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生死書▪P7

  ..續本文上一頁如同把西方人的耶誕節、複活節、感恩節和生日通通合並在一天慶祝。貝珠仁波切是一位偉大的上師,他的一生充滿神秘的故事,使佛法變得鮮活了。貝珠仁波切不像別人那樣的慶祝新年和互相祝福「新年快樂」,他通常都會哭泣。別人問他爲什麼要哭,他就說又過了一年,而許多人卻依然毫無准備地更接近死亡。

   請想一想我們每個人幾乎都發生過的事情:我們在街上漫步,思考著令人啓發的問題,計劃著重要的事情,或只是戴著「隨身聽」。一輛車子突然疾駛而過,差點就把我們撞得粉身碎骨。

   打開電視或瞧瞧報紙,你將發現到處都是死亡的消息,請問那些因墜機事件或車禍而死亡的人,可曾想過他們會死?他們像我們一樣,視生命爲理所當然的事。我們不是經常聽到認識的人或朋友突然去世嗎?我們甚至不必生病也會死;我們的身體有可能突然垮下來無法運轉,就像車子突然抛錨一般。某一天我們可能還是好端端的,隔天就病倒去世了。密勒日巴尊者曾唱道:

  當你強壯而健康的時候,

  從來不會想到疾病會降臨;

  但它就像閃電一般,

  突然來到你身上。

  當你與世間俗物糾纏不已的時候,

  從來不會想到死亡會降臨;

  但它就像迅雷一般,

  轟得你頭昏眼花。

   有時,我們需要清醒一下,真誠地問自己:「如果我今晚就去世,該怎麼辦?」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會醒過來,或者會到那兒去。如果你呼出一口氣,卻再也不能吸氣,你就死了,就那麼簡單。就像西藏諺語所說的:「明天或來世何者先到,我們不會知道。」

   有些著名的西藏禅觀大師,在晚上就寢時,會把杯子倒空,杯口朝下放在床邊。他們從來不確定隔天是否會醒過來,還用得著杯子。他們甚至在晚上就把火熄掉,免得余燼在第二天還燒著。時時刻刻他們都想到可能立刻就會死。

   在吉梅林巴閉關處的附近有一個池沼,很難走過去。有些弟子建議要替他建一座橋,但他卻回答說:「何必呢?誰曉得明天晚上我是否還能夠活著睡在這裏?」

   有些上師甚至以更嚴厲的景象警惕我們要認清生命的脆弱,他們告訴我們每一個人要把自己觀想成最後一次放封的死刑犯、在網子裏掙紮的魚,或在屠宰場待宰的禽獸。

   其他上師則鼓勵他們的學生要鮮明地觀想自己死亡的景象,做爲一種有系統的止觀法門:觀想死亡時的感受、痛苦、悲慘、無助、親友的憂傷,了悟自己一生中已做或未做的事情。

  身體平躺在最後一張床上,

  口中呻吟著最後的幾句話,

  心裏想著最後的往事回憶:

  這場戲何時會發生在會身上呢?

   我們應該一再冷靜的觀想,死亡是真實的,而且會毫無預警地降臨。不要像西藏寓言中的那只鴿子,整個晚上聒噪不休,忙著做窩,曙光來臨時,甚至連眼睛都還沒有阖過。誠如十二世紀的大師惹巴格堅(Drakpa Gyaltsen)所說的:「人類一輩子都在准備,准備,准備:只是對下一輩子沒做准備。」

  認真看待生命

   只有懂得生命是多麼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可貴。有一次我在英國參加一項會議,與會者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的訪問。同時,他們采訪一位瀕死的婦女,她過去從來沒有想過,死亡竟然是如此真實,所以恐懼不已。現在她知道了,她只想對在世的人說一句話:「認真看待生命和死亡。」

   認真看待生命並不表示我們要像古時候的西藏人一樣,一輩子住在喜馬拉雅山裏坐禅。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必須工作謀生,但不可以受到朝九晚五的生涯所纏縛,對于生命的深層意義毫無認識。我們的使命是求得平衡,發現中道,學習不要沈溺在現代生活的享受中,關鍵在于單純,不要以外界活動來過分伸展自己,而是要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簡單。

   這就是佛教戒律的真義所在。戒律的西藏語是tsul trim;tsul的意思是「合適」或「正當」,trim的意思是「規矩」或「方式」。因此,戒律就是做合適或正當的事;換句話說,在這個過度複雜的時代裏,要簡化我們的生活。

   心的甯靜就是從這裏來的。甯靜的心可以讓你追求精神事物,以及湧自精神真義的知識,可以幫助你面對死亡。

   可悲的是,很少人這麼做。現在我們也許該問自己:「我這一生到底做了些什麼?」這句話是問我們對于生和死到底懂了多少。

   在我的朋友肯尼斯·瑞林(Kenneth Ring)等人的著作裏,提到瀕死經驗,使我受到啓發。許多從嚴重意外事件死裏逃生的人,或瀕死經驗者,都敘述了「生命回顧」的經驗,很鮮活而清晰地重新經曆了一生。有時候,他們也會親身經曆到曾經對別人所造成的影響與情緒。有人告訴肯尼斯·瑞林:

  我知道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有他要完成和學習的東西,

  譬如分享更多的愛,彼此更加慈愛,發現人生最寶

  貴的是人與人的關系與愛,而不是物質。同時了解

  生命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記錄下來了,即使當時

  不經意地擦身而過,但後來還是會出現的。

   有時候,回顧生命的同時,會有莊嚴的「光的生命」出現。在與「光的生命」相會時,各種見證突顯了人生唯一重要的目標:「學習愛別人和獲得知識」。

   有人告訴雷蒙·慕帝說:「當光出現的時候,他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做了哪些事,足以證明你並未虛度人生?』或諸如此類的話……整個過程,他不斷強調愛的重要性…他似乎也對知識很關心……」另一個人告訴肯尼斯·瑞林:「他問我(但沒說話,只是刹那的心靈溝通)到底做了哪些有利益或改善人類的事?」

   我們一生的所作所爲,造就了我們去世時的模樣。而每一件事,絕對是每一件事,都與它有關系。

  秋天的雲

   在尼泊爾的寺院中,偉大的頂果欽哲仁波切(Dilgo Khyentse Rinpoche),是我上師現存年紀最長的弟子,當代最出色的一位上師,是DL喇嘛和許多其他上師的老師,大家都尊他爲智慧和慈悲的無盡藏。他身材巨大,慈藹莊嚴,集學者、詩人和神秘家于一身。他曾經閉關修行二十二年,在一次講經即將結束時,大家擡頭看著他,他停了下來,凝視著遠方:

   「我現在七十八歲了,一生看過這麼多的滄海桑田,這麼多年輕人去世了,這麼多與我同年紀的人去世了,這麼多老人也去世了;這麼多高高在上的人垮下來了,這麼多卑微的人爬起來了;這麼多的國家變動,這麼多的紛擾悲劇,這麼多的戰爭與瘟疫,這麼多恐怖事件遍布著整個世界。然而,這些改變都只不過是南柯一夢。當你深深觀照的時候,就可以發現沒有哪樣東西是恒常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即使是最微細的毛發也在改變。這不是理論,而是可以切身知道,甚至親眼看到的事。」我常常自問:「爲什麼一切都會變呢?只得到一個答案:那就是生命,一切都無常。佛陀說:

  我們的存在就像秋天的雲那麼短暫,

  看著衆生的生死就像看著舞步,

  生命時光就像空中閃電,

  就像急流沖下山脊,匆匆滑逝。

   面對死亡,我們有無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忽視無常的真相。我們多麼渴望一切都恒常不變,因此就得相信一切都可以如舊。但這是以假當真而已,誠如我們經常發現的,信念和實相的關系很小,甚至毫不相幹。這種以假當真的錯誤訊息、觀念和假設,建構出生命的脆弱基礎。不管再多的真理不斷逼近,爲了維持我們的僞裝,我們還是甯願不可救藥的繼續浮誇下去。

   我們總是認爲改變等于損失和受苦。如果改變發生了,我們就盡可能麻醉自己。我們倔強而毫不懷疑地假設:恒常可以提供安全,無常則否。但事實上,無常就好象是我們在生命中所碰到的一些人,起先難以相處,但認識久了,卻發現他們比我們所想象來得友善,並不恐怖。

   請如此觀想:了悟無常,很諷刺地,是我們唯一能確信不移的事;可能是,我們唯一永恒的財産。它就像天空或地球一般,不管我們周遭的一切會改變或毀壞得多厲害,它們永遠不爲所動。比方說,我們經曆了椎心碎骨的情緒危機……我們整個的生命幾乎都要解體了……我們的丈夫或妻子突然不告而別了。盡管如此,地球仍在那兒,天空仍在那兒。當然,即使地球也偶爾會震動,警告我們不可以把什麼事情都視爲理所當然……。

   縱使是佛陀也會死。他的死是一種教示,用來震撼天真、懶惰與自滿的人,用來喚醒我們了悟一切無常,以及死亡是生命無可避免的事實。佛陀臨終前說:

  在一切足迹中,

  大象的足迹最爲尊貴;

  在一切正念禅中,

  念死最爲尊貴 。

  每當我們迷失方向或懶散的時候,觀照死亡和無常往往可以震醒我們回到真理:

  生者必死,

  聚者必散,

  積者必竭,

  立者必倒,

  高者必墮。

  科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只不過是變化、活動和過程而已——一種整體而流動的改變:

  每一個次原子的互動,都包含原來粒子的毀滅和新

  粒子的産生。次原子世界不斷在生滅,質量變成能

  量,能量變成質量。稍縱即逝的形狀突然出現,又

  突然消失了,創造一種永無盡期、永遠創新的實體。

   除了這種變化無常之外,人生還有什麼呢?公園中的樹葉,閱讀這本書時的屋內光線,四季,天氣,一天的時間,走在街上擦身而過的人,哪一樣不正在改變呢?還有我們自己:我們過去所做的一切,今天看來不都是一場夢嗎?與我們一起成長的朋友,兒時玩耍的地方,我們曾經信守不渝的觀點和意見,全都抛在腦後了。此時此刻,閱讀這本書對你似乎鮮活真實,但是,即使是這一頁也很快就變成記憶了。

   我們身上的細胞正在死亡,我們腦中的神經元正在衰敗,甚至我們臉上的表情也隨著情緒一直在改變。我們所謂的基本性格其…

《西藏生死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