」與「空性」同理之道理的。

   宗喀巴大師,在「中論大疏」中說:「只有那些,真實地斷除了,諸法自性實有思想的中觀論者們,才能理解到緣起與空性同理的道理。而一般人士,則完全不可能理解到這一點的。」

   據此,我們格魯派內部的一些學者認爲:一個心智圓滿,不堅持自己的主張,以應成的方式,能夠破除立論者觀點的敵論者,才能稱得上理解「緣起」與「空性」同理的智者;另外一些學者又認爲,對「空性」見地,能夠圓滿觀察到的人,才能算作理解「緣起」與「空性」同理的智者。我本人比較傾向于第一種觀點。

   宗喀巴大師在「叁聖道頌」中說:「現見緣起不虛妄,即滅實執取相境,若時同起非更疊,乃圓成正見觀察。又由現相除有邊,及由性空除無邊,了知性空現因果,不爲邊執見所奪。」(第一頌大意是:了解緣起的心,自然了知法無自性,依緣起性空去滅除實執所取的境,要同時現起緣起性空,才是圓滿的正見觀察了。第二頌大意是:在下部論師來說,現相只能除無邊,性空只能除有邊。應成派則不同,現相可以除有邊。因爲這些法是心識所現,不是獨立自主真實存在的,就除斷了有邊。因爲自性空,這法的有是由相依而有,可以斷掉無邊。) 盡管,宗喀巴大師,企圖用最清晰的語言,說明「緣起」與「空性」同理的道理。但是,這些教言的內容,仍然相當深奧,不易被人們理解的。所以,我本人認爲,我們不應該把上面提到的第一種觀點理解爲:由原因條件形成的「緣起」思想,與諸法無自性的「空性」概念,在對同一事物的觀察上,不能夠同時顯現出來。

   至尊仁達瓦(宗大師的中觀的老師),也曾經講到:一是對「因果」原理的真實「信解」,二是了悟「緣起」爲「空性」的無上「智慧」。何時能夠結合「信解」與「智慧」爲一體,彼時才能踏上「無住中觀」的道路。他又說:諸法顯現時,能夠體悟到其空性的一面,證悟空性時,又不否認其表象的顯示。把「現」與「空」,善巧地結合爲一體時,方能體證到,世尊佛陀的密意。 因此,以清淨無瑕的正理,觀察諸法的實相愈細致、愈深刻,我們便愈能體會到諸法無自性的原理。由此,也愈能透悟出,諸法現象,只是一種虛

  設假有的真如實際。另外,如果對諸法假有的現象,了解的越深刻、越究竟,我們也就越能體悟到諸法性空的一面。

  另外,根據「緣起」的普遍原理,我們所認識到的「幼芽」之「無自性」,是一種通過對「幼芽」之「緣起」現象,進行推論之後産生的「認識」。對「緣起」原理的理解,與通過「緣起」原理,對「幼芽無自性」之推斷認識。這兩種「認識」,從出現開始起,到最後的消失之前,並不是從各自低層的階段,逐漸地過渡到高層階段。而是在相互的作用過程中,以各自大小不同的影響力,彼此相伴互益,需要經曆若幹幾個階段的。

   這是「緣起」理論中,最深奧難解的一點,如果能夠透悟到其中的玄奧理義,將會是奇妙無比啊。因此,龍樹菩薩也說:「 體證諸法性本空,複見因果相依存,希奇之中最神奇,精彩之中最罕見。」

  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贊中說:「此皆自性空,及從此生此,二決定彼此,無障而互助。何法較此奇,何法更希有。」

   關于「緣起」與「空性」同理的道理,除了以上所闡述的內容之外,還需要從其他很多方面,進行詳細的了解才是。有些後世的學者們,雖然,被捧成是解釋中觀思想的能者高手。但是,他們對中觀見地所作的解釋,以及對中觀經典內容的闡述與辨析文章,就遠遠不如宗喀巴大師的「毗缽舍那廣略品」(菩提道次第廣論及略論中的毗缽舍那品)與「中觀大疏」等著作。宗喀巴大師的著作中,對「緣起性空」的道理,解釋得何等細致入理啊。所以,宗喀巴大師的著作,只有在那些善于解說者的解說之下,一個能聽會懂的人,才能聽出其中的奇妙理義,生極大的喜樂。

  

  

  

  

  

  

  

  

  

  

  

  

  附錄:

  證 悟 之 歌

   又名:知 母 之 歌

   章嘉國師著 白瑪旺傑譯

  

  

  緣起的道理,深奧而奇妙,

  上師!您恩重如山,指引我,見證其本來的體性,

  請求您!常住在我心房的中央,賜予無限的加持,

  感悟的喜悅啊!從心底裏湧起,

  叁言兩語,便脫口而出。

   年邁的母親,被丟失了多年,

  瘋狂無情的兒子,在偶爾的機緣中,

  似乎重新看到,朝夕共處的

  年老母親,慈祥的面孔。

  

  緣起哥哥,在私下裏,

  曾經暗示過,慈母的面容,

  但,似是而非的外相,

  卻動搖我投懷母親的信心。

  

  物質與精神,呈現的濱紛世界,

  是母親歡喜盈盈的笑容;

  生死與星移鬥轉的變化,

  是母親哄騙兒女的托詞;

  啊!母親!在迷惑我,使我看不到她真實的面孔。

  求求您,疼我愛我的緣起哥哥,

  請幫助我找回我的母親。

  

  也許,恩惠無量的母親,能使我拔迷見真,

  但,二元執取的現象,于我又是如此的真實,

  所以,叁世的佛陀,也無法將我從迷茫中拯救。

  然而,一切紛呈變異的現象,

  是母親真性的流露,

  若能觀照真如的實際,方有望步入解脫的入口。

  

  存在,沒有絕對的自性-----母親----非能以言語表述,

  但在虛無之上,卻呈現出一個相互依存的現象,

  「存在與虛無,本爲一體」,其中隱含深奧的理義。

  智覺之子,四處尋覓,

  找不到自己的生身父親,

  但在母親溫暖的懷抱中,我發現了父母相互依偎的神情,

  啊!從今往後,我將永遠得到,

  恩父恩母的垂愛與庇佑。

  

  原來,非一非異,是母親不著迷執的面孔,

  映照在緣起哥哥的鏡子中,從來顯而不實。

  吾等平庸之輩,心亂意迷,

  從未深究過其中的奧妙。

  

  龍樹、月稱的遺教,像隨風傳播的福音,

  從遠古飄來,叩響我封閉的耳膜,

  文殊的化身-----宗喀巴大師,

  智慧精華的嘉言,

  像一只報信的飛鳥,暗示我自性雙運的智慧。

  從此,我再不要長途跋涉,向外面苦苦尋求了,

  年老的母親,永遠與我朝夕相處。

  

  現今,本派內一些「精明」的學者們,

  只追逐「理性」,「實有」等空洞的概念,

  對生動活潑的現象世界,卻置若罔聞,

  他們找尋的,便是一個不複存在的,形而之上的「兔角」。

  

  母親潔淨的臉龐,遠離塵客,

  從來不曾漂浮過雜染的斑點。

  雖然,衆多的論說與闡釋,企圖描述母親的原真,

  但,貧乏的詞語,總是不能契入理由,

  母親的真面,逃離我們的認識,

  愈來愈遠了………

  

  母親空性的臉上,雖然,顯示一些緣起的外相,

  但,「有」與「無」,對我(章嘉活佛)而言,

  不再是「此是彼非」的對立了。

  真實的緣起爸爸,與遠離戲論的母親,

  他們彼此相親恩愛,從沒有過片刻的分離。

  

  有部、經部、唯識,以及東方自續派的叁論師們,

  沒有看到母親真實的面孔;

  執「外境實有」的小乘二部論者﹐

  把大象般活脫脫的空性母親,

  看成一頭身印斑紋的老虎一樣;

  

  唯心實有的唯識論者們!

  把大象般活脫脫的空性母親,

  視爲一個活蹦亂跳,心無定見的猴子;

  

  執諸法有自性的論師們!

  則把大象般活脫脫的空性母親,

  當作一頭殘暴的大熊。

  

  盡管宗派的大師們,企圖以各種語言與概念,

  來描述自己對母親的認知,

  但,年老的母親,

  卻被他們丟失在找尋的路上。

  

  薩迦、甯瑪、噶瑪、珠巴噶舉等宗派的成就師們,

  以自己的實證經驗形容空性母親:

  什麼「明空不二的自證智慧」呀!「本來圓滿的普賢法性」呀!

  「無作俱生的大手印」呀!「非有非無的離言戲論」等。

  先哲們遺留的言教啊!雖然名目繁多,

  但能夠契入真理的後世行者,卻寥若晨星,

  萬法真如的實際,豈能以手指點示出來呢?

  

  不破「外境實有」,其「自性」依然是空,

  維護「外境」的實事論派們,

  你們,對「外境」的真實與否,

  何必如此操勞煩心呢?

  快樂起來吧!去接受「外境性空」的道理﹗﹗

  

  沒有「自證識」,專一內向的「心識」,

  同樣,可用「正量」,現證出「存在」的自性來,

  所以,唯識派的學者們!

  不要沮喪著臉呀,快樂起來吧﹗﹗

  

  萬法,雖無自性,

  但,依待緣起,依然現顯出多彩的事物,

  自續派的論師們!

  你們不要悶悶不樂了,快樂起來吧﹗﹗

  

  心之「明空」狀態,非但不相對立,

  反而,可以相融合一,

  故之,薩迦學派,「道果」論者們!

  消除心中不安的顧慮吧﹗﹗

  

  心性,雖然本淨,

  但,依然能夠顯示出「善惡」的區別,, , , ,

  所以,甯瑪巴通達空性的持明行者們!

  莫要貪執于自以爲是的「純善」了。

  

  盡管,虛捏地構思出一種禅觀,

  但,與生俱有的自然本性,

  仍然會流露出來,

  所以,噶舉派的老證士們!

  禅修時,莫要太勉強固執了﹗﹗

  

  頑固的詭辯家們!

  在承認了「有無離戲」的中觀正道之後,

  我奉勸你們,

  莫太偏執自己的推論了。

  

  有些人,唯我是尊,忽略對他宗經典的參研,

  因而,在概念名相的表達上,

  總留一些不盡人意的缺憾。

  但,我說這些,

  並無對你們有不敬之意,

  然而,在言辭的表述上,若不慎冒犯了你們的自尊,

  我祈求,請給予最大限度的寬容。

  

  我,並非聖哲,能夠通融諸說,

  但,對先輩遺留的神聖經典,

  我敬奉如神。

  像勇敢的騎士,馴服良馬,

  我善于以持久,虔誠的努力,

  來調服自己外馳的心,

  以求從自我狹隘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心外莫求了,苦苦求尋的,依然是自心;

  莫執實有了,一切存在的現象,皆虛幻不實;

  不要否定虛幻了,虛幻之外不會有什麼真實的。

  遠離「斷常」兩極的中央之道,

  才是安心舒適的清淨法界。

  

  多年來,沒有認識到空性母親的真面

  是緣起哥哥,外相概念的指點,

  使我能夠在自己身邊,

  重新找回,丟失多年的父母恩人。

  

  感謝啊!龍樹師徒的開啓,

  感謝啊!宗喀巴大師的指點,

  感謝阿!我恩重如山的導師。

  我將以勤修空性母親的理義,來報答您們的浩恩。

  

  無生無滅,遠離一切戲論的母親,

  與智慧之子重新相逢。

  歡快與喜悅,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願菩薩利他行願的盛宴,

  慈濟普天之下,

  恩母般的衆生,使他們永享恒久的大樂。

  

  歡快啊!我,乳威多傑﹐

  舒暢喲!我載歌載舞。

  證悟的喜悅,作爲殊勝的供品,

  我願,敬獻給無上的叁寶。

  

  《知母歌-----山谷回音般虛無之聲》,由對大中觀具有不共勝解的章嘉活佛乳威多傑,在文殊菩薩的幻化聖迹五臺山敬造。筆錄者比丘格勒南凱。

  

  

  

  後 記

  林 耿 如

  

   本書對抉擇中觀應成派見解,有簡明扼要的闡述,對了解「入中論」及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及「菩提道次第略論」的毗缽舍那部分有很大幫助。

   附錄:證悟之歌即知母之歌,尊者 DL喇嘛曾經講授過,附在本會出版的「中觀正見」一書中。此次白瑪先生以流暢的白話詩歌譯出,有不同的意味;其意義深邃,尊者曾一再叮咛,值得細讀,體會其中含意。

  

《中觀正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