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安立涅槃。
【科】庚二 修集資糧
論曰:“既作如是無倒請已,偏袒右肩,恭敬供養十方叁世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力諸菩薩衆,現前專念彼諸功德,隨其所有功德因力,生殷淨心,或少淨心。”
〖釋〗別解脫戒,惟于僧衆起恭敬心,即能獲得。今此律儀勝出彼故,先供一切諸佛菩薩,次乃能得。故欲受此律儀者,當偏袒右肩,對佛像前,專念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及現住十方已入大地得甚深智,獲廣大力,諸菩薩衆不共功德,皆由成就如是律儀之所獲得。又此律儀,要由最勝善淨意樂,乃能生起。故應至心,隨自現在功用能力及宿因力,發生殷重清淨信心。或由彼等因緣之力,生少淨心,恭敬供養。總謂先應灑掃地基,善飾莊嚴,供大師像,及諸聖像,猶如十方諸佛菩薩親現在前。專念其德,生殷重信。迎請尊長,坐獅子座,如儀軌說當作佛想,端嚴陳列衆多上妙花香燈燭。師引弟子于叁寶所及尊長所,禮贊爲先,以曼達羅及諸供物,恭敬供養。
【科】庚叁 勸速授戒
論曰:“有智有力勝菩薩所,謙下恭敬,膝輪據地,或蹲跪坐,對佛像前,作如是請:惟願大德,或言長老,或善男子,哀愍授我菩薩淨戒。”
〖釋〗次謙恭禮,右膝據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請。若是在家稱善男子,若是出家戒臘幼晚,稱雲具壽(奘師譯長老〕若臘高邁稱雲大德。惟願哀愍,授我菩薩淨戒律儀。燃燈論師謂更請雲:“惟願速授,及叁返請。”德光論師雲:“論說善男子等叁者,顯非定須從出家前受,及非惟從戒臘高前正受律儀。”智祥論師雲:“咒及施等道,苾刍從有智,苾刍前受取,非應從余受。”此說苾刍,若有苾刍,可從正受上二律儀,則不應從在家等受,非說從余受戒不生。
【科】庚四 修勝歡喜
論曰:“如是請已,專念一境,長養淨心。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大功德藏,即隨思惟如是事義,默然而住。”
〖釋〗專念一境長養淨心,謂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大福德藏,隨思此義,恭敬合掌,默然而住。
【科】庚五 問障難
論曰:“爾時有智有力菩薩,于彼能行正行菩薩,以無亂心,若坐若立,而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聽,或法弟聽。汝是菩薩不?彼應答言是。發菩提願未?應答言已發。”
〖釋〗有智授者,或坐或立,以無亂心,于能受者作如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聽,或法弟聽。汝是菩薩不?發菩提願未?彼應答是。兩問之義,謂令醒覺種性堪能,堅固願心。燃燈論師,問難之後,令生勇悍,更續問雲:“欲于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諸淨戒否?”弟子亦應答言:欲受。後授律儀。
【科】己二 正行法
論曰:“自此以後應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弟,欲于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于是學處,于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不?答言能受。能授菩薩,第二第叁亦如是說。能受菩薩,第二第叁亦如是答。”(此羯磨文與藏文次第稍異。又“現在一切菩薩今學”一句,其上似缺“普于十方”四字,校藏文及後無師羯摩文,皆有之。)
〖釋〗先善開曉受法文義。當如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過去一切菩薩所有學處,所有淨戒,未來一切菩薩所有學處,所有淨戒,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所有學處,所有淨戒。于是學處,于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菩薩所有一切學處,菩薩所有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從我受否?如是叁說,一一皆同。彼于一一皆當言受,乃至叁答。言學處者,謂所應修學之處。言淨戒者,謂于學處修學之自性。又此文先顯叁世菩薩共同修學,次言于彼學習之相,後總攝成叁聚淨戒,爲所正受。
【科】己叁 結行法分四
庚初 請證
論曰:“能授菩薩作如是問,乃至第叁授淨戒已。能受菩薩作如是答,乃至第叁受淨戒已。能受菩薩不起于座,能授菩薩對佛像前,普于十方現住諸佛,及諸菩薩,恭敬供養,頂禮雙足,作如是白:某名菩薩,今已于我某菩薩所,乃至叁說受菩薩戒。我某菩薩,已爲某名菩薩作證,惟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于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于此某名受戒菩薩亦爲作證。第二第叁亦如是說。”(此與藏文次第亦稍不同。)
〖釋〗對佛像前,若于十方,現在一切諸佛菩薩,頂禮雙足合掌白言:某名菩薩,今已于我某菩薩所,乃至叁說求受菩薩淨戒律儀,我某菩薩,已爲某名菩薩作證,正受菩薩淨戒律儀。惟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第一真聖,于諸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亦爲作證。乃至叁說。又傳承中弟子不起,自當勝解頂禮十方刹土之中佛菩薩足,于一一方各禮叁禮,散華供養。次立合掌,先請存念雲:“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于我存念。”次請作證。禮上下方者,觀想上下,向東西禮。言不現者,謂于我等,于佛菩薩無不現見。
【科】庚二 贊揚勝利
論曰:“如是受戒羯摩畢竟,從此無間,普于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住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前,法爾相現。由此表示,如是菩薩已受菩薩所受淨戒。爾時十方諸佛菩薩,于是菩薩法爾之相,生起憶念。由憶念故,正智見轉。由正智見,如實覺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薩,某菩薩所正受菩薩所受淨戒。一切于此受戒菩薩,如子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由佛菩薩眷念憐愍,令是菩薩希求善法,倍複增長,無有退減。當知是名受菩薩戒啓白請證。”
又曰:“如是菩薩所受律儀戒,于余一切所受律儀戒最勝無上,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隨逐,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普能對治于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一切別解脫律儀,于此菩薩律儀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計分不及一,算分不及一,喻分不及一,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攝受一切大功德故。”
〖釋〗受戒羯摩圓滿無間,普于十方無邊世界,現住諸佛及入大地諸菩薩前,法爾相現,謂座動等。由此令憶,如是菩薩已受菩薩所受律儀。其後遂于何處,誰所,誰受律儀,生起憶念。由憶念故正智見轉,由正智見如實覺知,某世界中,某名菩薩,某菩薩所,正受菩薩淨戒律儀。諸佛于此覺其如子,菩薩于此覺其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願無災難衆義成就。由眷念故,令此菩薩諸善增廣無有退減。菩薩受此淨戒律儀,于余一切所受淨戒律儀,有四殊勝最爲殊勝:一、更無過上故,名曰無上。二、攝集無量福德果故,名爲無量大福德藏之所隨逐。叁、爲欲利樂一切有情,增上意樂所發起故,名爲第一善心意樂之所發起。四、普能對治一切有情叁業所起一切惡行。受別解脫律儀,于此菩薩淨戒律儀所有福德,百分、千分、數、計、算、喻、邬波尼殺昙分,亦不及一。
【科】庚叁 禮謝供養
論曰:“如是已作受菩薩戒羯摩等事,授受菩薩俱起供養,普于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頂禮雙足,恭敬而退。”
〖釋〗師徒俱起,普于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如前供養頂禮雙足。
【科】庚四 不應率爾宣說律儀
論曰:“又諸菩薩,于受菩薩戒律儀法,雖已具足受持究竟,而于謗毀菩薩藏者無信有情,終不率爾宣示開悟。所以者何?爲其聞已不能信解,大無知障之所覆蔽,便生誹謗。由誹謗故,如住菩薩淨戒律儀,成就無量大功德藏,彼誹謗者,亦爲無量大罪業藏之所隨逐。乃至一切惡言惡見,及惡思惟,未永棄舍,終不克離。”
〖釋〗次當爲說,雖于受菩薩律儀儀軌,持文解義,然于憎恚謗菩薩藏不信不解,諸有情所,不應率爾不觀法器,宣示其文開悟其義。所以者何?由彼聞已不能信解,大無知障之所覆蔽,謗爲不善、不淨、無義。猶如菩薩安住律儀,成就無量大福德藏,彼誹謗者,乃至一切誹謗惡言,意著惡見,邪想現行,諸惡思惟,未能一切一切永舍,惟爲無量大罪業障之所隨逐。如燃燈論師,將結行法攝爲四類,論中亦顯。又此論師于請證後禮謝供養,論則如上,若最後供養,乃爲便易。《律儀二十頌》攝彼義雲:“隨力而供養,敬禮佛菩薩。住十方叁世,諸菩薩屍羅_一切福德藏當以善意樂,從有智有力,住律尊長受。爾時令善增,諸佛及佛子,善意恒于彼,眷念如愛子。”初二句文,表加行法,次六句文,說所受戒,能受意樂,及受戒境。次後四句贊揚勝利,表結行法。
【科】戊二 無師法
論曰:“又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若不會遇具足功德補特伽羅,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菩薩淨戒律儀。應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啓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衆。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于是學處,于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第二第叁亦如是說。說已應起。所余一切如前應知。”
〖釋〗若不會遇如前所說具足功德補特伽羅,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菩薩淨戒律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啓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衆,菩薩所有一切學處,菩薩所有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于尊等前我亦誓受。”(此羯摩文較奘師譯稍有簡略。)叁說而起。所余一切如前…
《菩薩戒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