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望和陶醉,都是一種逃避。死亡既不會令人沮喪,也不會令人興奮,它只是生命的事實。
我們大多數人只有在臨終的那一刻才會珍惜生命,這是多麼令人悲傷的事啊!我常常想起蓮花生大士的話:「那些相信他們有充分時間的人,臨終的那一刻才准備死亡。然後,他們懊惱不已,這不是已經太晚了嗎?」今天大多數人死的時候毫無准備,活著的時候也沒有准備,有什麼事比這個現象更令人寒心呢?
走過生死的旅程
依據佛陀的智慧,我們確實可以利用生命來爲死亡未雨綢缪。我們不必等到親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時,或受到絕症的沖擊時,才去觀察我們的人生。我們也不必到死亡時還赤手空拳地面對未知。此時此地,我們就可以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了。我們可以全心全意、准確無比、心平氣和地把每一秒鍾當成改變和准備死亡與永恒的契機。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體,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的一面鏡子。
這種觀點是西藏佛教最古老宗派的教義核心。許多讀者都聽過《中陰聞教得度》(或譯爲《西藏度亡經》,Tibetan Book of the Dead)這部書。本書想說明和補充《中陰聞教得度》,討論的內容不只是死,還包括生,同時詳細解說《中陰聞教得度》未詳述的部分。在這個殊勝的教義裏,我們發現整個生和死被當做一連串持續在改變中的過渡實體,稱爲中陰(bardos)。「中陰」這個名詞通常是指在死亡和轉世之間的中間狀態,事實上,在整個生和死的過程中,中陰不斷出現,而且它是通往解脫或開悟的關鍵點。
中陰是促成解脫的最好機會,如同佛法告訴我們的,中陰在某些時刻的威力特別強,潛力特別大,不管你做什麼,都能産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我把中陰想成如同走到懸崖邊緣的時刻;譬如,上師向弟子介紹最重要、最原始和最核心的心性的時刻。不過,在這些時刻中,威力最大和最富潛能的,還是死亡的那一刻。
因此,從西藏佛教的觀點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存在分成四個不斷而息息相關的實體:①生,②臨終和死亡,③死後,④轉世。它們可以稱爲四種中陰:①此生的自然中陰,②臨終的痛苦中陰,③法性的光明中陰,④受生的業力中陰。
由于中陰教法廣大無邊,巨細靡遺,因此,本書做了仔細的安排,一步一步地引導讀者走過生和死的旅程。我們的探索,應該從直接反省死亡的意義和無常的許多層面開始——這種反省可以讓我們在一息尚存的時刻,充分利用我們的這一生;也讓我們在死亡的那一刻,不致于悔恨或自責虛過此生。西藏的著名詩人和聖哲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說得好:「我的宗教是生死無悔。」
深入思索無常的秘密訊息,也就是思索究竟什麼東西可以超越無常和死亡,可以直接引導我們進入古老有力的西藏佛法的中心:最根本的「心性」。心性是我們內心甚深的本質,也是我們所尋找的真理;體悟心性則是了解生死之鑰。因爲在死亡那一刻,凡夫心及其愚昧都跟著死亡,而且在這個空隙之間,像天空一樣無邊無際的心性,刹那間顯現無遺。這個根本的心性,是生與死的背景,正如天空擁抱整個宇宙一般。
中陰教法說得很清楚,如果我們所了解的心,只是我們死亡時消散的心,我們就會對死後的事情一無所知,也無法了解心性更深的實相所呈現的新面向。因此,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熟悉心性。唯有如此,在我們死亡的那一刻,當它強有力地自然顯露時,我們才能夠有恃無恐,才能夠視之爲「自然」,就像中陰教法所說的「有如孩子投向母親的懷抱」;而且還可以藉著安住在那個狀態中,終得解脫。
要描述心性,自然得介紹整套的禅坐方法,因爲禅坐是可以讓我們一再顯露心性,並且逐漸加以體悟和穩定的唯一方法。因此,我們將說明人類演化、再生和業力(karma)的性質,以便讓讀者充分了解我們走在生死之道上的意義和內涵。
屆時您將具備足夠的知識,得以有把握地進入本書的中心:取材自許多不同來源的資料,以及對于四種中陰、死亡和臨終的不同階段所做的詳盡說明。爲了幫助自己或親友度過生命、臨終、死亡及死後的階段,本書列出各種說明、實際的忠告,以及精神修行的法門。最後,本書將說明中陰教法如何幫助我們了解人心和宇宙的最深沈的本質。
我的學生經常問我:我們如何知道這些中陰到底是什麼呢?中陰教法怎麼可能如此驚人的准確呢?它們對于臨終、死亡和輪回的每一個階段,怎麼可能說得那麼清楚呢?答案也許一下子很難讓許多讀者了解,因爲目前西方對于心的觀念非常狹隘。縱使最近幾年有重大的突破,尤其是在身心科學和超個人心理學方面,但是大多數科學家仍然把心簡約成大腦的生理過程,與幾千年來所有宗教的神秘家和禅修者的經驗證明大相徑庭。
因此,這樣的一本書到底是根據什麼寫成的呢?誠如一位美國學者所說的,佛教的「內心科學」立基于「對實相有透澈而完整的認識,對自我和環境有經過印證的深度了解;換句話說,就是立基于佛陀的完全證悟。」中陰教法的來源是證悟心、全然覺醒的佛心,這是遠自本初佛以來許多曆代大師所經驗、說明和傳承的心。許多世紀以來,他們對于心做了謹慎而仔細的探討,以及有系統而詳盡的說明,給了我們有關生和死的最完整圖像,首度介紹給大家。
經過許多年來的思索、教授和修習,並與我的上師們澄清問題之後,我寫成了這本《西藏生死書》(The Tibetan Book of Living and Dying),它是我所有上師心法教授的精髓,是一本新的《中陰聞教得度》和一本《西藏生命書》(Tibetan Book of Life)。我希望它是一本手冊、指南、參考書和神聖啓示的本源。我認爲唯有一而再、再而叁地熟讀這本書,書中許多層面的意義才能顯露出來。您將發現,您越使用這本書,越能深刻地感受到它的深意,也將越能體悟中陰教法所傳達給您的智慧深度。
中陰教法精確地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對于死亡有所准備的話,將會發生什麼事情。如果不准備的話,又將會是如何。該如何選擇,其實是再清楚不過了。如果在我們還活著的現在拒絕死亡,那麼我們的一生、死亡的那一刻和死亡之後,都將付出昂貴的代價。拒絕死亡的結果,將毀掉這一生和未來的生生世世。我們將無法充分利用這一生,且將受困于終將一死的自己。這種無知將奪掉我們開悟之旅的基礎,把我們永遠系縛在妄想的境界、不由自主的生生死死,也就是我們佛教徒所謂的輪回苦海。
然而,佛法的基本訊息卻是,如果我們預做准備,不管是生是死,我們都將有很大的希望。佛法告訴我們,證得驚人而無邊無際的自由,是在現世可以做得到的。這個自由,讓我們可以選擇死亡,並進而選擇再生。對已經做了准備和修行的人來說,死亡的來臨並不是失敗而是勝利,是生命中最尊貴和最光榮的時刻。
第二章 無常
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亡都可以找得到我們——即
使我們就像是在一個可疑和陌生的地方不停地轉頭
設防——如果真有什麼方法可以躲避死亡的打擊,
我將義無反顧——但如果你認爲可以幸免一死,那
你就錯了。
人們來了又離開,來去匆匆,手舞足蹈,卻不
提一個死字。好得很,可是一旦大限來到——他們
自己的死亡,他們的妻子、兒女、朋友的死亡——
出其不意地抓著他們,讓他們覺醒不過來,一無准
備,然後情緒如狂風暴雨般征服他們,讓他們哭得
死去活來,怒氣沖天,傷心欲絕!
如果想開始掙脫死亡對我們的最大宰製,就要
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讓我們揭開死亡的神秘,讓
我們熟悉它,讓我們習慣它;讓我們隨時想到死……
我們不知道死亡在哪兒等待著我們,因此讓我們處
處等待死亡。對死亡的修行,就是解脫的修行。學
會怎麼死亡的人,就學會怎麼不做奴隸。
蒙田
死亡的修行和解脫的修行爲什麼這麼難呢?爲什麼我們又這麼害怕死亡,竟連正眼也不敢看它呢?在我們的意識深處,我們知道凡人終將一死。我們知道,誠如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所說的:「這個我們如此害怕,所謂的『屍體』,此時此地就跟我們住在一起。」我們越拖延對死亡的正視,就越對它無知,恐懼和不安全感的陰影就越萦繞腦際。我們越想逃避那種恐懼,它就會變得越可怕。
死亡是個大迷霧,但有兩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其一,我們總有一天一定會死;其次,我們不知何時或如何死。因此,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知道何時會死,而我們就把它當做藉口,延遲對死亡的正視。我們就像小孩玩捉迷藏一樣,蒙住眼睛以爲別人看不到我們。
爲什麼我們會生活在死亡的恐怖中呢?因爲我們的本能欲望是要活著,而且繼續活下去,而死亡卻無情地結束了我們所熟悉的一切。我們認爲死亡來到時,就會把我們投入一無所知的深淵裏,或變成一個全然不同的人。我們想象死後自己變成一片迷惘,處在極端陌生的環境裏。就像單獨醒來一般,在焦慮的煎熬中,在陌生的國度中,對那塊土地和語言一無所知,沒有錢財,沒有對外管道,沒有護照,沒有朋友……。
也許我們害怕死亡的最大理由,是因爲不知道我們到底是誰。我們相信自己有一個獨立的、特殊的和個別的身分;但如果我們勇于面對它,就會發現這個身分是由一連串永無止境的元素支撐起來的:我們的姓名、我們的「傳記」、我們的夥伴、家人、房子、工作、朋友、信用卡……,我們就把安全建立在…
《西藏生死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