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的高速公路

  护法法师(Ven. Dharmagupta)简介:

  

  护法法师于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一日出生在喜马拉雅山麓的尼泊尔。九岁接触佛教寺院以后,即十分向往简单而超脱的出家生活。十三岁出家。十七岁阅毕南传大藏经。十八岁前往泰国佛教大学攻读哲学。法师精通巴利文,曾经出版尼泊尔文、巴利文、英文等佛法书籍。一九八九年来到台湾,应聘于台南开元禅学院,教授巴利文,梵文及佛法。一九九五年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毕业。

  

  

  

涅槃的高速公路

  

  自 序

  

  《涅槃的高速公路》是在传达「乐行道,速通达」的观念。一个人学佛之后,不快乐,有闷气,有束缚,是不正常的。不快乐的人接触佛法,会变得快乐;快乐的人,会更快乐;更快乐的人,则解脱更快。这是检查佛教徒的工具,是「涅槃的高速公路」。

  

  佛法引导人们互相尊敬、友善,但不是拥有!真正的宗教思想不是占有或控制,不是一师、一寺、一道场或一地域的「山头主义」,而是了无罣碍,让身心获得完全的自由。自由是解脱的序曲,没有自由,犹如身处监狱。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融入了本土文化,好像食物加了调味料,虽然口味十足,但已失去了佛陀的原味思想。佛法传遍世界,大家通常只会说:「佛教在尼泊尔、泰国……」,但中国人却信心坚定地自称为「中国佛教」!这是需要大家好好省思的。

  本书的内容,有些是上课的笔记,故事的部分曾刊于《维鬘》、《妙心》等杂志。

  附录的故事出于巴利圣典,与中国佛教的味道可能不太一样,大家可以试着尝尝不同的口味。中文表达或许无法传尽佛陀教法的妙处,请读者发挥想象力,用心体会。

  《涅槃的高速公路》,有些人感觉书名奇怪,也有些人觉得蛮好的。个人出版此书的目的,是要服务大众,与大家分享佛法。读者若因此感动,请与他人分享;若觉得无聊,个人还是很感谢他们用心的阅读。看见或听到此书的人,都功德无量。

  特别感谢陈建宏记录开示录,谢素凤、邱秀华记录《法句经》的故事,还有其它协助编辑打字的法友。同时也感谢助印的善友--「法布施超越一切布施」!

  

  释护法 (Ven. Dharmagupta)

  

1997年 4 月 2 日

  

   1. 六根接触六尘产生六识,就有十八界。由此可以深入认识自己。

   2. 自问:每天眼睛见的东西有多少?算一算,能分辨的有多少?能记 得的有多少?影响身心的又有多少?人们有太多的烦恼都由眼而入,所看到的不断刺激,持续消耗身体的能量。因此,一旦六根因为外境的牵引而乱跑时,坐下来,休息五分钟,或许可以使身心恢复平衡。

   3. 同一色尘,小朋友产生的眼识与大人不同。小孩的眼根较清净、无污染;大人内心复杂,又有各种习气,不能如婴儿般纯洁清净。

   4. 别人一句好话或坏话,我们往往不让它随时间过去,而把它留在脑中,存档在心里,时时影响着身心。

   5. 人们常常告诉自己:「我在想(某事)」、「让我好好想一想」, 或劝告别人:「你要仔细想一想」。殊不知其中的「我在……」、 「让我……」、「你要…… 」皆是根本烦恼。抓住这个我相不 放,就永远不得解脱。

   6. 「我」这个概念,从那里来的?「心」所制造出来的。

   7. 因应问题,一味地「想」,并不能解决。因为「想」始终只是「想」,而且想完一件,可能接着产生另一问题。倒不如以单纯喜 悦的心情面对就好,不必浪费时间和精神在「想」。

   8. 学习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一起,观照色(声、香、味、触、法)的来临,清清楚楚地知道颜色(声音、香 气……)的来来去去,不执着。常常这样练习,可以达到如如不动的境地。

   9. 「猫」不知道人们称牠为「猫」;「猪」也不晓得被称为「猪」。「猫」、「猪」只是文字称呼的假定名相,并不是真实。我们也不清楚猫怎样称呼人们!我们说猪笨,牠真的笨吗?说猪臭,牠并不觉得自己臭。因此听别人讲一句话,不该立即相信,必须以智慧分辨。

   10. 自问:生活中,什么人、事、物控制着我们?是自己作主?或被别人控制?有人被老板控制,有人被工作和责任控制,有人被家人和同事控制,有人被钱控制,有人被感情和婚姻控制,不得自由。想想:是否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心)所控制,成为它们的奴隶?

   11. 生命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但追求维持生存的资粮,也会反过来牵制我们。

   12. 身体、生理上的欲乐或痛苦会控制我们。做某件事之后,心理上的喜悦、快乐或忧虑、郁闷,也会使身心不得自在。

   13. 缺少智慧了解,盲目的信仰会使人迷失。

   14. 患工作狂的人被热情和忙碌所支配。

   15. 每天起床后,问自己:「○○○,你起来了!」有意识地看看诸根,自我检视,透过此法观照无常。

   16. 紧张时,有没有停下来想过?其实,紧张是自己在紧张,不是外界在紧张。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当下放轻松?

   17. 执着钱、爱钱,但钱有没有执着我们?钱说过它爱我们吗?执着外在的东西,而它一点也不在乎我们。仔细想来,是不是人比较笨?

   18. 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赚钱?」是不是为了不必再挣钱?为什么要工作?是不是为了不需再工作,想得到休息?但一般人没有「觉」,忙了一辈子,还不晓得休息。

   19. 四圣谛是佛法的根本。身为佛教徒,每天须详细观照四圣谛。不懂四圣谛,将不懂佛法;离开四圣谛,则见不到佛陀。

   20. 四圣谛是检视自我很好的工具。比如:心中存有敌人,是苦;详细检查讨厌的原因、经过及影响,是集;除去敌意,不受它影响,解脱自在,是灭;培养慈悲心及正见,健全自己,是道。又如:在暗夜的森林中,心生恐惧,是苦;四周一片漆黑,是集;有光明照耀,是灭;盏盏灯火,是道。

   21. 「生命」与「苦」的关系为何?出生前,在母胎内饱尝痛苦。十月住胎,狭窄、黑暗、充满恶臭,肢体被压迫,饱受热气蒸煮。母亲行走、坐立皆令胎儿颠动震荡,痛不欲生。母亲喝下冷、热汤,均使胎儿倍感煎熬。

   22. 胎儿与母亲的器官相连,母亲吃药物杀细菌治病时,为何胎儿不会受伤害而死?因为业力的能量太强。

   23. 出生那一剎那,有如自钥匙孔拉出一条巨龙,痛苦可怖,此乃最大的苦。出生后初触空气、洗澡,皆使胎儿如嫩芽般的身体倍尝苦痛。

   24. 出生后至成长期间,尚有数不尽的苦来于自己或他人。因此,生是一切苦的根源。

   25. 为何人出生时是头朝下?这是业风的能量太大,造成一出生即颠倒。

   26. 有生就有苦,「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八苦之中,「生苦」包含着其它七苦─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燃。一旦「生」之后,所有的苦便群集而至,不断投入。

   27. 生命不断地变化,所以有苦。试问:孩童时的快乐,还在吗?记得多少?可否重来?由此体会无常之苦。

   28. 为何有人老得快?主要是由于心理影响生理所致。包括:内心纷扰杂乱,背负太多的压力、闷气。而易怒,瞋恨心强,燃烧身体的能量,将加速老化。

   29. 深刻了解了四圣谛,年老时较不会紧张、害怕。学佛,从某方面来说,即是学习死亡。学佛之后,可以随时准备死亡,迎接死亡。死,是安详、平静、微笑的。面对死亡,只有寂静,没有对话,没有话说。是一种美。

   30. 一般来说,孩子们比较单纯、快乐、自在;大人反而不如小孩。孩童挨骂,一会儿又恢复笑脸;大人能否做到呢?小孩想哭,就放声哭;大人往往有许多顾忌,甚至哭不出来。

   31. 古印度习俗早婚,大多十几岁就结婚。此时思想单纯,考虑的较不复杂,问题、苦恼较少。迟至三、四十岁才结婚,心思复杂,考虑的条件太多,徒增烦恼。

   32. 纯因信仰而皈依者,容易迷失。由见「法」而皈依者,较容易有正信。

   33. 缘起法是佛教的精神,包含整部大藏经。但,缘起法不容易理解,甚至可能引起疑惑和误解。

   34. 缘起即观照事物原来的样子,没有人能够改变。因此,可以放下,不必执着。它,是一种力量,一种真理。

   35. 任何事情都有原因。找到因,就得灭。佛陀为何放得下?因他觉悟缘起、缘灭。为何我们放不下?因为不知道缘起,就不得灭。

   36. 若心想:「我有钱。」并执着钱是「我的」,则会担心失去,一失去便痛苦。观察因缘:「这钱只是恰好路过我的口袋,总有一天会失去。」了知失去也是缘起,就不会难过。

   37. 世上存在着没有原因的事物吗?这是不可能的。一定会有原因,这是一种法则。

   38. 为何越老记忆力越差?因为贪、瞋、痴累积太多,影响记忆。小孩子较单纯,所以记性好。学佛最重要的,就是离贪、瞋、痴。

   39. 不懂佛法的人,老了之后可能活得不安,犹如旱鸭子掉入水中,鼓翅挣扎。学了佛法,就像习得游泳技巧,水不能威胁他。

   40. 生死一体,生死、死生,相续不已。知道人出生的因缘,就不怕死。修习「念死」,较不会苦恼。

   41. 「悲」不在肉…

《涅槃的高速公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我与我的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