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即不憶念一切相,憶念無相界及于事前的行作”。
這裏“事前的行作”,是在入定之前預作(在定的)時限。因爲直至未
到他所作的“我將于某某時出定”的時限,他是在定的。這是說他的
在定。
(七)(如何出定)其次依此說而以二相出定:“朋友,從無相
心解脫出定有二緣:即憶念一切相及不憶念無相界”。這樣的“一
切相”,是色相及受想行識之相。雖然他不一定把此等一切作一起
憶念,但攝爲一切而說。是故當他憶念于有分的所緣,便從果定而
出定。當知這是他的出定。。
(八)“于果之後是什麼?果在什麼之後”?先說于果之後便于
果或是有分。
(九)(果在什麼之後)即果(1)在道之後,(2)在果之後,(3)在
種姓之後, (4)在非想非非想處之後。此中:(1)(果)于道的過程中
爲“在道之後”。(2)後後(的果)在前前的“果之後”,(3)于果定中
的前前(之果)是“在種姓之後”。這裏的“種姓”,當知即是隨順智。
即如《發趣論》中說:“阿羅漢的隨順,依無間緣爲果定之緣。諸有
學的隨順,依無間緣爲果定之緣”,(4)從滅定出定(所得)的果是
在非想非非想處之後。
此中:除了于道的過程生起的果之外,余者都是由果定轉起
的。如是這爲(此果)于道的過程或于果定的生起法:
不安者安,涅槃爲所緣,唾棄世間樂,
是清淨寂靜最上的沙門果。
(沙門之果)甜如蜜,
以有食素淨樂可意極可意的甘露而滋潤。
這聖果之樂是無上樂,
因爲是智者修慧的所得,
所以才能嘗此聖果的樂味。
這是修習毗缽舍那的功德。
(叁)可能入于滅定
“可能入于滅定”,是說不但得嘗聖果之味,當知這修慧的功
德,亦能入于滅定,這裏爲了分別滅定而提出這些問題:(一)什
麼是滅定?(二)誰入彼定?(叁)誰不入彼定?(四)于何處入定?
(五)爲什麼入定?(六)是怎樣入定?(七)如何在定?(八)如何出
定?(九)出定者的心是向于什麼?,(十)死者和入定者有什麼差
別?(十一)滅定是有爲或無爲、世間或出世間、完成或不完成?
此中:
(一)“什麼是滅定”?是以次第而滅心及心所法之不轉起。
(二~叁)“誰入彼定?誰不入彼定”?一切凡夫、須陀洹、斯
陀含、乾觀的阿那含及阿羅漢不入定。獲得八等至的阿那含及漏
盡者(阿羅漢)入定。即如所說:“具二力故,叁行安息故,以十六
智行、九定行而得自在的慧,是滅定的智”。而此(滅定的)完成,除
了獲得八等至的阿那含及漏盡者之外,余者是沒有的。所以只是彼
等(二者)入定,余者不然。
這裏,什麼是“二力”?乃至什麼是……“得自在者”?在這裏我
們可以不必說什麼,因爲都已解釋其概舉(即上面的引文)中說過。
即所謂:“二力,即止與觀的二力。什麼是止力?以出離而得心
一境性及不散亂是止力。以不嗔恚……以光明想……以不散
亂……乃至以舍遣隨觀的入息……以舍遣隨觀的出息而得心一境
性及不散亂是止力。止力是什麼意義?即以初禅而于諸蓋不動故
爲止力;以第二禅而于尋伺……乃至以非想非非想處定而于無所
有處想不動故爲止力。于掉舉、與掉舉相共的煩惱及諸蘊不動不
搖不震蕩故爲止力。這便是止力。
“什麼是觀力?無常隨觀是觀力;苦隨觀…無我隨觀…厭離隨
觀…離貪隨觀…滅隨觀…舍遣隨觀是觀力。對于色無常隨觀……
對于色舍遣隨觀是觀力。對于受…想…行…識…乃至眼…老死無
常隨觀…對于老死舍遣隨觀是觀力。以什麼意義爲觀力?以無常隨
觀而于常想不動故爲觀力。以苦隨觀而于樂想不動故…以無我隨
觀而于我想不動故…以厭離隨觀于喜不動故…以離貪隨觀于貪不
動故…以滅隨觀于集不動故…以舍遣隨觀于取不動故爲觀力。于
無明、與無明相共的煩惱及諸蘊不動不搖不震蕩故爲觀力。這便是
觀力。
以叁行安息故—— 以什麼叁行安息的呢?于第二禅入定者
則尋伺的語行安息,于第四禅入定者則入息出息的身行安息。于
想受滅定入定者則想與受的心行安息。即以此等叁行的安息之
故。
以十六智行——是以什麼十六智行呢?(1)以無常隨觀智行,
(2)苦,(3)無我,(4)厭離,(5)離貪,(6)滅,(7)舍遣,(8)以
還滅隨觀智行,(9)以須陀洹道智行,(10)以須陀洹果定智行,
(11)斯陀含道……乃至(16)以阿羅漢果定智行。即以此等十六智
行。
以九定行——是以什麼九定行呢?(1)以初禅定行,(2)以第
二禅定行……乃至(8)以非想非非想處定行。(9)以爲了獲得初禅
而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的(近行定)……乃至以爲了獲得非想
非非想處定而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的(近行定)。
自在——即以(1)轉向自在,(2)入定自在,(3)在定自在,
(4)出定自在,(5)觀察自在的五自在。(1)遂其所欲之處所欲之
時而得轉向于初禅,因爲轉向無滯故爲轉向自在,(2)遂其所欲之
處所欲之時得于初禅入定,因爲入定無滯故爲入定自在,(3)……
在定……(4)……出定……(5)……觀察因爲觀察無滯故爲觀察
自在。于二禅……乃至遂其所欲之處所欲之時而得轉向于非想非
非想處……乃至觀察,因爲觀察無滯故爲觀察自在。這便是以五
種自在”。
此中:“以十六智行”,是依最多的智行而說。在阿那含則只以
十四智行。如果這樣,豈非在斯陀含只十二(智行),而在須陀洹只
十(智行)了嗎?不然,因爲(在斯陀含及須陀洹)是未斷定的障礙
的五種欲貪的;即是說他們未斷此貪,故未得止力圓滿,當此(止
力)未得圓滿,因爲力弱,欲入當以(止觀)二力而入的滅定是不可
能的。可是在阿那含則已斷彼(貪),所以此(止觀二)力是圓滿的。
因爲力圓滿,故可能(入滅定)。所以世尊說:“從滅定而出定者
的非想非非想處的善,依無間緣爲果定之緣”。這是在發趣大論中
只說關于阿那含的從滅定之出定。
(四)”于何處入定”?是于五蘊有。何以故?因由次第定生
故。于四蘊有(無色)是沒有初禅等生起的,所以在彼處(四蘊有)
不能入(滅)定。亦有人說(于四蘊有)是沒有心所依的(故不能入
滅定)。
(五)“爲什麼入定”?因爲厭惡諸行的種種生滅轉起,想道:
“即于現世而成無心,我將至于滅的涅槃而住于樂”,這樣便入
定了。
(六)“如何入定”?即曾行預備的工作,依止觀的努力,滅非
想非非想處者,如是入(滅)定。因爲以止努力者,則只得非想非非
想處定爲止;苦只以觀努力者,則僅得果定爲止。然以止觀的努
力,已作預備的行爲,而滅非想非非想處者,則他入于(滅)定。這是
略說。
其次爲詳說:茲有比丘,欲入滅定,食事已畢,善洗手足,于遠
離處,坐于善敷的座上,結跏趺已,持身端正,置念面前,入初禅已,
出定之際,而觀諸行爲無常苦無我。
觀有叁種,即(1)行把握觀,(2)果定觀,(3)滅定觀。此中:
(1)行把握觀是或鈍或利,然而必爲道的近因。(2)果定觀當唯是
利,猶如修道。(3)滅定觀當不過鈍亦不過利。是故他應以不過鈍
及不過利的觀而觀彼等諸行。
此後入第二禅而出定,這裏亦同樣的觀彼諸行。此後入第叁
禅……乃至入識無邊處定而出定,這裏亦同樣的觀彼諸行。其次入
無所有處定而出定之後,作這樣的四種准備行爲:(1)使無損害屬
于諸人的資具,(2)僧伽的期待,(3)師(佛)召,(4)壽限。
(1)“使無損害屬于諸人的資具”,即不是屬于這比丘一身的,
是屬于衆人的衣缽床椅住屋或其他的任何資具。他應決意使此等
資具不受火水風盜及鼠等的損失。其決意的方法如下:“某某等物,
于此(入定的)七日之內,不爲火燒,不爲水漂,不爲風吹,不爲盜賊
所取,不爲鼠等所齧”!當他如是決定,則(此等資具)于七日之內
沒有什麼危險。如果他不作這樣的決定,則未免受火等的損失,正
如摩诃那伽長老的事相似:
據說,這長老入了他母親優婆夷的村落中乞食。那優婆夷施他
一些粥,並請他在休息所中坐著。這長老便坐下而入滅定。當他在
坐時,這休息所失了火,別的比丘們都各自拿了座具逃走。村人來
集;見此長老說:“這懶惰的沙門,這懶惰的沙門”!火已燒了(屋的)
蓋草及竹木等,並已包圍了長老。人們以水甕取了水,滅了火,除
了灰,淨了地,向他散花禮拜。長老在預定之時而出定,看見了他
們說:“我已被他們發現了”,便升空而去畢雲古島了。
這是名爲“使無損害屬于諸人的資具”。對于屬于一己的衣服
座具等是不需要作各別決意的。因爲那是必然爲定所保護的,如
尊者僧祇婆的事相似。所以說:“尊者僧祇婆的神變是定遍滿
的,尊者舍利弗的神變是定遍滿的”。
(2)“僧伽的期待”,是僧伽的等待和期望。即直至這比丘來爲
止而不行僧伽羯磨的意思。在這裏,那期待並非他的(入定比丘的)
預備行爲,但顧念期待是他的預備工作,所以他應作這樣顧念:“如
果當我坐于這裏在七日之間入于滅定之時,僧伽欲行白羯磨等的
任何羯磨,則不等什麼比丘來召我時,我即出定”。先作如是決定而
入定者,則必于那時而出定。若不這樣做,在僧伽集合而不見他之
時問道:“某比丘在那裏”?答:“正在入滅定”。于是遣一比丘道:“你
去!說僧伽召他”。此時…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