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論▪P11

  ..續本文上一頁寺,從那時起,只要有需要,她都會傾囊資助。這種恩德實在是無量無邊的。

   今世之母不僅在現世恩養于我,在我衆多的前生中,也曾以大恩一次又一次無數次地養育我。不僅是今世之母,一切有情在前生中都曾是我母親,像今世之母恩育我一樣,全都對我有大恩德,只不過是因爲生死的變遷,現在互不相識而已。

   現在我們只要看一看任何動物的情況,比如狗、麻雀等,它們都慈愛自己的子女,都有養育之恩,由此便不難想像自己以前曾受過的恩德。其次修報恩,從無始以來,像這樣一次又一次恩育我的如母有情們,被上面講的四大河流沖到輪回大海的漩渦之中,連續不斷地遭受叁苦等苦,處境極其困難。

   我作爲她們的兒女,現在有了解救她們出離輪回苦海的方便,假設我袖手旁觀無動于衷,那是再沒有比這更下賤與更無恥的了。

   現在,我雖能給予她們各自所喜愛的東西--衣、食、住處、被褥等等,但這些只不過是暫時的輪回樂,最上的報恩應該是將她們安置于究竟的快樂中。所以要想:“應讓一切有情具足一切安樂,遠離一切痛苦。”

   這些有情連有漏樂都沒有,哪裏會有無漏樂?她們自認爲的快樂在本質上純屬變化了的痛苦。她們雖希求想要的快樂,但不知道修善一一樂之因,雖厭惡不想要的痛苦,但不知道斷惡棗苦之因,她們的取舍正好顛倒而行,所以我的這些老母有情皆爲痛苦所壓迫。

   [一切母親有情如果具足安樂與安樂的因該有多好!願她們具足!我要讓她們具足!一切有情如果遠離痛苦與痛苦的因該有多好!願她們具足!我要讓她們具足!]

   你在這二種想法中不斷地修習,便能生起強有力的[慈心]與[悲心]。有些人可能會想:“我何必要挑起利益一切有情這付重擔呢?能引導有情的佛菩薩多得很哩。”這種想法是絕對不正確的,而且是很下賤和很無恥的,就像在今世指望別人的孩子來解決自己母親的饑渴等苦一樣。報答母親養育之恩的擔子只能落在自己的肩上。

   一切有情都是相同的,從無始以來多次當過我的母親,而且那時全都像今世的母親一樣,以大恩德撫育我。所以,回報她們的恩情不關別人的事,不能把責任推到其他佛菩薩的身上,而要自己獨自肩負起來。

   所以,我不指望他人使有情具足安樂和遠離痛苦,由我一人使一切有情具足一切安樂,也由我一人使一切有情遠離一切痛苦,由我一人將她們安置于上師佛位。在這種想法中猛力地修習,便是修[增上意樂]。

   我雖能生起這樣的心,但目前的事實是,不要說是一切有情,我就連引導一個有情的能力都沒有。那麼究意誰有這種能力呢?這種能力唯有佛才具足,其他的誰都沒有。如果我也能獲得佛位,那麼就能究竟自他二利,每一種身語意事業光明皆能利益無數有情。

   所以,爲利一切有情,我要盡自所能以最快的速度獲得這種佛位。以這樣的思維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

   修菩提心時,如果想:“我如能成佛,也能自動地兼帶成就自利。”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中說這對不墮小乘極有益處。

   [七重因果]教授的頭叁個是修[大悲心]的基礎。[悅意慈](注83)是這叁者之果,所以不必另說修法,但在該階段應修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樂的慈心。

   [慈心],[悲心],[增上意樂]叁者,都是希求利他之心,真正的菩提心是此叁者的結果。[道次第]的下、中士道是發心的加行,修菩提心法是正行,諸結行類是其學處。

   在修菩提心時,你還應該知道[二十二種發心](注84),[願行二心](注85)等的本質與特征而修心。

   此菩提心是一切佛經的心要,是一切佛子菩薩唯一的修持中心。《入行論》說:“攪動正法乳,剔出酥精華。”以及“多劫之中善思維,諸佛見此最有益。”妙音怙主大宗喀巴也說:“大乘道命爲發心,是菩薩行根本依,能融資糧如金汁,攝納衆善爲福藏,菩薩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爲心要(注86)”。至尊一切智除此大寶菩提心外,從未說其它的修法是修持的中心。因此如果我們想成爲大乘人,就必須以菩提心爲修持的中心。

   在當代,當你詢問旁人他的修持心要是什麼時,他多半會說是修某某本尊。遑論修菩提心者,就連知道應以此菩提心爲修持心要的人也寥寥無幾。有些人以熏煙、金飲、能息黑淨訟陀羅尼、普滅過患、羊陀羅尼、馬陀羅尼、財陀羅尼、消除中斷、漢地消災法、轉變詛咒法等爲修持的心要。與這些相比,還不如以一些標准的本尊作爲修持心要要來得好些。

   還有一些地方盛行著這樣的風氣:似乎人們心裏想的都不外乎是盟約寶鬘、忏罪金刀、狗經、狼經、狐經、熊經、蛇經等,但這些根本見不到有清淨依據。

   假如你真的需要一種忏罪的法,就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僞經和無意義的勞累上。佛說有許多顯密經典,如《叁蘊經》、《藥師經》、《大解脫經》、《賢劫經》等,應該念湧像這樣有清淨根據,標准的經典。

   還有一些人心中在想:“我當然有菩提心的。因爲我在儀軌的開頭,一邊念[諸佛正法衆中尊](皈依發心頌),一邊想著爲利一切有情我願成佛。”但這只不過是對菩提心的希求,發發願而已,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如果是的話,那麼發菩提心恐怕是一切自以爲是的善行中最爲容易的事了。所以,我們要像上面所講的那樣,依次修心,以期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3)生起菩提心的標准

   第叁,生起菩提心的標准。這方面在許多典籍中有詳盡的說明,包括《道次第》廣略論轉述《修次初篇》(注87)的說法。簡言之,假設一位母親見其極爲珍愛的孩子墮入火坑,身受苦逼,便會感到連一刹那傾也無法忍受孩子受苦,而急切地將孩子拉出火坑。

   同樣,見到一切老母有情爲輪回與惡趣的難忍大苦所逼迫,我們對此連一刹那也無法忍受,爲了利益一切有情,我們要從速獲得圓滿佛位,當這種心無造作地生起時,便達到了生起菩提心的標准。

  3.釋正見

  (l)必須修正見的原因第叁,釋正見分五小節,第一爲必須修正見的原因,如本

   文所說:

  (九)

   “不具通達真理慧,雖修出離菩提心,

   不能斷除有根故,應勤通達緣起法。”

   你如果不具有甚深真實之見或通達勝義谛真理之慧,任憑你再怎麼努力地修習出離心,菩提心等方便分,也不會成爲我執的直接對治,不能斬斷叁有的根本--我執。

   不僅如此,若無甚深正見,僅有出離心與菩提心,也只能獲得大乘資糧道以下,無法再高了。如果是小乘,也不能得小乘加行道(注88)。

   如果在出離心與菩提心二者攝持之上,又具有通達甚深見者,則大乘加行道以上的地道都能獲得,尤其能成爲解脫與一切智之因。

   我們發願要救度衆生,如果沒有一個救度的方法,也不過僅有善心而已。因此,我們首先要有這樣一個看法:“我要找到一種決定能斷輪回根本的甚深正見。”僅有業果決定的世間正見是不夠的,歸根到底,要有通達無我之見。

   一些外道修叁摩地能得四禅八定,但他們沒有通達無我之見,所以不要說斷煩惱,就連減輕煩惱也無法辦到。《叁摩地王經》說:“諸世人修叁摩地,彼者不能壞我想,助長煩惱且鼓動,猶如勝行(注89)所修定。”

   我執是輪回的根本,要斷此根本,無我見是絕對必要的。如前經所說:“倘若于法觀無我,各各觀察而修者,此乃能獲涅槃因,別余諸因難成寂。”爲獲得解脫就必須根絕我執。爲根絕我執就必須修與感覺與我執完全相反之道一一無我。如果不修無我,無論你再怎麼努力地布施、持戒等,也不能獲得解脫。《四百論》中說:“寂門無第二。”所以,想要解脫輪回,是沒法不要這個通達無我慧的。

   但是光有這個還是不行,方便的大悲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所謂 [方, , 便與智慧不, 分離] 是絕對必要的。正如《維摩诘經》所說:“方便未攝慧系縛,方便所攝慧解脫;智慧未攝方便縛,慧攝方便即解脫。”

   爲獲得法、色二身之果,就必須由方便智慧不離之門,雙集二種資糧,吉祥怙主龍猛說:“此善願衆生,福智資糧圓,福智所出生,二勝願獲得。”(注90)吉祥月稱也說:“世俗真實廣白翼,鵝王引導衆生鵝,複承善力風雲勢,飛度諸佛德海岸。”(注91)世俗指方便菩提心,真實指智慧正見。譬如具足雙翅之鳥能于空中無礙飛翔。爲抵達諸佛功德全圓彼岸,菩提心與正見,即方便、智慧二者也不能分離。方便與智慧分離,就像鳥斷了一只翅膀,而無法前進。

   你或許會問:“那麼如何獲得此見呢?”這事不能隨隨便便,你必須遵循某一開示勝義聖言量之經。總的來說,了不了義的區分是:其本身能安住于究竟義的是了義,不能安住究竟義的是不了義;而了不了義經的區分也就是以勝義谛爲主要所诠的經是了義經;除此之外的經是不了義經。

   不是每一位班智達都有能力解釋了不了義經密意的。能解釋了義經密意的,如佛親自授記的那樣是怙主龍猛。他依據《無盡慧經》造《根本慧論》等,由[中觀正理聚](注92)之門建立了義甚深見之軌,一如佛的密意。

   其後有阿阇黎佛護造《佛護釋》,聖者提婆造《四百論》等。尤其是阿阇黎月稱,按照龍猛的密意,造解釋《根本慧論》文句的《明句釋》和解釋義理的《入中論》等。

   于此雪域西藏,能沒有絲毫錯亂之垢,無倒闡明此等大論密意的,除妙音怙主大宗喀巴之外,沒有別人。因此你我應該遵循最上龍猛父子的妙規,依據至尊一切智宗喀巴大師的偉大希有善說論著。《入中論》中說:“出離龍猛…

《叁主要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