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融篇
目錄:
1、我是一個jdj徒,因爲這裏的管理常常邀請我來聽經聞法,就來了。第一次來聽聞佛法,很歡喜,請問可以接受jdj徒學佛嗎?
2、我的同修學佛叁年卻對tzj有興趣,每天去聽課,我不知道如何勸她。請師父慈悲開示。
3、佛教徒禁看異教的書籍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4、有人說顯宗是菩薩乘,密宗是佛乘,此說若對,密宗就是高于顯宗的最殊勝最究竟的法門,是這樣嗎?請上師慈悲開示。
5、顯宗和密宗的關系是什麼呢?密宗和《首楞嚴經》是什麼關系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6、如何把佛法理論和實踐行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把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請師父慈悲開示。
7、多聞與修行兩者之間怎麼做才能相輔相成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8、必須經過小乘學習才能學習大乘佛法嗎?
9、很想走出去到一個清淨的道場去好好修行,可是爲什麼就是下不了決心呢?是不是業障太重呢?怎麼克服?請師父慈悲開示。
10、佛說學佛是得到解脫與自在,但是不學佛的人,覺得學佛受戒是一種束縛,不願意放棄眼前得到的五欲享受而去持戒,我們該怎麼認識佛法說的解脫自在和持戒是“束縛”的關系?請師父慈悲開示。
11、我們真心本來就是妙覺圓明的,不生不生、不增不減、不淨不垢,本來就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爲什麼有妄想分別執著呢?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12、怎麼理解心淨則國土淨,在佛菩薩眼中的五濁惡世與凡夫眼中的五濁惡世本質上有什麼區別?請師父慈悲開示。
13、緣起法與如來藏如何對應?如何安立?請師父慈悲開示。
14、師父,什麼叫法身、報身和應化身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15、《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怎樣正確理解兩部經中的這兩句話?恭請法師慈悲開示!
16、怎麼樣能看清世界,看清真相,請師父慈悲開示。
17、《普門品》中說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衆生能得到消災免難,如持觀世音菩薩名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等,能用佛法的原理、實相和現代科學能解釋的道理開示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18、六祖慧能聽聞金剛經就明心見性,可以測度他在聽聞金剛經前是否有很深的禅定功夫嗎?他刹那見性,是從欲界凡夫直接見自本性,還是在頓悟的過程也要刹那經過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再明見本性的過程?請師父慈悲開示。
19、開悟的人是不是看問題很宏觀、很徹底,一下就想到事情的結果,認爲世間一切都是生滅的?!開悟人是這樣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20、佛門中成道後應全身經脈貫通,業障消除,爲何一些大德高僧晚年一身大病(如心髒病、腎病、腦溢血等)令信衆困惑,又怎令大衆向往學佛呢?請法師慈悲開示。
21、成佛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是一念之間還是叁大阿僧祗劫?我們怎麼才能最快的成佛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22、怎麼看待佛經中類似“神話”的部分,請師父慈悲開示。
23、佛法是如何判斷是非的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24、佛法中的功德是指什麼?請師父慈悲開示。
25、在《入菩薩行論》中講要發願,這是在爲今後做准備,但在前行8課中講不要對未來生希求心,兩者該怎麼理解,請師父慈悲開示。
26、請師父慈悲開示“上善若水”。
27、一個菩薩戒大和尚和一個居士老婆婆,同時坐公車,只一個座位,該年輕的菩薩比丘坐,還是該讓80歲居士太婆坐?請師父慈悲開示。
28、請師父慈悲開示:持咒必須都要持麼?
29、業的成熟是需要條件的,內在的條件上因爲有了業的種子,外在的條件是什麼呢?明白了以後是否可以通過杜絕外在的條件而阻止黑業的成熟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1、我是一個jdj徒,因爲這裏的管理常常邀請我來聽經聞法,就來了。第一次來聽聞佛法,很歡喜,請問可以接受jdj徒學佛嗎?
可以的,jdj徒可以皈依佛法。如果說到jdj的書怎麼辦呢?如果你可以彙通呢,可以讀,那裏面也講了一些基本的道理。如果不能彙通,暫時可以把jdj的書放在一邊,將來回頭再讀,再彙通。
2、我的同修學佛叁年卻對tzj有興趣,每天去聽課,我不知道如何勸她。請師父慈悲開示。
如果沒有學進去,沒有真正深入佛教經律論,道理接觸很膚淺,也許叁年學佛沒有什麼受用,轉而對tzj感興趣,也可能。
tzj教給我們行善,比較接近我們平常人的追求。二一個方面,每個衆生,前生前世熏修不一樣。不管學什麼,都無可厚非,因爲衆生有他自己的根基、興趣、接受習慣。從尊重個人來看,我們應該投其所好。你如果學tzj,也好啊,也是教人與人爲善啊,發展愛心。當你真正發展起來愛心,對于人的素質教育,也很好。可以讓他了解tzj的終極目標,然後用事勢理來引導他,用他能夠聽進去的話勸導他。我覺得世間所有法都有存在的理由,也許,他現在就缺這些。到最後,能夠殊途同歸。
尊重他、理解他,如果你學佛,覺得佛理更圓滿,從佛理的理解角度,可以善巧地引導他。如果他對佛理沒有發生強烈興趣,我們說只有學佛才好,反而可能讓他發生反感。人與人之間最重要就是尊重、理解、溝通、善巧。
最後還有教與教之間的彙通。我們勸導別人,往往不應該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是站在對方、衆生的角度。比如,學tzj培養愛心很好,對于培養人的素質很好,爲什麼不可以贊歎、隨喜呢?就連佛也如是,如果你學佛乘不適應,就引導你學菩薩乘,甚至人天乘,人天乘就和tzj很接近啊。我們注重善巧,往往更能夠引導衆生。
3、佛教徒禁看異教的書籍嗎?請師父慈悲開示。
還沒有立定腳跟時,就不能看異教的書。否則,就把心看花了,就把心相續破壞掉了。信佛,往往不能很好信佛。當你對佛教書籍能夠通達戒定慧了,這個時候,是開許看異教書籍的。因爲異教徒也是衆生,你要度化衆生,就要理解他。你不理解他,怎麼度化呢?菩薩度化衆生,往往從空入假,知道衆生心。通過你的需求來度化你。我們度化衆生,要與衆生建立良好人緣。但是,這要建立在我們立定腳跟的基礎上、有充分能力的基礎上,否則你的內心不能把持,連把握自己的能力都沒有,有怎麼度化別人呢?
4、有人說顯宗是菩薩乘,密宗是佛乘,此說若對,密宗就是高于顯宗的最殊勝最究竟的法門,是這樣嗎?請上師慈悲開示。
不能這樣說,因爲顯宗也有佛乘和菩薩乘。分辨是佛乘還是菩薩乘,關鍵看我們自己的發心。比如,哪怕是密宗的法,有些人發人天乘的心,去學密法,也僅僅是當作人天乘的佛法來修習。關鍵看我們自己發心,發心在于我們自己,對于佛法的運用也在我們自己。
顯宗、密宗都是大乘佛法,我們的發心與佛法相應了,佛法就能夠顯現各自的特色。佛法平等,對機者良。因爲佛法都是一乘的,經過《法華經》究竟圓滿開示之後,我們認識到,人天乘、聲緣乘、菩薩乘都是要回歸到究竟一佛乘的佛法。
應該以和合一味的觀念,來認知佛所安立的八萬四千法門。因爲佛所安立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引導我們究竟成佛,而不是得到暫時的人天果報。從這個角度上說,佛所安立的一切佛法都是一佛乘。
哪怕就是在名言當中有差別,有法門差別,這也是針對于我們各自的根基來說。比如,火箭很快,但是,是不是每個人都適應于坐火箭呢?有的人從經濟角度、實用角度來看,他喜歡坐火車。
名言、因果當中的殊勝不殊勝,了義不了義,我想是可以有這種區分的。但是,對于我們個人看,要看我們修學這個法門是否契機。光是追求最高法門,你的根器、資糧准沒准備好呢?
法無高下,對機者良。高高低低的法門都需要基礎,如果不從前行准備好,也許,我們修學最高的法門,也得不到真實利益。
5、顯宗和密宗的關系是什麼呢?密宗和《首楞嚴經》是什麼關系呢?請師父慈悲開示。
能海上師說,顯是密之顯,密是顯之密,顯密不一不異。顯密不能完全劃等號,所以不一。但是,兩者從根本來說又沒有區分,所以不異。究竟理地是平等的,顯中有密,密中有顯。
顯宗,如果你沒有相應,也是密。密宗,只要你達到這種根器了,你能夠相應,也是顯法了。
如果你沒有學過,那也是比較難懂的。顯宗就是我們漢地所教的法門,從發因果心、出離心、菩提心,這些來修,從六度波羅密這些來修,稱爲因乘。密宗說它有特勝的方便,身口意叁密相應,是一種特勝的方面。二一個從它的起點上,密乘的見地往往非常超勝、圓滿,這樣它的修行不一樣。顯宗見和密宗見還是有區別的。
密宗的見解非常超勝。比如,世界本身是究竟圓滿,理事無二的,世間一切顯現都是究竟圓滿的。那麼我們能不能安住這種究竟圓滿呢?如果不能,它有階梯,可以放在相對待的階梯上,從你能聽懂的階梯來接引你。這個方面,顯宗、密宗都有這種善巧。
比如,世間上虛妄的本來沒有。真實的是法爾如是,不管你是否覺悟,都如是。但是你覺不覺悟,又不一樣。現在也許你聽的雲裏霧裏,但是如果能夠安住空性理,慢慢進入事相上,把空性理運用圓融;如果空性事理的運用還不能圓融,我們可以從有法的見解上下手。比如,承認有因有果,有善有惡,我們就把世俗的顯現來看,哪怕它是虛妄的,看看它是怎麼虛妄的?有是怎麼有的,無是怎麼無的?把這些因果一了解了以後,我們就知道,這樣的有因有果也是條件性的存在。
所以說,能夠單單從對境有法上,我們也能認識。進一步從對境有法和我們心識的關系上,我們又進一步回到心識上,來認識萬事萬物是如何顯現的,無非不…
《智海法師智悲答疑(圓融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