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法法師(Ven. Dharmagupta)簡介:
護法法師于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一日出生在喜馬拉雅山麓的尼泊爾。九歲接觸佛教寺院以後,即十分向往簡單而超脫的出家生活。十叁歲出家。十七歲閱畢南傳大藏經。十八歲前往泰國佛教大學攻讀哲學。法師精通巴利文,曾經出版尼泊爾文、巴利文、英文等佛法書籍。一九八九年來到臺灣,應聘于臺南開元禅學院,教授巴利文,梵文及佛法。一九九五年成功大學曆史語言研究所畢業。
涅槃的高速公路
自 序
《涅槃的高速公路》是在傳達「樂行道,速通達」的觀念。一個人學佛之後,不快樂,有悶氣,有束縛,是不正常的。不快樂的人接觸佛法,會變得快樂;快樂的人,會更快樂;更快樂的人,則解脫更快。這是檢查佛教徒的工具,是「涅槃的高速公路」。
佛法引導人們互相尊敬、友善,但不是擁有!真正的宗教思想不是占有或控製,不是一師、一寺、一道場或一地域的「山頭主義」,而是了無罣礙,讓身心獲得完全的自由。自由是解脫的序曲,沒有自由,猶如身處監獄。
佛教傳到中國之後,融入了本土文化,好像食物加了調味料,雖然口味十足,但已失去了佛陀的原味思想。佛法傳遍世界,大家通常只會說:「佛教在尼泊爾、泰國……」,但中國人卻信心堅定地自稱爲「中國佛教」!這是需要大家好好省思的。
本書的內容,有些是上課的筆記,故事的部分曾刊于《維鬘》、《妙心》等雜志。
附錄的故事出于巴利聖典,與中國佛教的味道可能不太一樣,大家可以試著嘗嘗不同的口味。中文表達或許無法傳盡佛陀教法的妙處,請讀者發揮想象力,用心體會。
《涅槃的高速公路》,有些人感覺書名奇怪,也有些人覺得蠻好的。個人出版此書的目的,是要服務大衆,與大家分享佛法。讀者若因此感動,請與他人分享;若覺得無聊,個人還是很感謝他們用心的閱讀。看見或聽到此書的人,都功德無量。
特別感謝陳建宏記錄開示錄,謝素鳳、邱秀華記錄《法句經》的故事,還有其它協助編輯打字的法友。同時也感謝助印的善友--「法布施超越一切布施」!
釋護法 (Ven. Dharmagupta)
1997年 4 月 2 日
1. 六根接觸六塵産生六識,就有十八界。由此可以深入認識自己。
2. 自問:每天眼睛見的東西有多少?算一算,能分辨的有多少?能記 得的有多少?影響身心的又有多少?人們有太多的煩惱都由眼而入,所看到的不斷刺激,持續消耗身體的能量。因此,一旦六根因爲外境的牽引而亂跑時,坐下來,休息五分鍾,或許可以使身心恢複平衡。
3. 同一色塵,小朋友産生的眼識與大人不同。小孩的眼根較清淨、無汙染;大人內心複雜,又有各種習氣,不能如嬰兒般純潔清淨。
4. 別人一句好話或壞話,我們往往不讓它隨時間過去,而把它留在腦中,存檔在心裏,時時影響著身心。
5. 人們常常告訴自己:「我在想(某事)」、「讓我好好想一想」, 或勸告別人:「你要仔細想一想」。殊不知其中的「我在……」、 「讓我……」、「你要…… 」皆是根本煩惱。抓住這個我相不 放,就永遠不得解脫。
6. 「我」這個概念,從那裏來的?「心」所製造出來的。
7. 因應問題,一味地「想」,並不能解決。因爲「想」始終只是「想」,而且想完一件,可能接著産生另一問題。倒不如以單純喜 悅的心情面對就好,不必浪費時間和精神在「想」。
8. 學習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在一起,觀照色(聲、香、味、觸、法)的來臨,清清楚楚地知道顔色(聲音、香 氣……)的來來去去,不執著。常常這樣練習,可以達到如如不動的境地。
9. 「貓」不知道人們稱牠爲「貓」;「豬」也不曉得被稱爲「豬」。「貓」、「豬」只是文字稱呼的假定名相,並不是真實。我們也不清楚貓怎樣稱呼人們!我們說豬笨,牠真的笨嗎?說豬臭,牠並不覺得自己臭。因此聽別人講一句話,不該立即相信,必須以智慧分辨。
10. 自問:生活中,什麼人、事、物控製著我們?是自己作主?或被別人控製?有人被老板控製,有人被工作和責任控製,有人被家人和同事控製,有人被錢控製,有人被感情和婚姻控製,不得自由。想想:是否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心)所控製,成爲它們的奴隸?
11. 生命的目的是爲了生存。但追求維持生存的資糧,也會反過來牽製我們。
12. 身體、生理上的欲樂或痛苦會控製我們。做某件事之後,心理上的喜悅、快樂或憂慮、郁悶,也會使身心不得自在。
13. 缺少智慧了解,盲目的信仰會使人迷失。
14. 患工作狂的人被熱情和忙碌所支配。
15. 每天起床後,問自己:「○○○,你起來了!」有意識地看看諸根,自我檢視,透過此法觀照無常。
16. 緊張時,有沒有停下來想過?其實,緊張是自己在緊張,不是外界在緊張。既然如此,爲什麼不當下放輕松?
17. 執著錢、愛錢,但錢有沒有執著我們?錢說過它愛我們嗎?執著外在的東西,而它一點也不在乎我們。仔細想來,是不是人比較笨?
18. 有沒有問過自己:「爲什麼要賺錢?」是不是爲了不必再掙錢?爲什麼要工作?是不是爲了不需再工作,想得到休息?但一般人沒有「覺」,忙了一輩子,還不曉得休息。
19. 四聖谛是佛法的根本。身爲佛教徒,每天須詳細觀照四聖谛。不懂四聖谛,將不懂佛法;離開四聖谛,則見不到佛陀。
20. 四聖谛是檢視自我很好的工具。比如:心中存有敵人,是苦;詳細檢查討厭的原因、經過及影響,是集;除去敵意,不受它影響,解脫自在,是滅;培養慈悲心及正見,健全自己,是道。又如:在暗夜的森林中,心生恐懼,是苦;四周一片漆黑,是集;有光明照耀,是滅;盞盞燈火,是道。
21. 「生命」與「苦」的關系爲何?出生前,在母胎內飽嘗痛苦。十月住胎,狹窄、黑暗、充滿惡臭,肢體被壓迫,飽受熱氣蒸煮。母親行走、坐立皆令胎兒顛動震蕩,痛不欲生。母親喝下冷、熱湯,均使胎兒倍感煎熬。
22. 胎兒與母親的器官相連,母親吃藥物殺細菌治病時,爲何胎兒不會受傷害而死?因爲業力的能量太強。
23. 出生那一剎那,有如自鑰匙孔拉出一條巨龍,痛苦可怖,此乃最大的苦。出生後初觸空氣、洗澡,皆使胎兒如嫩芽般的身體倍嘗苦痛。
24. 出生後至成長期間,尚有數不盡的苦來于自己或他人。因此,生是一切苦的根源。
25. 爲何人出生時是頭朝下?這是業風的能量太大,造成一出生即顛倒。
26. 有生就有苦,「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八苦之中,「生苦」包含著其它七苦─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燃。一旦「生」之後,所有的苦便群集而至,不斷投入。
27. 生命不斷地變化,所以有苦。試問:孩童時的快樂,還在嗎?記得多少?可否重來?由此體會無常之苦。
28. 爲何有人老得快?主要是由于心理影響生理所致。包括:內心紛擾雜亂,背負太多的壓力、悶氣。而易怒,瞋恨心強,燃燒身體的能量,將加速老化。
29. 深刻了解了四聖谛,年老時較不會緊張、害怕。學佛,從某方面來說,即是學習死亡。學佛之後,可以隨時准備死亡,迎接死亡。死,是安詳、平靜、微笑的。面對死亡,只有寂靜,沒有對話,沒有話說。是一種美。
30. 一般來說,孩子們比較單純、快樂、自在;大人反而不如小孩。孩童挨罵,一會兒又恢複笑臉;大人能否做到呢?小孩想哭,就放聲哭;大人往往有許多顧忌,甚至哭不出來。
31. 古印度習俗早婚,大多十幾歲就結婚。此時思想單純,考慮的較不複雜,問題、苦惱較少。遲至叁、四十歲才結婚,心思複雜,考慮的條件太多,徒增煩惱。
32. 純因信仰而皈依者,容易迷失。由見「法」而皈依者,較容易有正信。
33. 緣起法是佛教的精神,包含整部大藏經。但,緣起法不容易理解,甚至可能引起疑惑和誤解。
34. 緣起即觀照事物原來的樣子,沒有人能夠改變。因此,可以放下,不必執著。它,是一種力量,一種真理。
35. 任何事情都有原因。找到因,就得滅。佛陀爲何放得下?因他覺悟緣起、緣滅。爲何我們放不下?因爲不知道緣起,就不得滅。
36. 若心想:「我有錢。」並執著錢是「我的」,則會擔心失去,一失去便痛苦。觀察因緣:「這錢只是恰好路過我的口袋,總有一天會失去。」了知失去也是緣起,就不會難過。
37. 世上存在著沒有原因的事物嗎?這是不可能的。一定會有原因,這是一種法則。
38. 爲何越老記憶力越差?因爲貪、瞋、癡累積太多,影響記憶。小孩子較單純,所以記性好。學佛最重要的,就是離貪、瞋、癡。
39. 不懂佛法的人,老了之後可能活得不安,猶如旱鴨子掉入水中,鼓翅掙紮。學了佛法,就像習得遊泳技巧,水不能威脅他。
40. 生死一體,生死、死生,相續不已。知道人出生的因緣,就不怕死。修習「念死」,較不會苦惱。
41. 「悲」不在肉…
《涅槃的高速公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