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生死書▪P63

  ..續本文上一頁子,而深入心的根本,也許可以被感覺爲光。」

   除了「隱含的和明顯的次序」外,大衛·波姆也提出看待心理和實物理、心和物之間關系的方法,稱作身—義(Somasignificance)。他寫道:「『身—義』的觀念,是指身(即物理的)和它的意義(即心理的)絕非分別存在的,它們是一個整體實相的兩面。」

  大衛·波姆認爲,宇宙以叁個互相包藏的層面顯現:物質、能量和意義。

  從「隱含的次序」的觀點來看,能量和物質都涵藏

  著某種意義,而意義給予它們全部的活動某種形式,

  也給予從活動中所産生的物質某種形式。心和腦部

  物質的能量,也都涵藏著某種意義,而這種意義將

  賦予全部活動某種形式。因此,很顯然的,能量隱

  藏著物質和意義,而物質隱藏著能量和意義……但

  意義也隱藏著物質和能量……所以,這叁個基本觀

  念中的任何一個都隱藏著其他兩個。

   把大衛·波姆這個非常微妙而精致的觀點加以簡化,你可以說,大衛·波姆認爲意義有著特殊而廣泛的重要性。他說:「跟一般見解不同的是,意義是整體實相本有而基本的部分,而不是只存在于我們心中的,純粹抽象和虛無的性質而已。換言之,概略地說,在人生中,意義就是存有……。」在诠釋宇宙的同時,事實上我們是在創造宇宙:「在某個程度上,可以說我們是自己意義的整體。」

   如果把大衛·波姆的宇宙觀和叁身做個對比,不也很有幫助嗎?把大衛·波姆的觀念做比較深入的探討,也許可以發現意義、能量和物質之間的關系,類似叁身之間的關系。就他的解釋來看,意義的角色類似法身,那是一個無限可能、完全自由的整體,一切萬物都是由它生長出來的。意義和物質透過能量來相互作用,能量類似報身,它從空性的基礎上,自發、持續地發出。而物質的創造,就大衛·波姆的觀點來說,類似化身,因爲化身就是能量持續具體化的形式和顯現。

   想到大衛·波姆對于實相的精彩說明,就不禁會想象,如果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經上師調教的成就者,那麼他會有什麼樣的發現呢?一個人如果既是科學家又是聖人,也就是融合龍清巴和愛因斯坦于一身的人,會如何解釋實相的本質呢?中陰教法這棵大樹未來盛開的花朵,也許有一朵就是科學和神秘經驗的對談,這是在目前我們只能想象,卻又似乎即將來臨的事,不是嗎?這會對人類産生什麼樣的意義呢?

   大衛·波姆的觀念和中陰教法之間,最類似的一點就是它們都從整體的觀點出發。這個觀點如果能夠激起人們轉化意識,進而影響社會,將可讓我們的世界重建目前所需的生命共同體和意義。

  我在這裏想要說明的是,人對整體的觀念,也就是

  他的世界觀,對人心的整個次序影響甚大。如果他

  認爲整體是由獨立的片斷所組成 ,那麼他的心就會

  做類似的思考;但如果他能夠把一切事物都緊密而

  和諧地包含在不分割、不斷裂和無界線的整體內,

  他的心也會做類似的思考,從這裏將可在整體內産

  生有秩序的行動。

  偉大的上師們,應該都會完全同意大衛·波姆的看法:

  如果想從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來改變這個世界,

  就必須先改變意義。但那種改變必須從個人開始;

  意義必須爲他而改變……如果意義是實相的主要部

  分,那麼只要社會、個人和人際關系被視爲具有不

  同的意義,一種基本的改變就會發生。

   終極而言,中陰教法的觀點,以及對于藝術和科學深刻的了解,都以一個事實爲中心:我們對自己的責任和爲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同時,必須以最急迫和影響深遠的方式來運用這個責任感:轉化我們自己、我們的生命意義、我們四周的世界。

   誠如佛陀所說的:「我已經爲你指出解脫之道,現在你必須爲自己修行了。」

  第二十二章   和平的仆人

   我有一位老學生,這些年來看著我寫書的過程,不久前問我:「當這本書出版之後,透過它你有什麼期待?」我心中立刻浮現出左頓喇嘛的影子,我在孩提時代看到他過世的情形,是那麼甯靜、溫和、有尊嚴。我回答我的學生說:「我希望每個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個人死得安詳,死亡時能夠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溫柔的關懷;我希望每個人透過心性和實相的了解,找到終極的快樂。」

   湯瑪斯·墨頓(Thomas Merton)寫道:「如果我們不能夠跨越隔離人類和自己本性的深淵,航向月球又能得到什麼?在一切發現之旅中,這是最重要的,沒有它,其余的不僅變得沒有用,還會帶來災禍。」人類花費幾百萬美金在炸彈、飛機和飛彈上,並訓練人們互相殺戮和破壞。相較之下,人類似乎沒有花什麼心力來教導人們認識生和死的本質,在他們抵達人生終點時,幫助他們面對和了解即將發生的事實。這是多可怕、多令人傷心的事啊!這充分表現我們的無知,對自己和別人缺少真正的愛。寫這本書,我最期盼它能略盡棉薄之力,來改善這種情況,幫助更多人覺醒,了解精神轉化的重要性,以及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迫切性。我們都是潛在的佛,我們都希望活得安詳,死得安詳。什麼時候人類才能真正了解,並且讓我們的社會可以處處反映這個簡單、神聖的真理呢?否則,生命價值何在?否則,我們怎能死得安詳?

   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在各階段教育中,介紹死亡和臨終的覺悟見解。我們不應該「保護」孩子們不去接觸死亡,反而要趁他們年輕時,讓他們認識死亡的真性質,從死亡中學習。爲什麼不以最簡單的形式,把這種見解介紹給所有年齡層呢?我們必須讓社會所有階層都認識死亡、知道如何幫助臨終者,以及了解死亡和臨終的精神性質;這些知識必須在所有學校、學院和大學中,以深入而具有想象力的方式來傳授;特別重要的是,必須在教學醫院裏教授給臨終關懷者,以及責任重大的護士和醫生。

   如果你對死亡的真理沒有起碼的了解,也不知道如何在精神上真正關懷臨終病人,你怎麼能夠做一位真正的好醫生呢?如果你還沒有開始面對自己對于死亡的恐懼,也不知道對那些尋求幫助的臨終者說些什麼,你怎麼能夠做一位真正的好護士呢?我認識許多心地善良的醫生和護士,他們對于新觀念和新方法都有最真誠的開放心胸。我祈禱本書能夠給予他們勇氣和力量,去幫助他們的機構來吸收和應用中陰教法的教導。現在不就是醫學界了解追求生死真理和從事醫療工作是不可分的時候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起大家的討論,想想我們能夠爲臨終者做什麼、怎麼做最恰當。從醫護照顧及臨終關懷的觀點,亟需在醫生和護士的訓練上,做精神和實務的革命,希望本書能提供微薄的貢獻。

   對于臨終關懷運動所做的先驅工作,我一再表達敬佩之意。從中,我們終于看到臨終者得到他們應有的尊重及對待。在這裏,我要鄭重呼籲各國政府,鼓勵設立臨終關懷醫院,並且盡力提供資金協助。期待本書能夠成爲各種訓練課程的基礎,對象包括各種背景的專業人士,特別是與臨終關懷者有關的家人、醫生、護士、宗教人士、咨商人員、精神醫生和心理學家。

   就有關這個時代的疾病而言,西藏佛教和蓮花生大士的預言有完整、豐富卻鮮爲人知的醫學知識。我要在這裏大聲呼籲大家提供資金,對這些殊勝的教法進行認真的研究。誰能說具有療效的發現不可能被研究出來?誰能說癌症、愛滋病及其他尚未顯現的絕症的痛苦不能減輕呢?

   對于本書,我有什麼期待呢?我希望人們對于死亡的看法,對于臨終者的關懷,乃至于對于生命的整體看法,以及對于生者的關懷,能夠因此而産生一個甯靜的革命。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我偉大的上師頂果欽哲仁波切,于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在不丹的滇普(Thimphu)圓寂,享年八十二歲。見過他的人,沒有人會忘記他像一座高大、莊嚴的山,從他身上散發出最深厚的溫柔甯靜,以及自然豐富的幽默感,使得他雖然高大,卻不會令人生畏。那種安詳和喜悅正是最高體悟的象征。對于我和其他人而言,他是一位最有成就的上師,他的偉大和榮耀不下于密勒日巴、龍清巴、蓮花生大士,甚至佛陀本人。他的圓寂,好象太陽從天空消失,世界突然一片黑暗,西藏精神傳統的光輝時代也隨之結束。不管未來如何,我確信沒有人會再像他一般。我相信,只要見過他的人都會在心中播下解脫的種子,它是不會被毀滅的,有一天,必然會綻放燦爛的花朵。

   在頂果欽哲仁波切圓寂的前後,有許多奇異的征象,證明他的偉大,但最令我震驚和感動的事,發生在四千多哩外的法國南部,一個靠近蒙貝裏葉(Montpellier)的地方名叫裏拉林(Lerab Ling),這個地方即將在他的加持下成爲禅修中心。我有 一個住在那裏工作的學生,讓他來告訴大家這個故事吧!

  那天早上,天亮得比平常晚,晨曦的第一個征象是

  遠方地平線上的一道深紅光。我們正在前往鎮上的

  途中;當我們走近路的高處,供奉佛龛而位于未來

  道場所在地的帳篷,出現在我們右方的山丘上。突

  然間,一道日光穿透微曦,直接落在白色的佛龛帳

  篷上,讓它在清晨顯得格外明亮。我們繼續前進,

  當抵達通往城鎮的轉彎處時,某種突然的直覺,讓

  我們回頭看那個帳篷。我們大吃一驚。一道明亮的

  彩虹橫跨整個山谷,顔色如此明亮生動,好象伸手

  可觸一般。神奇的是當時並沒有下一滴雨,卻有鮮

  明燦爛的彩虹,與廣大、清朗的天空輝映成趣。直

  到那天晚上,我們才聽說頂果欽哲仁波切已經在當

  天圓寂于不丹。我們都確信,那道彩虹是他對我們

  和裏拉林加持的象征。

  當佛陀入滅前,在拘屍那(Kushinagara)的樹林裏,五百位弟子…

《西藏生死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