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釋▪P15

  ..續本文上一頁流轉趣入還滅的方便)

  頌曰:何經說世間,彼即說流轉;何經說勝義,彼即說還滅。

  問曰:若是諸法自性空。就應該只說真如,爲何還要說有情世間和器世間的流轉法耶?答曰:不說世間流轉法,就不能現證空性。爲了通達真如的方便,所以必須說流轉法,因爲有些人執諸法實有,而執諸法從無因和非因生,諸經爲了破除彼等謬執,即說由無明緣行生有情世間和器世間,彼經即是說流轉的次第;因爲說流轉法是通達勝義的方便故。何經說勝義谛法自性空,彼經即是說還滅的次第。譬如欲入深穴,必須棄舍其他一切物件,否則,有滯礙就不能趣入。

  (壬)四(示于空性遠離怖畏)

  頌曰:若汝生怖畏,皆非有何爲,若實有所作,此法非能滅。

  問曰:若一切法空,“那就損減了一切因果作用,也不能得解脫故,不許因果就會破壞一切。答曰:若白性空便謂“一切法皆非有,何必爲求解脫勤修聖道”。這是汝對空性産生的怖畏。設若諸法在勝義中實有所作者,那麼,通達此空性的法就非能滅除生死。但是,勝義中要是實有,一切因果作用就會永遠不變,誰也不能斷除生死故。執蘊實有者,例如執陽焰爲水,都是虛妄分別。

  (壬)五(示應斷除特別貪著自宗)

  頌曰:若汝貪自品,不喜他品者,不能趣涅槃,二行不寂滅。

  若謂空性的宗能斷除生死,就特別殊勝,旁宗都是顛倒,這樣特別貪愛自宗而嗔恚別宗的人。若汝不棄舍特別貪著自已空性宗(品),而嗔恚不喜他宗(品)者,就不能趣于解脫涅槃,若有實執取舍二行,畢竟不能寂滅叁有。譬如有一聖僧軍比丘,教化一個精修戒律的在家弟子出家,弟子說:我已深信佛教,見婆羅門就憎惡,所以我就不出家了。

  (辛)二(教誨希求解脫)分七:(一)精進則容易得解脫;(二)若不修習厭離生死就不能得解脫;(叁)生死的過患極大故應精修解脫;(四)不應最初開示實際義;(五)如何爲引導的次第;(六)諸法的究竟實際體無差別;(七)因此經說須修福德資糧並不相違。

  (壬)一(精進則容易得解脫)

  頌曰:無作得涅槃,有作招後有,涅槃無礙念,易得余非易。

  問曰:涅槃妙樂最難得成就故,所以不能獲得,世間有漏法不努力就容易得,是故我們還是作容易得的有漏法。答曰:通達一切善不善業體空無作,當得涅槃,而實執善不善種種有所作,則招後有,是故能遮止一切惡業,涅槃不消擔心就容易獲得。其余生死的樂則非容易得,所以智者不應棄舍希求不加勵力就能獲得的涅槃,而希求經大劬勞所得的生死。譬如希求無病身力健壯,雖有多種因緣,但是,若不希求健康,則不希求彼緣。

  (壬)二(若不修習厭離生死就不能得涅槃)

  頌曰:誰不厭叁有,彼豈敬寂滅,如于自家室,難出此叁有。

  問曰:在勝義中都無有作爲即是涅槃,爲什麼在此《四百論》中還要說無常和苦等法耶?答曰:爲離一切生死的作業而得解脫,所以要生起厭離生死故。若誰補特伽羅不厭離生死,彼人豈能敬重寂滅生死苦的解脫嗎?當然不能,例如沒有渴惱所逼的苦,必然不會産生迫切希求飲水止渴的方便。比如對于自己小小的窮苦家室,不能完全斷除貪愛,就不能離家,所以劣慧衆生難得出離此叁有網,因爲由愛系縛故。譬如眼見沒有離開家鄉愛戀者,頃刻即赴刑場,還貪食家鄉美馔。

  (壬)叁(生死過患極大故應勤修解脫)

  頌曰:有爲苦所逼,現見求自死,時彼愚癡故,不能趣勝道。

  複次有些大權勢的衆生,特別貪愛五欲境的快樂,爲離家和在寂靜處得解脫,不能精進,然由疾病和貧苦等苦惱所逼,所以就應該棄舍歡喜生死。因爲有些補特伽羅爲貧困苦(苦苦)和愛別離苦等苦惱所逼,並且現見有些爲希求解脫彼等苦而跳水、赴火和投岩等自死,如此可見就應該出離生死等苦。若是遠離我愛,很快地就能獲得解脫安樂,是故爾時只有對彼等取舍猛烈愚癡故,才不能趣入涅槃勝道。譬如有病不服藥,就不能解脫病苦,所以僅僅壓伏現行煩惱,而不依靠撥除煩惱種子的對治法,就不能解脫生死。

  (壬)四(最初不應開示實際義)

  頌曰:爲下根說施,爲中根說戒,爲上說寂滅,常應修上者。

  問曰:若是希求息滅生死的解脫,爲得解脫就應該唯獨修真性的法,爲什麼大師還要說施戒等法呢?答曰:無過,因爲衆生有下根、中根和上根的差別,所以必須要有次第的引導,最初只能行惠施,不能受持遠離斷命等律儀,就應該對他說布施,所以佛爲下根衆生說布施,因爲他暫時不是修習戒律的法器故。佛爲已經安住施法的中根衆生說戒,因爲他已經成就感生人天的道器故。佛爲上根衆生說寂滅生死的方便,主要是說真實性,是故,若是思維我決定能得解脫者,就應當經常修習上根。譬如有叁個王子,按年齡小的教認字,中年的教讀誦聲論,年長的教讀使用兵器的方法。對一個補特伽羅也要有次第的教導,所以應當善于有步驟地教導所教化的弟子。

  (壬)五(如何爲引導的次第)

  頌曰: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爲智者。

  對暫時不堪接受真性的法器,若說真性,就會毀謗一切因果作用,認爲善惡無有區別,因爲作惡則墮惡趣,所以最初若說善惡業因果,使人容易了解。首先應說善惡因果遣除造作非福惡業,這是正說的時機故。中間應就我與五蘊以五種尋求皆不可得,遮遣二十種薩迦耶見的實執境,斷除粗我。其後已經成就道器的衆生,就應該說補特伽羅無我。說無我亦顯示諸法無谛實,遣除一切邊執見的次第。誰若了知此說法的次第,彼就可以稱爲有次第引導所化弟子的智者。譬如有善巧的的良醫,或以素食,或以葷馔,種種方法治療病者,能使病者得愈。

  (壬)六(諸法的究竟實際體無差別)

  頌曰:說一法見者,即一切見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問曰:由依何道才能得解脫呢?答曰:通達一切法自性空。問曰:說一切法無邊,彼的法性亦無邊際故,然彼等法性誰才能了知?又說不了知一法實相而不斷盡煩惱就不能獲得解脫,這豈不相違嗎?答曰:無過,因爲若說見一法自性空的實際者,即可說彼是見一切法的法性者。如《叁昧王經》(即《月燈叁昧經》)雲:“以一知一切,以一見一切。”(漢文古譯爲:以一知一切,以一切知一。)《聖虛空藏叁昧經》雲:“誰不執一法實有,便知諸法如幻焰。”例如嘗大海水滴水,便知其余海水皆是鹹味,所以凡是一法的空性,彼即是一切法的空性。谛實空即是一切法的實際;于彼實際並非有如青黃色那樣的不同的形相,但是,若觀待比量智來說,不應就說通達瓶谛實空,彼定是通達衣谛實空。如像不同的器皿中的虛空。

  (壬)七(因此經說須修福德資糧並不相違)

  頌曰:爲樂天趣者,如來說愛法,爲求解脫者,呵彼況余事。

  問曰;設若一切皆空,則應當斷除,爲何經說:“應當敬重修福德”耶?答曰:並不相違。暫時不說通達真性的法,這是爲了愛樂天趣者怖畏惡趣不能修習微細生滅等,如來即爲說他所喜愛的施等法;爲樂欲解脫者,則希求天趣尚且應诃責彼,何況耽著其余惡事,如說:涅槃界中,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譬如世尊爲極尊慈氏授記說:汝當作佛,但其劫中當作號角轉輪王。有一慈氏比丘聞已即發願作轉輪聖王,大師給予嚴厲诃責。

  (辛)叁(引導趣入空性的次第)分五:(一)對非法器不應說真性;(二)通達真性的方便;(叁)須從多方面開示空性;(四)教誨于通達空性應起精進;(五)如是修習能得涅槃。

  (壬)一(對非法器不應說真性)

  頌曰:求福者隨時,非皆說空性,良藥不對症,豈非反成毒。

  問曰:既然通達空性就能滅除一切苦,那麼,就應該唯說真性。答曰:不能這樣,因爲要觀待根器的差別故。若對不是接受空性的根器者而說空性,相反地,就會成爲損惱的因——或者誹謗空性,或者認爲一切法完全無有就是通達空性的義,從而墮于惡趣。是故具有大悲心欲攝受有情求福的菩薩者,不應在任隨什麼時候不觀察根器,對非根器者皆說空性,如像良醫若不能對症下藥,而美好良藥豈非反而成爲毒了嗎?例如除毒的藥給沒有受毒的人服,決定殺害此人的生命。如馬鳴大士說:“如無垢衣塗妙色,最初應當說惠施,令彼善心已調柔;然後開示空性理。”這就是說,應當觀機施教。

  (壬)二(通達空性的方便)

  頌曰:如對蔑栗車,余言不能攝,世間未通達,不能攝世間。

  最初應宣說世間衆人共同許可的法,如像對蔑栗車,若說其余的語言,就不能攝受他,應當以他自己的語言宣說教法。如是就是對世間衆人共許的施等法,最初也應當適合他的心意宣說,因爲說世俗谛法,如何安住,使人易知。若世間人未通達世俗谛法,就教他通達勝義谛,這是不能攝受世間人的。如《入中論》雲:”由名言谛爲方便,勝義谛是方便生。”若他自己已經了解世俗法,然後才應說勝義谛。譬如對小孩子說其余的語言,就能使他不能會義。

  (壬)叁(須從多方面開示空性)

  頌曰:有無及二俱,亦說二俱非,由病增上故,甯非皆成藥。

  佛陀說法都是攝受世間衆生的方便,佛爲令舍無見故對所化衆生說一切法有;爲教化執實有的衆生說諸法無谛實;觀待名言識說有;觀待理智說無;以及爲離斷常二邊見說有無二均非實有;由于顛倒實執的病增上故,佛雖說一切法,這豈非皆是成爲除病的良藥麼?唯是良藥,所以大師說的一切法都是針對各各衆生的執性,是得一切涅槃的方便。譬如大疏中說:有兄弟叁人,一個出家,一個修羅刹法得大神變,一個墮餓鬼。對出家者說解脫法,對得神變者說施等法,對墮餓鬼者說悭吝的過患。

  (壬)四(教誨于通達空性應起精進)

  頌曰:真見得勝位,略見生善趣,智者常發心,思維內體性。

  佛說有無等法,都是爲離有無二邊,這是最殊勝的教法。這種殊勝的教法,若以…

《中觀四百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觀正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