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唯名言中是完全無欺和合理的,亦即能對輪回涅槃的業果至心獲得定解。然後我們可以說因爲諸法皆依靠其它聚合而有,所以無自性有;因爲無自性有,所以業果是合理的;因爲一切因果作用是合理的,所以才會由種生芽,由芽生果等。不然的話,假設麥種是自性有的,那麼麥種就絕不會變成麥芽;若兒童是自性有的,那麼兒童就不會長成成人;若樂趣是自性有的,那麼樂趣有情也就不會墮入地獄;若有情是自性有的,那麼有情也就不可能成佛等等,過失衆多。
所以說,因果緣起與無自性二者相輔相成,是[中觀應成派]的獨特優勝之處。
(3) 如何了知正見觀察尚未圓滿
第叁,如何了知正見觀察尚未圓滿,本文說:
(十一)
“現相緣起不虛妄,離執空性二了解,
何時見爲相違者,尚未通達佛密意。”
如是修習令正見觀察圓滿的話,緣起與空二者必然相輔相成而現。然而以前印度與西藏的一些人,他們貌似理解無自性,卻不知建立緣起的道理,像這樣對于現相緣起與空無自性二者,雖知其一面之義,然不能在同一事物上見爲不矛盾。因(業)果不錯亂而生的無欺緣起,與一切法無微塵許自性有的離執空性這二種了解,何時見爲彼此矛盾猶如冷熱,那麼該時于能仁的究竟密意尚未正確通達。
(4) 正見觀察圓滿的標准
第四,正見觀察圓滿的標准。本文說:
(十二)
“不複輪替而同時,甫見不欺緣起已,
普滅實執所執境,彼時見觀察圓滿。”
所謂[不複輪替]意爲,一切法唯名字安立有的一切善惡作用是合理的,與尋求所安立事時,各各法無微塵許自性有的空性二者,不再輪流替換,而能同時安立。
如能這樣,便能了知空與緣起二者可在同一事物上安立而不矛盾。
而且,依靠安立所依的聚合,唯由分別安立的緣起毫無欺诳,甫見之下,便能通達實執之所執境從來沒有。然後能空現爲緣起,緣起現爲空。所以一些大德說:“若知緣起之扼要,空性之義便刹那出現。”
如果這樣的話,你便能通達緣起之義即是無實,而無實之義即能引發緣起無欺的有力定解,這才是中觀應成派的正見觀察圓滿,也是龍猛的不共密意。
(5) 應成派的獨特優勝處
第五,應成派的獨特優勝處。本文說:
(十叁)
“又由現相除有邊,及由空性除無邊,
若知空性現因果,不爲邊執見所奪。”
應成派以外的人,雖然也承認由現相除無邊,由空除有邊。而應成派則主張,任何一法除了只是現相外都不是實有,了知這種現相之義能除勝義中有的[有邊];此唯現相本身不能從自己這邊而有,了知這種空性之義能除世俗中無的[無邊]。
某物既然是緣起,那麼除了無自性有或不能自存自立外,不可能成爲別的什麼。這是因爲它必定是依靠安立所依聚合而出生的,以虛弱的老人爲例,他自己無法從座位上站起來,必須依賴他人而起,這裏也一樣:任何一法都不能自存自立,必須依靠其他條件,無自性有。
總的說來,雖然有許多抉擇無我義的正理,而如[正理之王]者,厥爲 [緣起正理]。我們在此立宗道:“芽——有法,無實有,是緣起的。”對此外道們將回答[因不成立],因爲他們承認一切法是[總體勝性]的變化。
大部分藏地先人許爲[畢竟無],墮于斷邊;唯識宗以下的一切實事師,不了解無自性有能安立緣起的道理,墮于常邊;自續師雖承許緣起,但無法接受 [若是緣起,即無自相有周遍],也墮于常邊。
智者中觀師將有無分成四種差別:雖是自性無,但不是畢竟無;雖是名言中有,但不是自性有。實有師等的錯誤根本,就在于未將有無分成這四種的過失。
應成派以[無實有,是緣起故]之量,能雙除常斷二邊,此即是由第一句 (無實有)除有邊,由第二句(是緣起故)除無邊。
覺耐仁波切(注104)常說,這二句中的每一句都能雙除常斷二邊,其雙除之理,即由[無實有]一句直接除常邊,兼示並非總說一切全無而除斷邊, [是緣起故]一句也能由此類推。
因此,我們可以明白爲什麼吉祥月稱也說:“是故由此緣起理,能斷一切惡見網。”(注105)像這樣,以一切法無實與[是緣起故]之因消除二邊故,也可理解《根本慧論》中所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以及經(注106)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即是緣起即空,空即緣起之義。如果同樣配以[我即是空,空即是我],亦易予理解。
總而言之,自性空中一切法皆可成立。如果你能不墮二邊,就不會落入正見歧途。
4、獲得決定後勉勵修持的教誡
第四,獲得決定後勉勵修持的教誡。如本文最後一頌所說:
(十四)
“如是叁主道諸要,子能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起精進,速疾成辦究意願。”
此頌是宗喀巴大師出于悲愍愛護對我們後學者所作的教誡。他說:“對于如上所說的[叁主要道]諸要義,先以聞所思慧令得通達,其次閉關斬斷現世的藤絆,少欲知足,少事少業而住,以思所成慧獲得定解,亦即于寂靜處,生起精進力,不作推延,速疾成辦一切生的究意希願。”
宗喀巴大師的這些話中有大扼要。舉例來說,如[靜處]一詞的意思,不僅要遠離外在喧雜的住處,也要遠離內心八法與衆多分別的[周遊列國]。
[精進]也有其特殊的意思,以極大的努力作不善業不能說是精進,熱衷于行善方是精進。
[究竟願]是指從現在起直至成佛的遠大理想,要實現它就應該快快努力,因爲壽命的長短是無法確定的。
生起精進力的道理是,像我們這些人早上開始閉關,到了晚上就夢想出現親見本尊、授記、祥夢等等的成就征兆,這些作爲根本不是佛法。經中說我們的大悲大師尚須修叁大阿僧抵劫才得佛位,所以我們應該自思:“如果需要,我就是花上十萬生也要去修。”
我們必須花許多時間在聞、思、修[道次第]上面,對于獲得[叁主要道]的善妙證德,應有這樣的思想准備:“我能在一天中生起爲最上,要花一個月生起爲中等,最下我也要在一年內生起。”
我們應遵循噶當派格西多巴(注107)的教導:“所謂道次第道次第,就是叁句話:眼光要放遠一點,心量要放大一點,情緒要放松一點。”所謂 [眼光要放遠一點] 意爲,我們應將目標定在成佛上面,[心量要放大一點]意爲,我們應自思:“爲了決定獲得佛位,我必須依次修叁士與密法生圓道。”
在世人那邊,有人明知道自己將活不到一年,卻仍然在製定宏偉計劃,好像他們能活上一百年似。在佛門這邊正好相反,我們喜歡把目標訂得盡可能的低;辦作一點自以爲是的聞、思、修,甚至只作一點點日常念誦。我們總是盡可能挑選最簡單,最容易的來修,總以爲[我能作的只有這些]。
但是這種態度是錯誤的,如果你真花力氣去做,你決定能得佛位。《入行論》中說:“不應自退怯,謂我不得覺。如來實語者,說此真實言。所有蚊虻蜂,若發精進力,鹹證無上覺。況我生爲人,能辨利與害。若不廢行持,何故不證覺?”因此,對世間俗事要盡可能的小,對佛法心量要盡可能的大地去修。
所謂[情緒要放松一點]意爲不能有時生起勇猛精進,有時又躺下來無所事事把佛法抛于腦後,修善加行精進的程度應松緊合適,如細水長流。應盡自所能善取暇身之心要。
叁、結束部分
第叁,講解究竟之結行,即書尾跋語:“此是多聞比丘洛桑劄巴貝 (善慧名稱吉祥)爲親侄擦廓阿旺劄巴(語自在稱)所作的教誡。”
像這樣對[叁主要道]以認真的聞思獲得徹底的定解之後,那些想進一步求得證德的人需要知道修習所緣之法。
本文最初的[敬禮諸至尊上師],意思裏暗指的是加行部分,包括觀想資糧(注108)田,以及積福淨罪等。簡言之,我們應依照《樂道》、《速道》修 [加行法]等。
動機所緣類中,也應作全圓道體啓請。如果由殊勝動機菩提心攝持之門,思維暇滿利大、難得等,這樣的話就不會成爲真的中下士道,而是共中下士道。所以這裏邊有很重要的區別。
至于皈依境,如《樂道》、《速道》而修,或如此中所說的資糧田而修均可。降甘露有二種觀法:一是纏繞光明降,一是從光筒中降。甘露光明所要清淨的是我們的罪障,這些罪障的根本是我們心底深處的[我愛執]。因此你可以在心間觀一黑團作爲代表,而被那些甘露光明驅逐出體外。同時在地下觀死主閻羅,形如黑色母豬(注109),垂涎你的性命而來,嘴巴向上大張作吞食狀。觀黑汁隨之滴入其口中,使她感到極爲滿足而不再試圖損害于你,這個觀想極其重要。
如果皈依二因(注110)只是造作的,那麼你的皈依也不過如此,如果皈依二因是合格的,那麼你的皈依也會合格。
在修[以果爲道]發心時,因器世間諸般過失是有情罪障的增上果故,在清淨情世間罪障的同時,也應觀想淨治器世間過失。這個教授極爲重要,與諸大續部的[最上曼陀羅王]修法同一意趣。
其次修[四無量](注111),應知這與單純的[四梵住]不同,有大悲、大慈等的區別。
關于[四無量]的次第,依照七重因果教授,先修[平等舍]極爲重要。
其次的[發殊勝心]雖不是發心本身,但對強化發心極爲有益。
觀想[資糧田]時,應觀如意樹系由自身福德與資糧田諸尊的發心和合而生。觀主尊宗喀巴大師身體的顔色爲白色,代表二障清淨的功…
《叁主要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