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dhica 4)之梵文校本,便成爲全世界學術界公認研究中論原典的善本,亦揭開了翻譯工作的序幕。
叁、“淨明句論”的翻譯關于歐洲與日本方面翻譯的成果,今按照年代順序,編號介紹如下(注55)。
(1) Th.Stcherdastsky(蘇俄):一九二七年 第一品與第二十五品之英譯(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
(2) S.Schayer (德國) 1.一九叁○年 第十品之德譯(Rocynik ○rjentalistyczny Vol.7Krakowie)2.一九叁一年 第五、第十二至十六品之德譯(Einleitung Ubersetzung and Anmerkungen, Krakowie)(注56)(3) E.Lamotte(法國):一九叁六年 第十七品之法譯(Melanges chinois et buddhiques IV,Bruxelles)(4) 荻原雲來 .(日本):一九叁八年 第十二品至第十七品之日譯未定稿(“荻原雲來文集”p.556-628 )(5) 金倉圓照 .(日本):一九四○年 第十九品之日譯(福井博士頌壽紀念“東洋思想論集”)(6) 山口益 .(日本):1. 一九四七年 第一品與第二品之日譯(“月稱造.中論譯(淨明句論)”卷一.弘文堂)2.一九四九年 第叁至第十一品之日譯(同上,卷二)(7) J.W.De Jong(荷蘭):一九四九年 第十八品至第二十二品之法譯( Buddhica, 1, serie Memoires, Tome IX, paris, Genthner)(8) J.May (法國):一九五九年 第二至第四品,第六至第九品、第十一品、第二十叁至二十四品,第二十六至二十七品之法譯。
(Preface de P.Demie Ville, Collection Jean przyluski Tome II, Paris, Adrien-Mainsonnanve)(9) 長尾雅人 .(日本):一九六七年 第十五品之日譯(有參考荻原雲來氏)(“大乘佛典”世界の名著2、中央公論社)(10)本多惠 .(日本):一九八○年以前(
) 第十八品至二十五品之日譯(同朋大學論叢 第叁七--叁九號)(注57)
將以上的報告整理以表統計如下:(譯者之編號同上)
中論品號 英譯 德譯 法譯 日譯
1. (1) (6) i
2. (8) (6) i
3. (8) (6) ii
4. (8) (6) ii
5. (2)ii (6) ii
6. (8) (6) ii
7. (8) (6) ii
8. (8) (6) ii
9. (8) (6) ii
10. (2)i (6) ii
11. (8) (6) ii
12. (2)ii (4)
13. (2)ii (4)
14. (2)ii (4)
15. (2)ii (4)(9)
16. (2)ii (4)
17. (3) (4)
18. (7) (10)
19. (7) (10)(5)
20. (7) (10)
21. (7) (10)
22. (7) (10)
23. (8) (10)
24. (8) (10)
25. (1) (10)
26. (8)
27. (8)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如下的結論:(一)歐洲方面,英譯,德譯與法譯都無全譯本。
(二)若將英譯,德譯與法譯合壁,則成全譯本。
(叁)日譯方面,在一九八○年以前接近完成,只剩下較次要的末二章。或許這幾年也已經翻譯了。
四、“中論頌”的翻譯與研究在梵本“淨明句論”中,因爲附有“中論頌”,因此僅從梵文偈頌的翻譯與研究,亦可以得到許多寶貴的成果。目前,據筆者所知,日本方面有下列諸人作過這個工作。按照年代順序介紹如下:(1) 宇井伯壽.一九一六年.“國譯中論” (“國譯大藏經”論部五,國民文庫刊行會)之注(2) 羽溪了谛.一九叁○年.“中論” (“國譯一切經”中觀部一、大東出版社)之注(3) 宇井伯壽.一九五○年.“中論”(“東洋の論理”青山書院)(4) 平川彰.一九六五年.第一至四、六至八、十、十七至十九、二十二至二十七等共十七品偈頌之口語譯。
(中村元編:“佛典II”世界古典文學全集7、築摩書房)(5) 中村元.年“ナ-ガ-ルジュナ” (人類知の遺産13講談社.一九八○年)
此外 Kenneth K. Inada 于一九七○年出版一本“uNagarjuna, a Translation of his mula madyamakarika with an Introductory Essay. The Hokuseido Press, Tokyo”。在書中,除了有全部偈頌的英譯外,亦有各品之簡單介紹。書末尾附有語彙(glossary)及參考文獻。
最後,順要附帶提到的是:繼于翻譯的工作,歐美與日本方面,在中觀學研究方面亦有許多輝煌的成績,留著以後再報告。
總結
在我研讀以上一些有關歐美與日本在“中論”方面的成果時,有這樣的感觸:一、近代中國佛教界具備現代佛學研究能力的人太缺乏;對于這個問題,亦少有人真正地去從根培養起。
二、雖然我們繼承祖師們一大筆的漢譯佛典及中國宗派典籍的遺産。可是,面對整個時代潮流,倘若不充實這方面的知識,不是陷于“閉門造車”,或是“任人宰割”的兩種極端結局。這樣的話,怎麼能複興中國佛學呢?譬如;別人以梵文原典或其它新的研究成果(如佛典成立史等)來檢討漢譯佛典與中國佛學時,假若本身不了解的話,真是束手無策。捂著耳朵不理,則違背追求真理的心志;要接受的話,自己不具備判斷能力,只好被牽著鼻子走了。進退兩難!
叁、將佛學研究的成果去淨化自己,傳播到大衆中去。
本國人具有最方便的條件,不管是血緣、語言或文化背景上。事實上,整個中國佛教界似乎失去了活力,不管是自度或度人的工作有待大心者來重建!
注 解
(注 1)以下所列書號根據一九七○年再版日本東北大學德格版大藏經總目錄。 (現代佛學大系,彌勒出版社影印,一九八二年)。
(注 2)于望月佛教大辭典 (vol. 8, p.87) 中認爲此書是月稱的作品。但是東北大學德格版目錄 (No.3868 sunya tasap tativivrti的作者佚名。
(注 3)日人山口益氏介紹此書是阿毗達磨的注解書。 (山口益譯,月稱造“梵文中論釋”(I) 之序言。弘文堂,一九四七。)
(注 4)本書亦被編入“阿底沙小部集” (No.4564) (東北目錄)。
(注 5)同注叁。
(注 6)講座。大乘佛教--中觀思想。(春秋社,一九八二)。
(注 7)日本宇井伯壽氏推定:中國所傳說之提婆弟子羅囗羅與西藏所傳的羅囗羅跋陀羅爲同一人。([印度哲學研究]卷一,p.341。岩波書局)
(注 8)根據年代應該屬于後期中觀派學者。囗山氏以他是寂天論師之“入菩提行論”之注釋名家,故並入中期中觀學者來處理。
(注 9)有關龍樹的傳記有下列六種。
A、漢文資料:a、鸠摩羅什(350-409)譯 [龍樹菩薩傳] (大正五十冊。)b、吉迦夜、昙曜共譯[付法藏因緣傳]卷五。
c、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
B、藏文資料:a、布敦(Buston,1290-1364)著[佛教史]。
b、多羅那他(Taranatha,1573-1616)[佛教史]。
c、松巴堪布 (Sum-pa mkhan-po, 1704-1776) 著[如意寶樹Dpag- bsam ljou-bzan].
其中以鸠摩羅什所傳,年代最接近且亦是中觀大師,因此最可信賴。
(注 10)可能是指漢譯[大智度論]。據僧睿序雲:“論之略本有十萬偈,偈有叁十二字,並叁百二十萬言,梵夏既乖,又有煩簡之異,叁分除二,得此百卷,于大智叁十萬言……”。
(注 11)可能是指漢譯[菩提資糧論],但僅有一百六十六頌。而釋文是自在比丘作,共有六卷。或許原本有包括龍樹自己的注釋而成五千偈吧?
(注 12)[龍樹菩薩傳](大正五○,一八四下)。
(注 13)[中論序]。(大正叁○,一上)。
(注 14)所謂歸謬論證派 (prasangika),即是以歸謬法(背理法prasanga或prasnga anuman) 之學派。自立論證派(Svatantrika)即是應用定言論證 (Svatantraanumana)的學派。
(注 15)囗山雄一。[空の論理],佛教の思想叢書[印度篇]角川書局一九六九年。吳汝鈞中譯,[空之哲學]現代佛學大系33彌勒出版社。
(注 16)例如:(a) 矛盾律:“不應于一法,而有有無相”(七.叁○)。(b) 排中律:“去者則不去,不去者不去,離去不去者,無第叁去者”(二,八)。(c) 同一律:“若法從緣生,不即不異因”(十八,十)。(d) 定言論證:“如佛經所說,虛诳妄取相,諸行妄取故,是名爲虛诳”(十叁,一)。
有關龍樹的邏輯形式,囗…
《梵本《中論頌·月稱注》(淨明句論)研究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