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放下,請如此觀察它。
若希望領受這修行的果實,就必須實際深入觀察自己的心。嘗試以許多個心的刹那⑥與其不同的特征,來描述心的心理學,在我看來,是修行還不夠深入,仍有許多事需要做。若我們想要研究這些事,就要以洞見來徹底覺知它們;若無洞見,如何能了結它們?那將會沒完沒了,永遠無法完成研究。
停止愛與恨 就能超越痛苦
因此,「修習」法非常重要,當我修行時,就是如此研究的。我不懂什麼刹那或心所,只是觀察覺知的特質。若仇恨的想法生起,我問自己爲什麼;若喜愛的想法生起,我也問自己爲什麼,就是如此做。無論是稱爲想法或心所,那又如何?
只要洞察這一點,直到你能消除愛與恨的感覺,以及它們完全從心裏消失爲止。當我們在任何環境下都能停止愛與恨時,就能超越痛苦。接下來發生什麼事都無妨,心都能放松與自在。什麼都沒留下,一切都停止了。
要如此修行。若人們想談很多理論,那是他們的事。但無論如何爭辯,修行總會回到我所說的這點來。當某事生起時,它 就在這裏生起;無論是多或少,它就從這裏出生;當它停止時,就在這裏停止,還會有其它地方嗎?佛陀稱這點爲「覺知者」。當它如實覺知事物的狀態時,我們就能了解心的意義。
它們不斷地欺騙,當你研究它們時,它們同時也在欺騙你。我們還能如何處置它們?即使你知道它們,仍會被它們所騙,就在你知道它們的地方。情況就是如此,症結就在這裏。我的意見是,佛陀並不希望我們只知道這些事物的名稱,佛陀教學的目標,是讓我們透過尋找潛在的原因,找到從這些事情解脫的方法。
戒、定、慧融合爲一體
我修習法,但所知不多,只知道解脫道是由戒開始。戒是解脫道完美的開端,定的深沈平靜是完美的中段,慧則是完美的結尾。雖然它們可區分爲叁個獨特的訓練層面,但愈深入看它們時,這叁個特質就愈會融合爲一,若想持戒,必須有智慧。
我們通常建議人們,從持守五戒開始,開發道德標准,如此戒才會穩固。不過,戒的圓滿需要很多智慧,必須考慮自己的言語與行爲,並分析它們的後果,這都是智慧的工作。爲了培養戒,必須依賴智慧。
根據理論,首先出現的是戒,接著是定,然後是慧。但當我檢視它時,我發現智慧是每個修行層面的基礎。爲了充分了解言行的後果――尤其是有害的後果――你需要智慧的指導和監督,以詳細檢查因果的運作,這將會淨化我們的言行。
一旦我們熟悉道德與不道德的行爲,就會了解修行的位置,接著才能斷惡修善。斷除惡法,增長善法,這就是戒。當如此做時,心會變得愈來愈穩固與安定,安定與不動的心對于我們的言行,是沒有恐懼、後悔與疑惑的,這就是定。
這個穩定、統一的心,形成我們後續修行更強有力的能量來源,讓我們得以對經驗到的色、聲、香等,進行一種深刻的思惟。一旦心安住在穩固的正念與平靜上,我們就能進一步地探究五蘊――色、受、想、行、識,以及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實相。它們不斷地生起,我們則持續保持正念,加以觀察。
然後,便會知道它們的真相,它們是根據自然法則而存在。當這了解穩定地增長時,智慧就會生起。一旦清除了解事物的實相,我們舊的認知就會被根除,概念性的知識會轉化成智慧。戒、定、慧就是如此融合爲一體。
當智慧的力量與勇氣增加時,定就會逐漸變得更穩固。定愈穩固,戒也會更加堅固與完備。當戒圓滿時,它會滋養定,而定的增強也會導致慧的成熟,這叁個訓練層面,環環相扣並輾轉相生,它們結合在一起 遂形成八正道――成佛之道。
一旦戒、定、慧臻于頂點,「道」就有力量根除那些會染汙清淨心的煩惱⑦。當貪欲生起時,或當瞋恚與愚癡出現時,「道」是唯一有能力能斬斷它們軌迹的東西。
正道産生的條件 是戒、定、慧
修法的構件是四聖谛:苦、集(苦的起因)、滅(苦的止息)、道(滅苦之道)。這條道路是由戒、定、慧的修心構架所組成,它們真正的意義不在字面上,而在你的內心深處。
戒、定、慧就是如此,它們持續地輾轉前進,八正道將會涵蓋任何生起的色、聲、香、味、觸、法。不過,若八正道的各支孱弱、怯懦,煩惱就會占據你的心。
若正道夠強壯、勇敢,它就能征服並消滅煩惱;若煩惱的力量勇猛,而正道的力量微弱,煩惱就會戰勝正道,而征服心。若覺知的速度不夠迅速敏銳,不如經驗到的色、受、想、行,它們就會占有並壓倒我們。正道與煩惱相互傾軋,當「法」的修習在心中發展時,這兩股力量在道上的每一步都會相互較勁。猶如有兩個人在內心爭吵,那是正道與煩惱在爭奪心的統治權。
正道指導並促進我們思惟的能力,一旦我們能正確地思惟,煩惱就會退卻。但若我們搖擺不定,每次煩惱重整與得勢時,它就會取代正道。這兩邊會持續鬥爭,直到最後一方獲勝,大勢底定爲止。
若我們致力于發展正道,煩惱就會逐漸地、持續地消除。四聖谛一旦充分開發,就會安住在我們的心裏。無論痛苦的形式爲何,它總有個存在的原因,此即第二聖谛。這原因是什麼?那就是虛弱的戒、虛弱的定與虛弱的慧。當正道無法持久時,煩惱就會統治心。當它們統治時,第二聖谛就開始大展身手,並造成各種痛苦,那些能平息痛苦的特質都消失了。
正道産生的條件是戒、定、慧,當它們的力量達到完全時,正道就銳不可當,將能冷靜地戰勝帶來苦惱地貪愛與執著。煩惱被正道打敗,所以痛苦無法生起,苦于是止息。
爲何正道能帶來苦的止息?因爲戒、定、慧達到圓滿的巅峰,正道擁有銳不可擋的動力,一切都彙集在這裏。我認爲任何如此修行的人,都和心的理論性概念無關。若心跳脫這些概念,就是完全可靠與確定的。此時,無論我們走哪一條路,都無須太過費心,就能筆直地前進。
戒、定、慧構成解脫道
想想芒果樹的葉子,它們象什麼?只需要檢視一片葉子便能知道。雖然有成千上萬的樹葉,但我們知道它們都一樣,只要看其中一片,其它的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樹幹也是如此,只需要看一棵芒果樹的樹幹,就可以知道它們全體的特征。只要看一棵樹,其它的芒果樹基本上都沒有差別。即時它們有千萬棵,若知道其中一棵,我便知道全部。這是佛陀的教導。
戒、定、慧構成佛陀的解脫道。但「道」並非「法」的本質,「道」既非它本身的終點,也不是世尊究竟的目標,但它是內在的指南。
例如,你如何從曼谷旅行到巴蓬寺來,你追求的不是道路,而是抵達寺院,但旅途中需要道路。你所行走的道路不是寺院,它只是到這裏的方法而已。但若你想抵達寺院,就必須沿著路走。戒、定、慧也是如此,我們可說它們不是「法」的本質,而是到達那裏的道路。
當戒、定、慧圓熟時,就會得到心的深刻平靜,那才是目的。一旦達到這個平靜,即時聽到噪聲,心還是如如不動,當達到這平靜,就無須做什麼了。佛陀教導我們,要徹底放下,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用擔心。之後,我們真正地、毫無疑問地自知自證,不再只是相信別人所說。
佛教的基本原理是諸法皆空,它不依賴神通力、超自然力,或任何其它神秘、奇異的現象,佛陀不強調它們地重要性。不過,這種力量確實存在,並可能被開發,但這「法」的面向是虛妄的,因此佛陀不提倡或鼓吹它,而只稱贊能從痛苦中解脫的人。
爲了達到這點,需要訓練,而完成工作所需地工具與裝備是:布施、持戒、禅定與智慧。我們必須實踐它們,並加以訓練,它們共同形成一條向內的解脫道,而智慧是第一步。若心被煩惱汙染,「道」就無法成熟,但我們若能堅持並夠強壯,「道」就會根除這些染汙。不過,若煩惱占上風,就會壓過「道」。修行佛法就只是這兩種力量不斷地抗衡,直到抵達道路的終點爲止。它們不斷地戰鬥,直到最後。
一旦希望進入第幾禅 心立即遠離禅修
使用修行工具,必須承擔困苦與艱巨的挑戰,我們得依賴耐心、毅力與堅忍,必須親自去做、去體驗、去了解它。不過,學者們卻很容易感到困惑。
例如,當坐禅時,只要心感受到一點平靜,就會開始想:「嗯!這一定是初禅。」他們的心就是如此運作。一旦這些想法生起,所感受到的平靜就會破滅了。他們又立刻想,這一定是第二禅。
別思量與推測它,沒有任何告示牌會宣告我們正在經曆哪一階段的禅定。事實是全然不同的,沒有任何符號會如道路標志一樣告訴你:「此路通往巴蓬寺。」我不如此讀心,它不會作這樣的宣告。
雖然一些很受敬重的學者,對初禅、第二禅、第叁禅與第四禅做了描述,寫下來的都只是外在訊息。若心真的進入這些深沈平靜的狀態,它不會知道任何那些描述。它能了知,但所知的和研究的理論不同。
若有學者嘗試撷取他們的理論放入禅修中,邊坐邊想:「嗯……這可能是什麼?這是初禅嗎?」就在那裏平靜破滅了!他們並未經驗到任何實質的內涵。
爲何會如此?因爲有貪欲,一旦生起渴愛,會發生什麼事?心立即遠離禅修。
因此,我們都必須放棄思量與測度,完全舍棄他們。只要提起身、口、意,徹底投入禅修,觀察心的運作。但不要將經書帶在身旁,否則每件事都會變得一團糟,因爲沒有一件書裏的事會完全吻合實相。
心無法用外在的標准衡量
那些研究很多東西的人,腦袋裏充滿理性的知識 通常在「法」的修習上都不成功,他們陷入資訊的泥淖中。實相是――心無法用外在的標准加以衡量,若達到平靜,只要讓它處于平靜即可,最微妙層次的深沈平靜確實存在。
就個人而言,我並不知道很多修行的理論,在成爲比丘的叁年後,對真實的禅定仍充滿許多問題。
當禅修時,我一直嘗試思考與想象它是什麼,但心卻變得比先前還更掉舉、散亂!妄想增加,我還未禅修時,比現在還更平靜。天啊!真難…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六章 解脫之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