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涅槃的高速公路▪P2

  ..續本文上一頁體內,而于吸氣、吐氣之間,和心之路上,不是「我的」。觀照心路上的人、事、意念,會提高生命的價值。

   42. 學佛要能碰觸到自己的心,否則徒勞無功。

   43. 靜坐過程,清楚觀照腦際浮現的念頭,包括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每天持續將好念頭記下來,長期累積,用來省察自己。感覺內心情欲太多時,可做倒立運動。

   44. 有苦,但沒有受苦者。有因緣集聚,但沒有我。有寂滅,但沒有解脫者。有道,但沒有走在道上的人。

   45. 想到星期天這一天,是自己的日子,就輕松、舒服。周一到周六,泰半爲別人而活,爲了家人、工作、學生……。星期天,時間應該留給自己,愉快的享受。

   46. 所謂「無明」是指:

  (1)沒有知識

  (2)不懂四聖谛

  (3)沒有學問

  (4)存有邪見

  (5)以無常爲常

  (6)以苦爲樂

  (7)以無我爲我

  (8)以不淨爲淨

  (9)以不真爲真

  (10)以無神爲神

  (11)不懂五蘊

  (12)不理解身和心

  

   47. 基督教講神愛世人,有「愛」則易生執著,更衍生痛苦。佛陀不講愛世人,也不講保佑世人,只分享體悟到的真理,接不接受在個人。佛陀不會強迫別人相信,若不接受,他也不會難過,始終如如不動。

   48. 學佛之後,自己變得快樂,也要試著將佛法散播四方,隨緣助人,但不求感激或回報。內心追求別人的感謝,將産生痛苦。

   49. 養兒育女是一種責任,不是爲求子女的報答。應無所求、不執取,否則會失望、痛苦。

   50. 人與人相處,只要思想溝通就好,不要想主宰對方。一心想要改變對方,不但自己會很累,也造成雙方的痛苦。尤其夫妻、父子、朋友間的相處,更是如此。讓他成爲他自己那樣子,不必強求改變。

   51. 爲何一般人行善,便要求得到好結果?口說好話,便求獲得好反應?因爲無明。懷著無明爲善,最後仍會産生煩惱。

   52. 爲什麼做好事時,會有無明?因爲執著,懷著期待,就會受傷害。如此,即使有果報,也不大。

   53. 佛陀的行動(Action),沒有期待,不會受報(Reaction)。超越善與惡,行于中道,故無煩惱。

   54. 自己的行爲,不論做的、說的、想的,必定要負責任。最快速的解脫方法是,做任何好事都不執著,單純的出于慈悲。如此則易平靜、安詳,行爲才會趨向清涼行、中道行。

   55. 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們的,因一切皆是無常。但人們往往容易取著,造成自己的痛苦。所以在家居士,最好常練習放棄自己最喜愛的東西,觀想:「這東西剛好來到我家,以後必定要失去。」如此,較不會執著。

   56. 人們因爲執著的緣故,已經跑得太久、太累了,實在應該放下執著,過著輕松、自在的生活。

   57. 大家都不喜歡壓力,然而事實上,仍有一大堆壓力圍繞著我們。壓力從何而來?心的無明執著製造出來的。

   58. 爲何不能把壓力解除?是內心打了結,故無法輕松、自在。59. 生命中有太多的執著,這些執著均須舍棄。包括:

  (1)對六根、六塵的執著。

  (2)對儀式、戒條的執著。

  (3)對意見的執著。

  (4)自我中心的執著。

   60. 靜坐之中要求靜默(Silent)。身要靜默、心要靜默,一切執著的東西都靜默。

   61. 我們是靜默國王--佛陀的弟子。要時時休息,靜默。愚笨的人不懂得休息,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因爲他的內心太急迫、太亂了。一天之內能不能找出五分鍾、十分鍾,真正讓自己休息?

   62. 觀受念處可以解脫。一切的行爲都會産生受。它來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産生的受有苦、樂、不苦不樂;還有善、惡、不善不惡;時間上,有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乘起來達到一百六十二種受。

   63. 有時自問:爲什麼喜歡做這件事?答案往往是:因爲做這件事帶來的感受很舒服。比如:喜歡打高爾夫球、談戀愛、上某一家館……,都源自于喜歡的感受。

   64. 「受」會隨因緣的不同而改變。比如:餓的時候、吃到半飽與吃到飽滿的時候,感受都不一樣。因此,可以試著多與自己的感受做朋友。

   65. 常常感覺一下:起床後的感受?運動後的感受?喝冰水時是什麼感受?生氣時呢?經常以靈敏的心去覺照自己的受,將可進一步認識自己。

   66. 要有自己的風格,不必在乎別人的言論和批評,更毋須依別人的話生活,否則將迷失自己。

   67. 若問十個人:「你最想要什麼?」答案可能就有十種。有人想要錢,有人追求愛情,有人要工作,有人想聰明,有人尋求解脫,有人想要……。若心中還存著「想要」的念頭,就是取著和貪愛。

   68. 臺灣人多半不懂如何休息,身和心不斷忙于俗務,即使有時間也不休息。看看佛陀,爲何總是坐著?不忙著工作?他坐著休息,身心多麼舒服呀!見過忙碌奔波的佛嗎?

   69.學佛,能不能就從佛像開始?佛陀的五官令人感覺清淨,他的眼、耳、鼻、舌、身全都在休息。凡夫則相反,五官均被外界所迷,色、聲、香、味、觸的感受牽引著,到處亂跑,停不下來。由于五官充滿貪、瞋、癡,凡夫就終日活在生死疲勞之中。

   70. 日常生活中,不斷執取外物,自己卻意識不到。眼喜歡看美色,耳喜歡聽好話,鼻喜歡聞香氣,舌喜歡嘗美味,身喜歡觸柔,這些都是我們想要的。

   71. 人們也執取不好的東西。比如:說「我不喜歡運動。」其實,應該是「我喜歡不運動。」又如:「我討厭打球。」這個「討厭」本身就是執取。因此,任何念頭或想法生起時,都要清楚。

   72. 佛陀雖慈悲,但也教誡人。只不過開示當時,內心清清楚楚,不會激動,也不被情緒牽著走。

   73. 凡夫無明,因此眼、耳、鼻、舌、身、心均有毛病,不正常。比如:眼迷于明星的華麗外表,心被電影情節所感動。殊不知這些全是假相,不真實的。其它耳、鼻、舌、身、心都常常被騙,不能如實知世間。

  

   74. 講授佛法的老師須注意幾點:

  (1)能視聽者根機、層次的不同,善加逐步引導。

  (2)要從心上改變聽聞者,首重在「通心」。

  (3)要懷著慈悲心教導。

  (4)莫傷害任何人。

  (5)不要想到「利」。

   75. 學習貴乎對自己有益。否則,多學不一定有用。

   76. 做優良教師的品質是:

  (1)能選擇恰當的時機施教--應機而教。

  (2)真實明了自己所說的,不誇大、不欺騙。

  (3)能以柔和的言語和態度施教。

  (4)明確認清教學目的。

  (5)懷有愛心、慈悲心。

   77.「世俗人」的特質包括:

  (1)內心含有各式各樣的雜染,不清淨。

  (2)隨波逐流,迷失在世俗中。

  (3)身、心內外,劇烈燃燒。

  (4)五根忙亂,意念迷糊。

  (5)昏沈。

  (6)五蓋(遮蓋著身心)。

  (7)遠離戒律。

  (8)易受世人言論影響,而輕率相信;本身無正見,爲他人所轉。

   78. 凡夫多半活得無明,不知真理,如此則有100%的苦。一旦「想知道原因」,「想明白事實真相」,表示有自覺,煩惱立刻減少了50%。到第叁階段,明白了緣起的道理,苦惱逐漸止息。最後是徹徹底底洞察真理,即達到解脫的境界。

   79. 爲何人有苦?因爲執著。對某一件事的「興趣」也是執著。比如,喜歡享受某些東西,從中獲得樂趣,卻沒想到這終究也會帶來痛苦。佛陀不講究享受,所以解脫。

   80. 人們常在心中執著:「這東西是我的。」事實上,它從來不屬于任何人。

   81. 常常懷著:「我的家」,「我的太太」,「我的孩子」……等念頭,壓力和負擔會越來越重。仔細想想:太太是不是我的?孩子屬不屬于我?若這麼問自己,壓力馬上減輕泰半。

   82. 一般父母總認爲兒子理當是自己的,殊不知結了婚,馬上變成太太的。父母養兒育女,不必將兒女當作私産,負責照顧即可。看看鳥類撫養幼鳥,長大之後,就不再管牠,任其自由來去,多麼輕松,無罣礙。

   83. 讀書一定要真正受益,才有意義,否則根本不必讀。作研究、修行、念經……等等也是如此。

   84. 我們的心,「大」好呢?或「小」好?心「空」最好。心爲何無法空?因爲儲藏太多的垃圾,有過去的、未來的。一直想,不斷拿出來溫習,無法活在當下。

   85. 什麼時候可以活在當下?呼吸時。煩惱生起,注意力馬上轉移到呼吸。此時知道,人只要呼吸就好,其它的不需要也可以。正念當下呼吸,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不會執著和攀緣。

   86. 誘捕猴子的人,將食物放在窄口瓶內。猴子伸手抓取,愈貪心,抓得愈緊,被卡住,結果遭人類捕獲。試想,有時候是否人也像那只愚癡的猴子一樣,老執著某一樣東西不放呢?

   87. 阿羅漢達到真正的清淨、無煩惱,境界甚至比菩薩高。前者無執著、無渴愛,永遠不會難過。後者懷著渴愛的悲心,仍有壓力,也會難過。所有痛苦的原因來自「渴愛」。

   88. 靜坐要能觀照當下的呼吸。學習靜坐,若沒有「Be here and now」(活在當下),則無效。

   89. 希…

《涅槃的高速公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我與我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