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 使用這兩種量可以證悟空性。
11.則外道聲聞, | (果真如此)那麼外道和聲聞衆,
皆悟法性矣! | 豈不是都證悟法性了嗎!
何況唯識宗! | 更何況是大乘的唯識宗呢!
中觀宗無異! | 那麼中觀宗也就沒有什麼不同了!⑤
12.故一切宗派, | 因此,由于一切的宗派
以量量同故。 | 都以量來衡量空性,所以他們都相同。
衆思辯異故, | 但是由于一切的思辯立場不同,
量所量法性, | 所以他們用量所量得的法性,
13.豈非亦成多。 | 豈不是也成了許多種?
無需現比量, | (由此看來)現量和比量是不需要的,
爲退外道诤, | 只是爲了駁退外道的诤辯,
故諸智者說。 | 所以有智慧的學者才說了《量論》。
【引教證成】
14.碩學清辨說: | 大學者阿奢黎清辨(Bhabya)說:
教中亦明言: | 經教裏面也明白地說到:
分別無分別, | 以有分別和無分別兩種認知,
二識不能悟。 | 不能證悟空性。
【證空需依口訣】
15.依何悟空性? | 問:要用什麼證悟空性呢?
如來所授記, | 曾經被如來在經中授記,
且見法性谛, | 而且又現觀過法性真谛的
龍樹徒月稱, | 龍樹的弟子月稱,
依彼所傳訣, | 用他所輾轉傳授下來的要訣,
將悟法性谛。 | 將可□證悟法性真谛。
16.經說衆法蘊, | 佛經所說的一切
有八萬四千, | 八萬四千法蘊,
皆入此法性, | 都消融在這個法性中,
悟空得解脫, | 能證悟空性將可達成解脫,
余修皆爲此。 | 其它的修持都是爲了證空。
E、二谛相輔相成
【俗谛不可廢】
17.若舍正世俗, | 如果斷舍正當的世俗
修習于空性, | 而修習空性,
則因果善惡, | 那麼世俗的因果善惡等等,
他世將诳彼。 | 將在來世诳惑他。
18.依少分聽聞, | 只憑著一點點的聽聞,
不解真谛義, | 不足以了知究竟的真谛義理,
亦不修福德, | 而且不會修集福德,
淪爲卑劣人。 | 這種人將淪落爲卑鄙下流之徒。
若誤解空性, | 如果誤解空性的義理,
劣慧者將墮。 | 那些智慧狹劣者將慘遭墮落。
19.阿□黎耶月稱雲: | 阿□黎月稱曾經這麼說:
諸世俗谛是方便, | 作爲方便的世俗谛、
勝義谛從方便生, | 以及從方便所産生的勝義谛,
不知此二差別者, | 不了解這兩種差別的人,
因誤解故行惡趣。 | 將因爲誤解而走向惡趣。
20.不依靠名言, | 不依靠名言概念,
不能悟勝義。 | 不能悟解最殊勝的義理。
無正世俗梯, | 沒有正世俗的階梯,
智者將不能 | 有智慧的人
拾級而上達 | 將無從拾級登上
真理大廈頂。 | 真理大廈的頂樓⑥。
【依俗入真義之理】
21.此世俗所顯, | 世俗所顯現的這個現象,
理觀無所得, | 如果以正理去觀察分析將毫無所得。
不得即勝義, | 這無所得的本身就是勝義,
本住之法性。 | 也就是原本安住的法性。
【成立世俗谛】
…
《入二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