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70

  ..續本文上一頁快性”--有不遲鈍的特相。有除去諸色的重性的功用。以

  (色的)輕快轉起爲現狀。以輕快的色爲近因。

  (十八)“色柔軟性”--有不堅固的特相。有除去色的堅硬性的功用。以

  不反對(色的)一切作業爲現狀。以柔軟的色爲近因。

  (十九)“色適業性”--有使身體的作業隨順適合工作性的特相。有除去

  不適合于作業的功用。以不弱力的狀態爲現狀。以適業的色爲近因。

  此等(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叁種並不互相舍棄的。雖然如是,

  當知亦有這樣的差別:譬如無病的健康者,那色的輕快性、不遲鈍、種種輕快迅

  速的轉起,是從反對令色遲鈍的界的動亂的緣所等起的,這樣的色的變化爲“色

  輕快性”。其次如善鞣的皮革,那色的柔軟性,能于一切種種的作業中得以自由

  柔順,是從反對令色硬化的界的動亂的緣所等起,這樣的色的變化爲“色柔軟

  性”。其次如善煉的黃金,那色的適業性,隨順于身體的種種作業是從反對令諸

  身體的作業不隨順的界的動亂的緣所等起的,這樣的色的變化爲“色適業性”。

  (二十)“色積集”--有積聚的特相。有從諸色的前分而令出現(現在)

  的功用。以引導爲現狀,或以(色的)圓滿爲現狀。以積集的色爲近因。

  (二十一)“色相續”——有(色的)轉起的特相。有隨順結合的功用。以

  不斷爲現狀。以令隨順結合的色爲近因。

  這(色積集和色相續)二者與“生色”爲同義語,然而(生的)行相有多種

  之故,所以依照化導方面而略舉積集和相續的要目。因爲不是義有多種之故,所

  以只就此等的句來詳爲解說:“(色等諸)處的積聚,是色積集,那色的積集,

  是色的相續”。但在義疏中說:“積聚是生起,積集是增長,相續是轉起”。並

  且舉一譬喻說:“猶如在河岸旁邊掘一穴,水湧上來的時候爲積聚--生起,水

  充滿時如聚集--增長,水溢出時如相續--轉起”。說了譬喻之後又說:“這

  是怎麼說的呢?以處而說積聚,以積聚而說爲處”。是故諸色在最初生起的爲積

  聚;在他們以後生起的其他--因爲他們的生起是以增長的行相而現起,故說

  “積集”;在此等之後而生起而再再生起的其他--因爲他們的生起是以隨順結

  合的行相而現起,故說“相續”。

  (二十二)“色老性”——有色的成熟的特相。有引導(色的壞滅)的功

  用。猶如陳谷,雖然不離色的自性,但已去新性是它的現狀。以曾經成熟了的色

  爲近因。如牙齒的脫落等,是顯示齒等的變化,所以說這(色老性)是“顯

  老”。非色法的老,名爲“隱老”;那隱老則沒有這表面的變化。在地、水、

  山、月、太陽等的老(亦無可見的變化),名爲“無間老”。

  (二十叁)“色無常性”——有(色的)壞滅的特相。有(色的)沈沒的作

  用。以(色的)滅盡爲現狀。以受壞滅的色爲近因。

  (二十四)“段食”——有滋養素的特相。有取色(與食者)的作用。以支

  持身體爲現狀。以作成一團團當取而食的食物爲近因。而此段食與維持有情的營

  養素是一同義語。

  上面所說的色都是來自聖典的。然而義疏中還說有力色、成色、生色、病

  色,並有人(無畏山住者)更說眠色。提示了這些其他的色之後,再引“確實

  的,你是牟尼正覺者,你已沒有了諸蓋”等的句子,否定了“眠色”。在別的諸

  色中:“病色”則包攝于(色)老性及無常性中,“生色”則包攝于積集和相續

  中,“成色”則包攝于水界中,“力色”則包攝于風界中。所以在此等色中,結

  論則一種也不能各別的存在。

  上面的二十四種所造色,並前面已說的四大種,合爲二十八種色,不少也不

  多。

  (2)(色的一法乃至五法)(一法)這一切色依一種說:即是(一)非

  因,(二)無因,(叁)與因不相應的,(四)有緣的,(五)世間的,(六)

  有漏的。

  (二法)依二種說:即是(一)內與外,(二)粗和細,(叁)遠和近,

  (四)完與不完,(五)淨色及非淨色,(六)根與非根,(七)有執受與非執

  受。在這裏面:(一)眼、耳、鼻、舌、身等五種,因爲是依于自己的身體而轉

  起之故爲“內”;其余的(二十叁種)由于外故爲“外”。(二)眼等九種和

  (四界中)除了水界以外的叁界的十二種,由接觸而取故爲“粗”;其他的因爲

  相反故爲“細”。(叁)那細的色甚難察知其自性故爲“遠”;其余的容易察知

  其自性故爲“近”。(四)四界及眼等十叁種並段食的十八種色,因爲超越區

  劃,變化,相,性,而得把握自性故爲“完(色)”;其余的相反故爲“不完

  (色)”。(五)眼等五種而取色等之緣,猶如鏡面一樣的明淨故爲“淨色”;

  其他的與此相反,故爲“非淨色”。(六)五淨色及女根(男根、命根)等叁種

  共以增上之義而爲“根”;余者相反故爲“非根”。(七)在後面要說的業生

  色,由業所執受故爲“有執受”,余者相反故爲“非執受”。

  (叁法)更于一切色,依有見及業生等的叁法爲叁種。此中:(一)(十叁

  種)粗色中的色,爲“有見有對”,余者爲“無見有對”;一切細色則爲“無見

  無對”。如是先依有見等的叁法爲叁種。(二)次依業生等的叁法爲叁種,即從

  業而生的色爲“業生”;從別的緣生的色爲“非業生”;不從任何而生的爲“非

  業生非非業生”。(叁)從心而生的爲“心生”;從別的緣生的爲“非心生”;

  不從任何而生的爲“非心生非非心生”。(四)從食而生的爲“食生”;從別的

  緣生的爲“非食生”;不從任何而生的爲“非食生非非食生”。(五)從時節而

  生的爲“時生”;從別的緣生的爲“非時生”;不從任何而生的爲“非時生非非

  時生”。如是依業生等叁法爲叁種。

  (四法)更就(色的)見等,色色等,依處等的四法爲四種。此中:(一)

  色處是所見之境,故爲可“見”的;聲處是所聞之境,故爲可“聞”的;香、

  味、觸處是要等接觸之後而取的根的境,故爲可“覺”的;其他的是識的境,故

  爲可“識”的。(二)次以(十八種)完色名“色色”,虛空界名“區劃色”;

  身表乃至適業性等(五種)名爲“變化色”;生(積集、相續)、老、壞(無常

  性)(的四種)名爲“相色”。如是依色色等的四法爲四種。(叁)次以心(所

  依處)色名爲“是所依處非門”;(身、語)二表名爲“是門非所依處”;淨色

  名爲“是所依處是門”;余者名爲“非所依處非門”。如是依所依處的四法爲四

  種。

  (五法)其次就(色的)一生、二生、叁生、四生、無處生等的區別爲五

  種。此中:只從業生的及只從心生的,名爲從“一生”;這裏以根色及心所依處

  是只從業生的,以(身、語)二表是只從心生的。其次從心及時節而生的名爲從

  “二生”;只有聲處是。其次從時節、心、食的叁法所生的名爲從“叁生”;只

  有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等叁種。其次從業(時節、心、食)等四法所生的

  名爲從“四生”;這除了相色(四種)之外其他的都是。其次相色爲“無處生”

  (不從任何處生)。何以故?沒有生起的生起之故,即以生起的則只有其他的成

  熟(老)與壞滅(無常)二種了。例如“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虛空

  界、水界、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色積集、色相續、段食,此等諸法

  從心等起”,在此等文中,承認生(色積集、色相續)從何處而生,當知是指那

  色生的諸緣所表示其作用威力的刹那而說(爲生)之故。

  這是先爲詳論色蘊一門。

  (二)識  蘊

  在其他的四蘊,把一切有覺受相的總括爲受蘊,把一切有想念相的總括爲想

  蘊,把一切有行作相的總括爲行蘊,把一切有識知相的總括爲識蘊。此中如果能

  夠知解識蘊,則其他的叁蘊便很容易知解了。所以最初先來解說識蘊。

  這裏說“一切有識知相的總括爲識蘊”,怎麼是有識知相的爲識呢?即所

  謂:“朋友,識知識知,故名爲識”。“識”和心、意之義爲一。而此識的自性

  與識知相也是一種。不過依其類別而有善、惡、無記的叁種。此中:

  (1)(八十九心)一(善心),善(心)依于地的差別故有欲界、色界、

  無色界、出世間的四種。此中:

  (一)(欲界善心)欲界(善心)因有喜、舍、智、行的差別故有八種:即

  所謂(1)喜俱智相應無行,(2)(喜俱智相應)有行,(3)(喜俱)智不

  相應(無行),(4)(喜俱智不相應有行),(5)舍俱智相應無行,(6)

  (舍俱智相應)有行,(7)(舍俱)智不相應(無行),(8)(舍俱智不相

  應)有行。即(1)當他獲得了所施的東西及受施的人,或由其他的可喜之因,

  而心生大歡喜(喜俱),第一便起“應施”等的正見(智相應),不猶豫,沒有

  他人的慫恿(無行),而行施等的福德,那時他的心是“喜俱智相應無行”。

  (2)當如上面同樣的理由而心生大歡喜(喜俱),先起正見(智相應),雖然

  亦行不很慷慨的施舍,但有猶豫或由他人的慫恿而行(有行),那時他的心是

  “(喜俱智相應)有行”。在這個意義上,“行”,和依于自己或他人而轉起的

  前加行,是同義語。(3)如幼童由于看見親屬(父母等)布施等的習慣,當看

  見諸比丘時,心生歡喜,便把手上所有的東西布施給比丘,或作禮拜,那時則爲

  生起第叁(喜俱智不相應無行)心。(4)其次由于親屬的慫恿說:“你去布施

  吧!你去禮拜吧”!這樣才去行的,那時則爲生起第四(喜俱智不相應有行)

  心。(5~8)其次不得所施的東西及受施的人,或者缺乏其他的歡喜之因,沒

  有前面所說…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