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体内,而于吸气、吐气之间,和心之路上,不是「我的」。观照心路上的人、事、意念,会提高生命的价值。
42. 学佛要能碰触到自己的心,否则徒劳无功。
43. 静坐过程,清楚观照脑际浮现的念头,包括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每天持续将好念头记下来,长期累积,用来省察自己。感觉内心情欲太多时,可做倒立运动。
44. 有苦,但没有受苦者。有因缘集聚,但没有我。有寂灭,但没有解脱者。有道,但没有走在道上的人。
45. 想到星期天这一天,是自己的日子,就轻松、舒服。周一到周六,泰半为别人而活,为了家人、工作、学生……。星期天,时间应该留给自己,愉快的享受。
46. 所谓「无明」是指:
(1)没有知识
(2)不懂四圣谛
(3)没有学问
(4)存有邪见
(5)以无常为常
(6)以苦为乐
(7)以无我为我
(8)以不净为净
(9)以不真为真
(10)以无神为神
(11)不懂五蕴
(12)不理解身和心
47. 基督教讲神爱世人,有「爱」则易生执着,更衍生痛苦。佛陀不讲爱世人,也不讲保佑世人,只分享体悟到的真理,接不接受在个人。佛陀不会强迫别人相信,若不接受,他也不会难过,始终如如不动。
48. 学佛之后,自己变得快乐,也要试着将佛法散播四方,随缘助人,但不求感激或回报。内心追求别人的感谢,将产生痛苦。
49. 养儿育女是一种责任,不是为求子女的报答。应无所求、不执取,否则会失望、痛苦。
50. 人与人相处,只要思想沟通就好,不要想主宰对方。一心想要改变对方,不但自己会很累,也造成双方的痛苦。尤其夫妻、父子、朋友间的相处,更是如此。让他成为他自己那样子,不必强求改变。
51. 为何一般人行善,便要求得到好结果?口说好话,便求获得好反应?因为无明。怀着无明为善,最后仍会产生烦恼。
52. 为什么做好事时,会有无明?因为执着,怀着期待,就会受伤害。如此,即使有果报,也不大。
53. 佛陀的行动(Action),没有期待,不会受报(Reaction)。超越善与恶,行于中道,故无烦恼。
54. 自己的行为,不论做的、说的、想的,必定要负责任。最快速的解脱方法是,做任何好事都不执着,单纯的出于慈悲。如此则易平静、安详,行为才会趋向清凉行、中道行。
55. 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我们的,因一切皆是无常。但人们往往容易取着,造成自己的痛苦。所以在家居士,最好常练习放弃自己最喜爱的东西,观想:「这东西刚好来到我家,以后必定要失去。」如此,较不会执着。
56. 人们因为执着的缘故,已经跑得太久、太累了,实在应该放下执着,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
57. 大家都不喜欢压力,然而事实上,仍有一大堆压力围绕着我们。压力从何而来?心的无明执着制造出来的。
58. 为何不能把压力解除?是内心打了结,故无法轻松、自在。59. 生命中有太多的执着,这些执着均须舍弃。包括:
(1)对六根、六尘的执着。
(2)对仪式、戒条的执着。
(3)对意见的执着。
(4)自我中心的执着。
60. 静坐之中要求静默(Silent)。身要静默、心要静默,一切执着的东西都静默。
61. 我们是静默国王--佛陀的弟子。要时时休息,静默。愚笨的人不懂得休息,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因为他的内心太急迫、太乱了。一天之内能不能找出五分钟、十分钟,真正让自己休息?
62. 观受念处可以解脱。一切的行为都会产生受。它来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受有苦、乐、不苦不乐;还有善、恶、不善不恶;时间上,有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乘起来达到一百六十二种受。
63. 有时自问:为什么喜欢做这件事?答案往往是:因为做这件事带来的感受很舒服。比如:喜欢打高尔夫球、谈恋爱、上某一家馆……,都源自于喜欢的感受。
64. 「受」会随因缘的不同而改变。比如:饿的时候、吃到半饱与吃到饱满的时候,感受都不一样。因此,可以试着多与自己的感受做朋友。
65. 常常感觉一下:起床后的感受?运动后的感受?喝冰水时是什么感受?生气时呢?经常以灵敏的心去觉照自己的受,将可进一步认识自己。
66. 要有自己的风格,不必在乎别人的言论和批评,更毋须依别人的话生活,否则将迷失自己。
67. 若问十个人:「你最想要什么?」答案可能就有十种。有人想要钱,有人追求爱情,有人要工作,有人想聪明,有人寻求解脱,有人想要……。若心中还存着「想要」的念头,就是取着和贪爱。
68. 台湾人多半不懂如何休息,身和心不断忙于俗务,即使有时间也不休息。看看佛陀,为何总是坐着?不忙着工作?他坐着休息,身心多么舒服呀!见过忙碌奔波的佛吗?
69.学佛,能不能就从佛像开始?佛陀的五官令人感觉清净,他的眼、耳、鼻、舌、身全都在休息。凡夫则相反,五官均被外界所迷,色、声、香、味、触的感受牵引着,到处乱跑,停不下来。由于五官充满贪、瞋、痴,凡夫就终日活在生死疲劳之中。
70. 日常生活中,不断执取外物,自己却意识不到。眼喜欢看美色,耳喜欢听好话,鼻喜欢闻香气,舌喜欢尝美味,身喜欢触柔,这些都是我们想要的。
71. 人们也执取不好的东西。比如:说「我不喜欢运动。」其实,应该是「我喜欢不运动。」又如:「我讨厌打球。」这个「讨厌」本身就是执取。因此,任何念头或想法生起时,都要清楚。
72. 佛陀虽慈悲,但也教诫人。只不过开示当时,内心清清楚楚,不会激动,也不被情绪牵着走。
73. 凡夫无明,因此眼、耳、鼻、舌、身、心均有毛病,不正常。比如:眼迷于明星的华丽外表,心被电影情节所感动。殊不知这些全是假相,不真实的。其它耳、鼻、舌、身、心都常常被骗,不能如实知世间。
74. 讲授佛法的老师须注意几点:
(1)能视听者根机、层次的不同,善加逐步引导。
(2)要从心上改变听闻者,首重在「通心」。
(3)要怀着慈悲心教导。
(4)莫伤害任何人。
(5)不要想到「利」。
75. 学习贵乎对自己有益。否则,多学不一定有用。
76. 做优良教师的品质是:
(1)能选择恰当的时机施教--应机而教。
(2)真实明了自己所说的,不夸大、不欺骗。
(3)能以柔和的言语和态度施教。
(4)明确认清教学目的。
(5)怀有爱心、慈悲心。
77.「世俗人」的特质包括:
(1)内心含有各式各样的杂染,不清净。
(2)随波逐流,迷失在世俗中。
(3)身、心内外,剧烈燃烧。
(4)五根忙乱,意念迷糊。
(5)昏沉。
(6)五盖(遮盖着身心)。
(7)远离戒律。
(8)易受世人言论影响,而轻率相信;本身无正见,为他人所转。
78. 凡夫多半活得无明,不知真理,如此则有100%的苦。一旦「想知道原因」,「想明白事实真相」,表示有自觉,烦恼立刻减少了50%。到第三阶段,明白了缘起的道理,苦恼逐渐止息。最后是彻彻底底洞察真理,即达到解脱的境界。
79. 为何人有苦?因为执着。对某一件事的「兴趣」也是执着。比如,喜欢享受某些东西,从中获得乐趣,却没想到这终究也会带来痛苦。佛陀不讲究享受,所以解脱。
80. 人们常在心中执着:「这东西是我的。」事实上,它从来不属于任何人。
81. 常常怀着:「我的家」,「我的太太」,「我的孩子」……等念头,压力和负担会越来越重。仔细想想:太太是不是我的?孩子属不属于我?若这么问自己,压力马上减轻泰半。
82. 一般父母总认为儿子理当是自己的,殊不知结了婚,马上变成太太的。父母养儿育女,不必将儿女当作私产,负责照顾即可。看看鸟类抚养幼鸟,长大之后,就不再管牠,任其自由来去,多么轻松,无罣碍。
83. 读书一定要真正受益,才有意义,否则根本不必读。作研究、修行、念经……等等也是如此。
84. 我们的心,「大」好呢?或「小」好?心「空」最好。心为何无法空?因为储藏太多的垃圾,有过去的、未来的。一直想,不断拿出来温习,无法活在当下。
85. 什么时候可以活在当下?呼吸时。烦恼生起,注意力马上转移到呼吸。此时知道,人只要呼吸就好,其它的不需要也可以。正念当下呼吸,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不会执着和攀缘。
86. 诱捕猴子的人,将食物放在窄口瓶内。猴子伸手抓取,愈贪心,抓得愈紧,被卡住,结果遭人类捕获。试想,有时候是否人也像那只愚痴的猴子一样,老执着某一样东西不放呢?
87. 阿罗汉达到真正的清净、无烦恼,境界甚至比菩萨高。前者无执着、无渴爱,永远不会难过。后者怀着渴爱的悲心,仍有压力,也会难过。所有痛苦的原因来自「渴爱」。
88. 静坐要能观照当下的呼吸。学习静坐,若没有「Be here and now」(活在当下),则无效。
89. 希…
《涅槃的高速公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