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梵本《中論頌·月稱注》(淨明句論)研究序論

  釋惠敏

  華岡佛學學報第七期1984年9月出版

  提  要:

  十九世紀末梵本《中論頌·月稱注》(淨明句論)在尼泊爾被發現後,這本七世紀的月稱論師的注釋書奠定了中觀學研究新的裏程碑。但是,在中國佛教界對這件事幾乎沒什麼反應,于月稱論師等中後期中觀學者亦陌生得很。如何踏出第一步,這是本“序論”之旨趣。

  本論分爲叁部份來介紹:在第一部份“月稱論師與中觀學派”中,先將月稱論師的生平與著作介紹。然後討論印度佛教中觀學派的思想及論證方法之嬗變,以便了解“淨明句論”在中觀學派中的地位。最後提出一些問題供日後研究參考用。

  第二部份““中論頌”注釋本之考察”,首先介紹傳說而名字可考的印度十一位注釋家。

  接著便討論現存七本注釋的漢譯、藏譯、梵本之存否,及簡介各本的特色與問題討論。希望從此中了解漢譯中觀學文獻之特點與缺失。

  最後,第叁部份“近代梵本《中論頌·月稱注》(淨明句論)之翻譯”中,先介紹《淨明句論》的發現、整理。但主要是討論近年來歐洲與日本方面學者們在《淨明句論》翻譯的成果比較。最後,簡介《中論頌》的翻譯與研究,單是這一項成果對吾人了解中論已有重大的突破。在總結的部份,提出個人對中國佛教的一些感觸與祈望。

  第一、月稱論師與中觀學派

  活躍于七世紀的月稱論師 (candrakirti,600-650頃) ,生于南印度薩曼多 (Samata) 之婆羅門族。 出家後, 跟隨清辨 (Bhavya) 與佛護 (Buddapali ta) 的弟子蓮花覺(Kamalabuddhi)學習龍樹的宗義及諸論書,兼習種種怛特羅(tantra),據說得到了擠畫牛之乳與手不觸而擲石柱的秘術。後來擔任那爛陀寺的住持,是當時顯密兼備的大德。現存的著作大都被收入西藏大藏經。(注1)而漢譯本全無。

  一、中觀部注釋書

  (1) 根本中論注,淨明句論 (Mul amadhyamaka-vrtti-prasannapada)----另有梵本現存。(No.38 58)

  (2) 菩薩瑜伽師四百論廣注 (Bodhisattva-yogacaracatuhsataka-tika)---- 另有梵本斷簡。(No.38 65)

  (3) 六十如理論注釋 (Yukti-sastika-vrtti )。 (No.38 64)

  (4) 七十空性論注釋(sunyata-saptati-vrtti)。(注2)

  二、中觀部著作

  (1) 入中觀(Madyamaka-vatara )。(No.38 61)

  (2) 入中觀疏 ( Madyamaka-vatatrabhasya )。 (No. 38 62)

  (3) 入中觀智慧 ( Madyamaka-prajsavatara )。 (No. 38 63)

  (4) 五蘊論(pancaskandha prakana )。(No.38 67)(注3)

  (5) 叁歸依七十 ( Trisarana [gamana] saptati)。 (No.39 71)(注4)

  叁、怛特羅部(咒釋部)

  (1) 金剛牝豚多羅母贊 (vajrarhitarastotra)。 (No. 17 24)

  (2) 燈作明廣釋 (pradipodyo tana nama-tika)。(No. 17 85)

  (3) 瑜伽六支注 ( sadangayoga-nama-tika )。 (No. 17 86)

  (4) 金剛薩埵成就法 ( vajrasattvasadhana-nama )。(No.18 14)

  (5) 甘露軍茶利成就法 ( Amrtakundali sadhana )。(No.18 16)

  (6) 秘密集會現觀莊嚴注釋 (Sama jabhisamayalamka ravrtti)。(No.18 17)

  (7) 聖文殊師利名等誦注釋 (Arya-Manjusrinamasan giti vrtti-nama)。(No.25 35)

  (8) 大悲(尊)哀泣有加持贊 ( Mahakarunikaku vaky astotrasadhi ethana-nama)。(No.27 33)

  其中,“淨明句論”是當今碩果僅存的中論注釋之梵文原典(詳見第叁章)。爲何會如此?山口益氏認爲:因爲月稱論師的學風在後期印度佛教有相當的影響力,例如後期中觀派之中觀綱要書“中觀寶燈論”中將他與龍樹、提婆並列而尊歎雲:“敬禮龍樹、提婆、月稱叁師”。此外,月稱的學說傳入西藏相當完整,宗喀巴大師又加以弘揚,將其“入中論”列爲教科要目,因此在西藏亦十分盛行。這些或許是其梵典留存至今的原因吧!(注5)可是,如此名重一時,弘傳流久的大德在中國佛教界卻非常陌生。所有著作亦無漢譯本 (民國叁十一年,法尊法師從藏譯本有翻譯“入中論”)。 對于這點,應該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尤其在今日學術昌明的有利條件下,倘不加以彌補,更是一大憾事。

  以下,將以龍樹之劃時代大作“中論頌”(Madhyamaka-karika) 爲主,簡單地介紹近人研究中觀學派嬗變的成果,藉此了解月稱論師在中觀學派中的地位,希望從中發現有那些可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進而掌握他的著作以幫忙我們在中觀學領域中的研究。

  有關印度佛教的中觀學派史,日本囗山雄一氏分爲叁期,重要的學者如下所列:(注6)

  一、初期中觀派(二至五世紀):

  (1) 龍樹(Nagarjuna, 約150-250)

  (2) 聖提婆(Arya-Deva, 約170-270)

  (3) 羅囗羅跋陀羅(Rahula bhadra, 200-300) (注7)

  二、中期中觀派(五至七世紀):

  (1) 佛護(Buddha palita, 約470-540)

  (2) 清辨(Bhavaviveka或Bhaaya, 約500-570)

  (3) 月稱(Candrakirt, 約600-650)

  (4) 觀誓(Avalokitavrata, 約七世紀)  

  (5) 寂天(Santideva, 約650-700)

  (6) 智作慧(prajnakaramati, 約950-1030)(注8)

  叁、後期中觀派(八至十一世紀)

  (1) 智藏(Jhanagarbha, 約八世紀)

  (2) 寂護(santaraksita, 約725-784)

  (3) 蓮華戒(Kamala sila, 約740-797)

  (4) 解脫軍(vimuktisena, 約八世紀)

  (5) 師子賢(Haribhadra, 約800-

  )

  (6) 學說綱要書的作者(約十至十一世紀)

  (1) Jitari

  (2) Bodhibhadra 

  (3) Advayavajra

  (7)其它的中觀學者:

  (1) Kambala

  (2) 寶作寂(Ratnakarasanti,約十一世紀) 

  (3) 阿底峽(Atisa,982-1055)在這麼多的中觀論師中與“中論頌”有直接關系者將是我們以下要討論的。

  一、龍樹菩薩與“中論頌”

  印度的大乘經典從公元前一世紀漸漸流傳後,面對于早已流行的部派佛教(尤其是勢力雄厚的說一切有部),正須要有人加以組織與發揚,以顯示大乘佛法之深刻的理觀與廣大的事行乃部派佛教之所不及。于是龍樹菩薩 (約一五○--二五○)應機出世(注9),“廣明摩诃衍作優婆提舍(注10)十萬偈,又作莊嚴佛道論(注11)五千偈,大慈方便論五千偈,中論五百偈,令摩诃衍教大行于天竺。又造無畏論十萬偈,中論出其中。”(注12)

  在這些著作中,特別是“中論頌”將初期大乘般若經之“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的思想,對所有的挑戰給予徹底地論破。進而才能開展出以“無所住而生(菩提)心”的菩薩無量廣大悲願行,這便是“中論頌”對大乘佛法傳播所負擔的重要任務。

  因此,在開頭皈敬偈中揭橥“八不中道”的緣起正觀後,便逐品地討論重要的染淨諸法之論題 (例如:六情、五陰……如來等), 一直到第二十四品“觀四谛品”時,詳細地敘述了外人對“空”懷疑與反對的原因:“若一切法皆空,無生亦無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谛之法”(第一偈),緊接著又說明:若無四谛則無四果、破叁寶等賢聖法,亦壞因果罪福等世俗法。但是,龍樹斥責說:“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及知于空義,是故自生惱”(第七偈):並解釋諸佛依二谛說法的宗要與空義甚深爲鈍根所不及,而事實上是“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第十四偈),否則“若一切法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谛之法”(二十偈)。如此所謂無四谛、破叁寶等一切過失反而是在“見諸法決定有性者”(十六偈)的身上了。像這樣的“破邪顯正”性質的論書,爲提婆、羅囗羅跋陀羅所繼承,打通了大乘佛法開展的大道,有如僧睿于中論序所贊歎:“蕩蕩焉!真可謂坦夷路于沖階。敝玄門于宇內”(注13)二、“中論頌”的注釋與中觀學派的成立與分流羅囗羅論師後,印度中觀學派似乎沈潛了一段時期,可能是與彌勒 ( Maitreya,約270-350 )、無著 ( Asanga,,310-390) 等瑜伽唯識學派的興起有關,雖然無著、安慧(約四七○--五五○ )、德慧 (約四二○--五○○)、護法(約五叁○--五六○) 等唯識論師亦都把龍樹、提婆的作品作爲大乘佛教的根本…

《梵本《中論頌·月稱注》(淨明句論)研究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