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生死書▪P62

  ..續本文上一頁淨的覺察力,而無法認證生起的一切,它就跟你分開,有所區隔了。它會繼續形成我們所謂的「念頭」或情緒,這就是二元對立的産生。爲了避免這一點及其結果,就要像澤理納哲朗措所說的:「不要執著意念的生起,不要由此形成概念,不要接受或拒絕它們:這就是法性中陰的修行法要。」

   你和你心中意念之間的區隔,以及産生的對立,在死後會特別顯著。這說明心中生起的念頭,如果我們對它的真實性質沒有認證,那麼在法性中陰所顯現的聲音、光和光線,就會變成客觀存在的、令人驚嚇的、外來的現象。因此,在這種情境下,你除了逃離喜樂部和忿怒部聖尊的燦爛光明,逃入陰暗的、誘人的六道習氣光,還能夠做什麼呢?因此,在法性中陰階段,最重要的,就是認證那是心的智慧能量:諸佛和智慧光就是你自己的智慧能量,絕對與你是一體的。證悟了這一點,就是不二的經驗;進入這種經驗,就是解脫。

   死亡時法性中陰所發生的事,與我們活著時在心中産生的情緒,是同一個自然的過程。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認證出這些情緒的真實性質。如果能夠認證情緒生起的本來面目——只不過是吾人心性的自然能量而已,那麼我們就可以免于情緒的負面影響或傷害,讓它分解,溶入廣袤的本覺本初清淨中。

   這種認證,和它所帶來的解脫,一定要靠多年的精進禅修才能達成,因爲它需要對本覺有長期的熟悉和穩定。除此之外,我們無法達成大家所期盼的目標——從自己的習氣和煩惱之中獲得解脫。中陰教法也許告訴我們這種解脫並不容易獲得,但它的確存在,就是希望和啓示的巨大來源。有一個方法可以完全了解意念和情緒、心和心的性質、生和死,那就是達成證悟。誠如我說過的,覺者視生死如掌中物。借用澤理納哲朗措的話來說,因爲它們知道「輪回是你的心,涅也是你的心;一切苦樂和一切無明都只存在于你的心。」這種清晰的認證,是透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穩定,如果能溶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意念和每一個情緒之中,就可以讓他們獲得解脫。敦珠仁波切說:「淨化了大無明、心中的黑暗之後,太陽的燦爛光明便持續地生起。」

  喜悅的能量

   我常想到敦珠仁波切的話:「心性(心的本性)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性。」我懷疑中陰境界所顯露的叁階段的過程,不只如我們所發現的,可以適用于生或死的不同意識層次和不同意識經驗,還可能適用于宇宙本身的真實性質。

   我越思考叁身和中陰的叁階段,就越發現其他精神傳統的心要和許多看似不同的人類成就,也有同樣豐富的旨趣。我想到基督教以叁位一體來代表神的屬性和作爲,從聖父的基礎地,透過聖靈的微細媒介,以人身示現化身爲聖子基督。如果我們把基督看成化身,聖靈看成報身,把兩者的絕對基礎地(聖父)看成法身,是否也可以啓發出一些想法呢?在西藏佛教裏,轉世的土庫(tulku),本來的意思就是化身,他是慈悲、覺悟的能量重複出現的象征和活動。這種了解不是類似基督教中「耶稣化爲人」的觀念嗎?

   我也想到印度教把神的性質分爲叁個層面:顯現、心識和妙樂,在梵文叫satcitananda。印度教認爲神是這叁種力量同步、極樂的爆發。它們與叁身也有很有趣的對比:報身也許可以比喻爲神性中的妙樂能量(ananda),化身爲神性中的顯現(sat),法身爲神性中的心識(cit)。印度艾勒芳達石窟(the caves of Elephanta)的巨大濕婆(Shiva)雕像,有叁個臉代表神的叁個臉,看過的人將可略知印度教對神的榮耀和莊嚴的想法。

   這兩種精神傳統對于神的本體、屬性和行爲的看法,與佛教對于各個彼此重疊的生命層次的看法有所不同,卻又有類似的聯想。這兩種不同的神秘傳統,雖然從它們自己的特殊觀點來看實相,但在它們的中心都出現這種叁階段過程,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由于思考顯現(manifestation)的本質,以及了解它的各種途徑,自然引導我去思考人類創造力的本質,也就是由人性的內在世界顯現出來的形式。這些年來,我常常思索叁身和叁種中陰的展現,能否說明藝術表現的整個過程,並且了解它的本質和隱含的目標。創造力的每一個作爲和表現,不管它是在音樂、藝術或詩詞,或甚至如許多科學家所描述的,在科學發現的時刻和開展中,都是源自一個神秘的靈感基礎,然後透過翻譯和溝通的能量轉化爲形式。從藝術的創作中,我們不是又看到這種連續的叁階段過程,如同中陰的過程嗎?是否因爲如此,某些詩、音樂或科學發現,才具有無限的意義和重要性?是否這可以解釋,這些創作引導我們冥想,帶給我們喜悅的能力,是因爲顯示出我們和實相本質的某些根本的秘密呢?布萊克這首詩的靈感又是怎樣來的呢?

  在一粒細沙中看到一世界,

  在一朵野花中看到一天堂,

  在你的手掌中把握住無限,

  在一個小時中掌握住永恒。

   在西藏佛教中,化身被看成是覺悟以無數的形式和方法在現實世界中的顯現。傳統上有叁種定義。第一,完全證悟的佛,如喬達摩悉達多太子他出生在世界上教化衆生。第二,外表看來是普通的衆生,卻具有特殊能力可以利益別人,如轉世土庫。第叁,實際上,化身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藉由各種藝術、技藝和科學,傳達某種程度的覺悟力量,來利益和啓發別人。在第叁種化身中,誠如卡盧仁波切所說的,他們的覺悟力是「一種自發性的表現,就好象光是從太陽自發性發射出來,並不需要太陽發出指令或産生任何發光的意念。有太陽,就會發光。」因此,我們能不能解釋,藝術天才的能力和本質,他們的最終啓發,是來自真理的層面?

   這並不表示偉大的藝術家全是覺者;從他們的生活看來,很明顯的,他們並非如此。不過,這也是一個明顯的事實,在某些關鍵的時段和某種特殊的情況下,他們能夠發揮和傳達覺悟的能量。任何人只要認真傾聽貝多芬或莫劄特的偉大作品,就無法否認他們的作品有時似乎正在呈現另一個層面,不是嗎?任何人只要看到中古世紀歐洲的大教堂、伊斯法汗(Isfahan)的清真寺、安哥窟(Angkor)的雕刻或印度艾羅拉(Ellora)石窟的美麗和豐富,就必然承認那些藝術家是直接受到萬物之源的能量所啓發,不是嗎?

   偉大的藝術創作,就像夜空中的明月;它照亮了世界,但它的光卻不是自己的,而是借自隱藏在背後、代表絕對的太陽。藝術幫助過很多人瞥見精神的本質。藝術有看不見的神聖來源和神聖目的:它讓人們看見自己的真性和在宇宙中的定位,並幫助人們重新獲得那永遠清新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以及無限的可能性。但很多現代藝術卻喪失了這種認識,因而有其局限性,不是嗎?報身是持續、光明、快樂的能量層面,是裏爾克所謂「長了翅膀的喜悅能量」層面,是一種光芒,它把絕對世界的清淨和無限的意義,轉化到有限和相對的世界,易言之,從法身到化身,就是偉大藝術創作的真正意義,不是嗎?

  不斷開展的整體性

   DL喇嘛的典範啓發我很多,其中之一是他對于現代科學的各種層面和發現,永遠保持好奇心和開放態度。佛教常常被稱爲「心的科學」,每當我思索中陰教法時,不斷地讓我感到驚訝和感激的,就是它的准確、寬廣和清晰。如果佛教是心的科學,那麼我認爲大圓滿法和中陰教法代表了這個科學的心要,猶如一粒深觀而實用的種子,它所生長出來的證悟大樹,已經花繁葉茂,而且將在人類不斷的進化中,以無法想象的方式繼續開花。

   這些年來,我和各種科學家有過許多交換意見的機會,越來越感到驚訝,佛法和現代物理的發現竟然如此類似!很幸運的,西方許多主要的哲學和科學先驅也已經注意到這點,正努力研究;他們覺得,從神秘主義——心和意識的科學——和各種物質科學兩者間的對話,就可能會産生新的宇宙觀和責任觀。我越來越相信,中陰教法叁階段展現的過程,對于這種對話會有殊勝的貢獻。

  在各種看法中,我想介紹一個特別吸引我的科學見解,那是由物理學家大衛·波姆所提出的。他提出一個新的理解實相的方法,雖然引起爭議,但也獲得許多不同學科研究者的共鳴,包括物理、醫學、生理學、數學、神經學、精神治療、藝術和哲學家。如同中陰教法一樣,大衛·波姆了解實相的新科學方法,是把存在看成是一個整體,一個沒有斷裂和沒有隙縫的整體。

  他認爲在宇宙間運作的多面向、動態的次序主要有叁個層面。最明顯的是叁度空間的世界,包括物質、空間和時間,稱爲明顯的或開展的次序。這個次序是從哪裏開展出來的呢?他認爲是從一個普遍的、整體的場域,「一個超越時間的基礎」,他稱爲隱含的或包藏的次序,它是全然涵蓋整體經驗的背景。他看到這兩個次序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明顯的次序」中所開展的,又會再度包藏回到「隱含的次序」中。至于把這種過程組織成各種結構的原動力,他「主張」(這是他喜歡用的字眼,因爲他的整個哲學認爲觀念必須經由自由對話才能 産生,而且可以常常改變)是一個超隱含的次序,這是一個更微細而無限的面向。

   在這叁個次序與叁身和四種中陰之間,不正是鮮明的對比嗎?誠如大衛·波姆所說的:「首先,『隱含的次序』的整個概念,是藉由無形經過明顯化或開展的過程,來討論有形的來源的一種方法。」

   大衛·波姆把量子物理學探討物質的方法,擴展到對意識的研究上,我也受到這種想象力的啓發。當科學更開放和進化時,我認爲這一步會是越來越需要的。「心,」他說,「可能有一個類似宇宙的結構,在我們稱爲空的空間的基本動作中,實際上有一股巨大的能量、一個運動。在心中出現的特殊形狀也許可以比喻爲微粒…

《西藏生死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