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又可謂色之本性體即空,空之本性體即色。因色之本性 體即空故,可以將色安于空一方面;同時色之自性空之處,亦依於色。如色之自 性不空,則包不依他生而自有色,則對於有法(惡波)。所謂,能成事之功能恰 成相反,即是無色。若色且無,則色之法性即性空亦無。以無色即無安立假名處 所也。如法不由分別假名安立而有者,即非空性所攝。故色一成其爲色之時,即 空性成其爲空性之時。換言之,色之空性一成其空之時,即色成其爲色之時,故 吾人之心顯見俗谛時,即能顯見真谛。顯見真谛時,即能顯見俗谛。由緣起爲因, 即能遠離常斷二邊之見,除佛以外無能說此正因者,故佛說爲無上說。經雲:智 者通達緣起法,是則不依諸邊見。此處智者,指甚深中觀人而言。若自續派以下, 不依於常,則依於斷矣。總而言之,怫見性空於能作所作皆相依順。此由見緣起 爲因故。此因即是佛說無上之正因。
叁四頌皆字指一切法,自性空是一種決定義。緣此因即有此果起,又是一種 決定義。故于空性起決定時,須于緣起不相害,而反相助;換言之於緣起起決定 時,須于空性不相害而反相助;故除此以外則無希有之法矣。釋菩提心論雲:知 此諸法空,而依業果者,甚奇此甚奇,希有此希有。即其證也。複次,依緣起而 決定性空以除常見,依性空而決定緣起以除斷見,此一希奇也。應成派雲:依緣 起決定性空,同時除斷常二見,此又一希奇也。宗喀巴大師雲:由有除常邊,由 空除斷邊,此則不共說法也。自續派則雲:依有除斷,依空除常。宗喀巴大師之 意,由有不但能除斷,亦能除常;由空不但能除常,亦能除斷。再補充數語,任 何一法皆具二谛。如瓶有假名安立一分,即是俗谛;遣除不依假名安立而自性威 立之自性以後所顯現之空性,是真谛。又如空性亦可安立二谛,空性名言屬於俗 谛,遣除不須假名安立而自成之空性以後所顯現之空性,屬真谛。一雲何空性亦 以名言而成俗谛,因性空空性雲者,仍未離世俗名言故。凡依世俗名言安立,其 對境亦屬於世俗方面者,皆爲俗谛。今此空性既依世俗假名安立,則由此假名安 立而起之見,及其所對之境,皆屬於世俗,故得力俗谛也。反之若真證空性者, 遣除不依假名安立而自成立空性之見,於此即得空見。由此空見所見之一切對境, 亦皆爲真谛矣。
又頌所謂決定更互者:一、決定自性本空。二、決定一切法于蘊之安立名處, 依分別心安立假名而有。叁、決定法自性空即緣起理,由是知緣起是假名安立, 並知緣起即是性空,此是回互決定,本此決定,以深解性空故,得除斷見;以深 解緣起故,得除常見。諸家以空除常,以有除斷,是內外道共法。大師即空除斷, 即有除常,此是中觀應成派特唱,不與諸內外道共者,最希有者。仍爲釋菩提心 論偈:知此諸法空,而依業果者,二句,於空性中建立因果,一一不錯。由緣起 除常見者,所除爲自性有之常見;由性空除斷見者,所除爲畢竟空之斷見。又複 當知依緣起建立方法,可遣二邊,依緣起憑證亦可遣二邊。藏文敦則二字,義爲 依靠因緣和合生起。既有依靠有和合而後生起則爲有此遣斷執,反之不依靠、不 和合而自生起之自性空去則爲空,此遣常執。藏文東巴泥,義爲自性空。不依因 緣而起之自性空,則非斷空,此遣斷執,不依因緣而起之自性既空,則必有依因 緣而起之有此遣常執,又依俗谛有,可斷常邊;依真谛無,可這斷邊。修空瑜伽 者,於後得時所見一切境,與凡夫所見不同。凡夫所見山河大地,常覺其爲自性, 後得者所見山河大地,常覺其無自性,此遣常執。由其決定了知山河大地無自性 之力量,頓知山河大地皆爲因緣和合假名安立而有,此遣斷執。此種斷除二邊方 法,除佛以外。在外道中遍尋不出。以此贊佛,無余可比。
丁二、斷相違法 分叁
戊一,承認緣起有自性即爲謗法 戊二、因彼所承認理中有相違過,故說諸法如幻 戊叁、滅除增減二見
戊一、承認緣起有自性即爲謗法中
四 頌
若有爲愚使 與尊作仇隙 彼不忍無性 妙聲有何奇 若受行尊語 珍藏緣起法 不忍空性吼 我說此爲奇 緣起是無性 無上引導門 若即由彼名 反執有自性 今有何方便 導彼衆生趣 勝勝善行階 無比尊喜道
初二頌愚使者,爲愚癡無明所役使,彼執一切法有自性,與佛無自性教之聖 意相反、作仇,此指外道言,外道因此不承認佛爲堪皈依處,妙聲即大獅子吼聲。 彼輩一因不認佛爲皈依處而追隨佛說教義之後。二因彼幸自衆建立不起無自性教, 如盲目無導、不忍可無性妙音,實不足奇。惟內道中觀自續派以下,現受行佛語 寶藏中之緣起法,而又不忍可性空,此真奇矣。
是二頌,乃宗喀巴大師觀察外道與內道自續派以下,所以不承認自性空情形, 而發二種感歎。自續以下,一、於無自性成立業果因,以爲相違。二、彼輩又承 認緣起。有此二過,宗喀巴大師始加呵責。于菩薩戒、叁昧耶戒均無違犯。昧者 以大師爲立門戶,爲謗法,如其果然,則阿底峽、月稱、龍樹,亦爲謗法,以大 師所祖述故。
叁、四頌
此頌文意引導入於無自性空見之門,即爲緣起。若即緣起,反執爲有自性, 則對於諸佛所喜之方便與智慧二谛圓融道路,以何方便導彼衆生入之;以彼于無 自性法上,反執有自性故。彼指上文執自性衆生。首頌彼名二字指緣起。彼等所 謂緣起,爲依因緣有果之緣起。非由分別心假名安立之緣起。爲其但知依緣有果 一義,故對於緣起執有自性。彼以爲如無自性,則入於應成派所謂分別心假名安 立範圍。如由分別心假名安立,分別是妄,假名是客,則爲無有事實。既無事實, 則分別心安立假名之處既無,由分別假名安立所顯之空性亦無,汝應成派破壞二 谛,等於斷滅外道。無著攝意論曾言如此。宗喀巴大師駁彼理據,如入中論所謂: 外出龍猛軌範道,更無寂靜善方便,彼壞世俗勝義谛。二谛壞故無解脫。宗喀巴 大師此贊,根據月稱及佛護諸師上溯佛意而作,皆有所本。
二、由彼所許理中有相違過故說諸法如幻。
此中二頌
自性無作待 緣起有待作 何能于一事 二無違和順 故說緣起法 雖自命本離 然仍彼顯現 此皆如幻事
初 頌
此頌意謂緣起,與自性不能並容。自性者不須待他,不須造作之本性體是; 緣起則須待他、須造作而後起;二者不能同聚一處。譬如瓶,如爲不須待他之本 性體,則不能謂其尚須待他;如爲不須造作之本性體,則不能謂其尚須造作。只 能占一面,不能占兩面,唯識家對於瓶之一法反是,既謂爲有不須待作之自性, 又謂爲是須侍作之緣起。根本論雲:自性非新造,及無觀待他故。自性有叁種: 一、非新作。二、不待他。叁、不變異。具此叁結,即爲自性。如沸水之熱,唯 識家認爲熱是水之自性。如熱系自性,則熱不待他,不須作、不變異矣;而實不 然。凡稍通法性者、皆善破斥此種謬見。於比要問如果何爲水之自性,答上述水 之自性遣除以後,即爲水之自性。一切經教中,所謂自性雲者,有二種分別:第 一,應遣除之自性(實執),第二,遣除自性以後之自性。第二種自性是爲空性 之自性,真正具足不待他,不須作、不變異之功能。如水之此種自性、無沸無泡 不須薪火,無過去、現在、未來,叁際悉空。然此種自性,不善領解,又易破壞 緣起;以其不待他故。于此當設問以明之,問:性空之無待,爲不待因緣乎。答: 否。上文已說爲相違法矣。爲不待支分乎。答:否。不待支分,則非空性矣。然 則空性之無待,果何如乎。答是不待一部份因緣、一部分支分,而必待全部分因 緣與全部分支分也。如一尺繩之短,必待一丈繩之長以形之,始覺其短。法性之 無待,非俚如尺繩之待丈繩,名曰無待,而實無不待也。又如因待彼岸,乃有此 岸,非待一切而後有此岸也。固不能與空性之無待同語,如火之空性之自性,遍 于叁世及一切,非僅有待于一二而已也。然唯識家所許之自性,非指此理。彼所 指者爲火之熱是自性,而又謂火待因緣,是爲自相違反耳。月稱入中論雲:雲何 爲法性,即眼耳等諸法之自性。何爲自性,彼不侍他,不須作、不變異諸法,即 是自性。藏中講扯哩,問眼是否由自性而有。答眼雖非由自性而有,而眼有自性。
二 頌
故字、措因彼輩承認緣起,而複說法有自性之故。謂依名言安立之緣起法, 雖本來無有自性,而彼輩自續派以下未通達中觀之人,仍見其有自性,故佛說爲 如幻事。經教中常雲:彼一切緣起,其法皆如幻,非諸外道等,所能得了知。叁 昧王經雲:彼諸如幻法、象馬等幻事,其余一切法,亦悉皆如是。譬如幻師以本 藥咒諸緣和合,則見象、馬、動作等相,事實上並無象馬可得,內外諸法亦複如 是,似有自性而實無自性可得。一切有情不能盡知如幻,因未通達空性者目中見 內外諸法,不但不知其如幻,而反於……相狀執爲實有;正如不通達幻法者,見 幻象馬不但不知其爲幻,而反執爲實象實馬。通達空性者,於內外諸決不以爲實, 而清晰了知但有緣起;正如幻師對幻象馬不以爲實,而清晰了知但有木藥等。善 修空性人,在空定中、以一異等分析自性,生出定知,決定知一切法無有自性; 于後得時,見內外一切法所以仍現自性相者,以最後無明尚未斷故,正如幻象馬 由木藥器和合之力,雖在幻師目中仍感咒力關系,不失其象馬之相,不過心中通 達其爲幻事耳。必無明滅盡,在佛眼中始見一切俗谛,即爲真谛;正如未受咒力 之人,其目中並不見幻象幻馬等事。有謂佛觀俗谛如幻,有謂佛觀俗谛皆真無如 幻象。天清派,自續派、唯識家、解佛觀如幻,各有不同。唯識所說如幻,謂依 他起,外境與內心本是一體,本非別異,由虛妄力妄見外境,異心顯現如幻。要 之唯識…
《緣起贊五十八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