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生死書▪P23

  ..續本文上一頁也許會把我們的一只手指看成整個山水。我們傲慢地只相信「眼見爲真」。但偉大的佛法卻提到,在不同的面向有無數的世界——甚至有許多世界很像或就像我們的世界——而現代天文物理學家已經發展出平行宇宙存在的理論。在我們有限的認知範圍之外,我們怎麼能夠肯定地說,何者存在或何者不存在呢?   看看周遭的世界,也看看我們內心的世界,我們能夠看到六道確實是存在的。它們存在的方式,在于我們無意識地將煩惱投射出去,將環繞著我們的六道具體化,並且界定這六道當中生活的方式、形式、品位和內容。它們也存在于我們的內心世界裏,在我們的身心系統中,它們是各種煩惱的種子和傾向,隨著影響它們的因素和我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時時准備發芽和成長。

   讓我們看看六道如何在種子世界裏投射和呈現。譬如,天道的主要特色是沒有痛苦,那是永不改變的美,以及極盡享受之能事的世界。想象天神的模樣:高大、金發的沖浪人,悠閑地斜躺在風和日麗的沙灘上或花園裏,聽著自己喜愛的音樂,沈醉在刺激物品裏,熱衷于靜坐、瑜伽及雕琢身體等改善自己的功夫,只是從來不用腦筋,從來不曾碰到任何複雜或痛苦的情境,從來不曾意識到自己的真性,已經麻醉到不曾察覺自己到底真正是什麼樣子。如果我們想起美國加州和澳州的某些地區如同天道,你也可以看到阿修羅界每天都在華爾街的陰謀和競爭中,或在華盛頓和倫敦政府的沸騰走廊上不斷出現。至于餓鬼道呢?有些人盡管富可敵國,但從來不曾滿足過,渴望並吞一家又一家公司,永不休止地在法庭上表現他們的貪欲,這些人就是餓鬼道。打開任何電視頻道,你立刻就進入阿修羅和餓鬼的世界。

   天道的生活品質似乎比人道還要好,但上師們說,人的生命價值卻無限可貴。爲什麼?因爲我們具有覺察力和智慧,這是開悟的素材;同時,人生無所不在的苦,可以激勵我們從事精神上的轉化。每一種痛苦、悲傷、損失和無止境的挫折,都有它真實而戲劇性的目的:喚醒我們,促使(近乎強迫)我們沖破輪回,從而釋放被禁锢的光芒。

   每一個精神傳統都強調,人身是殊勝的,具有我們不曾想過的潛力。如果錯過這一生可以轉化自己的機會,很可能要經過非常長的時間才能重獲人身。想象有一只盲龜,漫遊在像宇宙這麼大的海洋深水裏。水面上漂著一支木環,在海浪間漂蕩。這只龜每一百年才會浮上水面一次。佛教徒說,生爲人身比那只盲龜浮上水面,又剛好把頭穿過木環還要困難。又說,即使出生爲人,那些有很大福氣接觸佛法的人更是稀有難得;而真正把佛法牢記心中,表現在行動上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認知的門

   我們如何認知這個世界,完全取決于「業的景象」。上師們使用一個傳統的例子來做說明:有六種生命在河岸邊見面。對人來說,他把河流看成水,是可以洗滌和止渴的;對魚來說,河流是它的家;天神把它看成是帶來喜悅的瓊漿玉液;阿修羅把它看成是淚水;餓鬼把它看成是膿血;地獄道的衆生把它看成是熔化的岩漿。同樣是水,但認知的方式卻不同,甚至相反。

   這種認知的多樣性告訴我們,一切業的景象都是幻影;因爲如果一種東西可以有這麼多的認知方式,那麼又有什麼東西有真實的、本具的實相呢?這個事實也告訴我們,有些人可能把這個世界看成天堂,有些人卻看成地獄。

   佛法告訴我們,景象基本上可以分爲叁種:普通生命有「不淨的、業的景象」;禅修的人會在禅坐中有「體驗的景象」,這是超越的道路或媒介;而開悟者則有「清淨的景象」。開悟者或佛,把這個世界看成是當下圓滿的,一種完全而絕對清淨的國土。因爲他們已經淨化了「業的景象」的因,他們對每樣東西都直接看到它赤裸的、本初的神聖性。

   我們之所以把周遭每一樣東西看成這個樣子,那是因爲我們生生世世都以同樣方式重複強化對于內外實相的經驗,這就形成我們的錯誤假設,認爲我們所看到的,具有客觀上的真實。事實上,當我們繼續修行,就可以學到如何直接對治已經僵化的認知。我們對于世界、物質,乃至一切舊的觀念,都被淨化和消溶了,代之以全新的「天堂般」的景象和認知。如同布萊克( Blake )說的:

  如果認知的門被淨化了,

  一切萬物都將顯現……本有,而無限。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一個親密的時刻裏,敦珠仁波切傾身向我,以柔和、沙啞而略爲提高的語調說:「你知道,我們周遭的一切事物都會消失,就這樣消失……不是嗎?」

   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業和煩惱使我們無法看清自己的本性及實相的性質。結果,我們就執著樂和苦爲真實不虛的,我們就在笨拙而愚癡的行動中,繼續播下來生的種子。我們的行動把我們系縛在世間的循環裏,在永無止境的生死輪回裏。因此,當前這一刻的生活方式,自己要負責:現在的生活方式,可能會犧牲我們的整個未來。

   因此我們現在就必須准備明智地迎接死亡,轉化我們的「業的未來」,避免一再掉入無明的悲劇和重複痛苦的生死輪回。這一世,是我們能夠做准備,而且是透過修行真正做准備的唯一時空:這是此生自然中陰給我們的訊息,誰也逃避不了。誠如蓮花生大士所言:

  現在當此生中陰在我身上降臨時,

  我將不再懈怠,不願虛度此生,

  心無旁骛地進入聞、思、修的大道。

  讓認知和心成爲道,體證「叁身」:覺悟心;

  現在我已獲人身,

  沒有時間讓心在道上彷徨。

  無我的智慧

   有時候我會好奇,如果把一位西藏鄉巴佬帶進科技發達的現代都市裏,他會有什麼感覺。他可能會以爲他已經死了,進入中陰境界裏。它會對飛過天空的飛機,或越洋電話難以置信而目瞪口呆,他會以爲看到奇迹。然而,對接受過西方教育的現代人來說,這一切都是稀松平常的,因爲教育說明了這些事情的科學背景。

   同樣情形,西藏佛教有基本的、正常的、初步的精神教育,對于此生的自然中陰提供完整的精神訓練,以及關于心的主要字彙。這種訓練的基礎,就是所謂「叁種智慧工具」:聽聞的智慧、思索和反省的智慧,以及禅修的智慧。透過聞、思、修叁慧,可以喚醒我們認識真性,也可以體現我們發掘本來面目、所謂「無我的智慧」的喜悅和自由。

   想象有一個人發生車禍被送到醫院後突然醒過來,反省她完全喪失記憶。從外表來看,一切都毫發無傷,但她已經不記得她到底是什麼人。同樣的情況,我們記不得自己的真實身分、我們的本性。反之,我們卻狂亂地到處投射,扮演另一個人,執著不放,就像一個持續掉進深淵的人一般。這個虛假的、妄執的身分就是「自我」。

   因此,自我就是沒有確實了解自己是誰,結果是:不惜任何代價,執著一個拼湊和替代的自我影像,那終究是善變而冒牌的自我,不得不持續地改變來維持它的存在。「自我」在藏文中稱爲dak dzin,意思是「我執」。因此,「自我」可以界定爲不斷執著「我」和「我所有」、自己和他人的虛妄觀念,以及因而産生的概念、思想、欲望和活動。此一執著自始就是徒勞無功、注定要挫敗的,是因爲它本身並沒有基礎或真理可言,而我們所執著的對象,本質上就是不可執著的。我們之所以這麼執著,是因爲在生命深處,我們知道自我並不是本來就存在的。從這個秘密的、令人焦慮的認識裏,就産生了我們所有的不安和恐懼。

   如果我們不去揭開自我的假面具,它就會繼續欺騙我們,就像一位叁流的政客不停開出空頭支票,或像一位律師持續創造天才般的謊言和辯護,或像一位脫口秀主持人滔滔不絕地說話,全是空口說白話,毫無內容可言。

   多生累劫的無明,讓我們把整個生命和自我視爲一體。它最大的勝利,就是誘使我們相信:它的最佳利益就是我們的最佳利益,我們的生存就是它的生存。這是一種殘酷的諷刺,因爲自我和我執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然而,自我卻如此具有說服力,長久以來我們都在上它的當,因此一想到無我就會讓我們嚇得六神無主。自我對我們低聲耳語:如果無我,我們就會喪失一切身爲人類的樂趣,就會被貶低爲單調乏味的機器人或腦死的植物人。

  我們對于喪失控製和未知事物的恐懼,絕大部分是自我在作祟。我們也許會對自己說:「我是如此痛苦,我必須確實放下自我;但如果我這麼做了,會發生什麼呢?」

  這時候,自我將甜蜜地作聲:「我知道我有時候是討人厭的,請相信我,如果你要我離開,我會很知趣的。但是你真的要我離開嗎?想想看:如果我真的離開,你會發生什麼事呢?誰來照顧你呢?誰會像我這麼多年來一樣的保護和關心你呢?」

  即使真的看穿了自我的謊言,我們還是會恐懼而不敢放棄自我;因爲如果我們沒有確實認識心性或真實面目,我們就沒有其他的選擇。就像酒鬼知道喝酒是在毀滅自己,毒瘾者也知道吸過毒後仍無法解除痛苦,我們也以令人傷心的自艾自憐,一再屈服于自我的要求之下。

  修行道上的自我

  我們之所以走上修行的大道,就是爲了結束自我怪異的獨裁,但自我幾乎有無限的方法,在每一個修行階段上,都可以破壞和阻止我們想逃脫自我的欲望。真理是簡單的,佛法也非常清楚;但我很傷心地一再看到,每當佛法開始接觸和感動我們時,自我就讓它們變得錯綜複雜,因爲它知道它已受到根本的威脅。

  在我們開始著迷于修行之路及其可能性時,自我也許甚至會鼓勵我們說:「太好了。這正是你所需要的!這個教法確實很有意義!」

  然後,當我們說我們要試試禅坐或參加避靜專修時,自我就會低聲唱著:「多棒的主意!爲什麼我不跟著你呢?我們可以一起學習。」在我們修行的蜜月期間,自我會一直催促我們前進:「好極了――多麼美妙,多麼啓發人……」

  一旦…

《西藏生死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