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8

  ..續本文上一頁)複次婆羅門!若有沙門或婆羅門自誓爲正梵行者、實未與婦人交接,亦不許婦人爲之塗油……然而與婦人嬉笑遊戲,心生愛樂……我說不能解脫苦。(3)複次婆羅門!若有沙門……實未與婦人交接,不許婦人爲之塗油……亦不與婦人嬉笑遊戲,然而以自己之目眺望婦人之目,心生愛樂……我說不能解脫苦。(4)複次婆羅門!若有沙門……實未與婦人交接……亦不以目相眺,然聞隔壁婦人之笑語歌泣之聲,心生愛樂……我說不能解脫苦,(5)複次婆羅門!若有沙門……實未與婦人交接……不以目相眺,亦不喜聞其……泣聲,然而追憶過去曾與婦人相笑相語遊玩時,心生愛樂……我說不能解脫苦。(6)複次婆羅門!若有沙門……實未與婦人交接……亦不追憶過去曾與婦人相笑相語遊玩,然而彼見長者或長者子具備享受于五種欲時,心生愛樂……我說不能解脫苦。(7)複次婆羅門!若有沙門……實未與婦人交接…亦不喜見長者或長者子……之享受,然而願成天衆而修梵行,謂“我以此戒或頭陀苦行及梵行將成天人”,于是心生喜樂希求而至滿足。婆羅門!此亦爲梵行之毀壞、切斷、斑點與雜色”。

  這便是毀壞等性所攝的爲利養等因而破的及與七種淫相應的。

  (淨化)其次不毀壞等性,包攝于(1)不毀壞一切學處,(2)對于已破而可以忏悔的戒則忏悔之,(3)不與七種淫相應的,(4)忿、恨、覆、惱、嫉、悭、谄 、诳、強情、激情、慢、過慢、驕、放逸等惡法的不生,(5)少欲知足減損煩惱等德的生起,而且不爲利養等因而破戒,或因放逸而破者已得忏悔,或者不爲七種淫相應及忿恨等惡法所害者,都名不毀壞、不切斷、不斑點、不雜色。因彼等(戒)能得無束縛的狀態故稱自由,爲識者所贊歎故稱識者所贊,以不執取于愛見故稱不執取,能助成近行定或安止定故稱定的助成者。是故不毀壞等性爲諸戒的淨化。

  其次當以二種行相成就淨化:(1)見破戒的過患,(2)見具戒的功德。

  (一、破戒的過患)此中:“諸比丘!惡戒者的破戒,有此等五種過患”,當知這是依于經而顯示破戒的過患的。

  惡戒者,因惡戒不爲天人所喜悅,不受同梵行者所教導,聞惡戒者被呵責時而苦感,聞具戒者被贊歎時而失悔,同時破戒者亦如穿粗麻衣一樣的醜惡。若人隨于惡戒者的意見而行,他必長時受諸惡趣之苦。惡戒者雖受所施之物,然對于施者實少有價值而得大善果。他如多年的糞坑難使清淨,亦如火葬的火把同爲僧俗所棄。雖名爲比丘實非比丘,如驢隨于牛群而行。如大衆之敵常受恐怖。如死屍實無共住的價值。雖有多聞之德,但亦不受同梵行者所敬,如婆羅門不敬墓火一樣。不能證得勝位,如盲者不能見色。亦無望于正法,如旃陀羅的童子無望于王位。他雖思惟是樂,其實是苦,如《火聚喻》中所說的受苦者一樣。即是說因爲惡戒者的心染著于五欲的受用及受禮拜恭敬等的樂味,甚至僅僅追憶其過去亦能使心生熱惱而受口吐熱血的劇苦的程度,所以能見一切行相業報的世尊說(火聚喻):

  ““諸比丘!你們看見那堆燃燒光輝的大火聚嗎”?“看見的,世尊”。“諸比丘!如果抱著那堆燃燒光輝的大火聚而坐或臥,或者抱著手足柔軟的刹帝利少女或婆羅門少女及長者的少女而坐或臥,你們覺得那一種較好”?“世尊!當然是抱著刹帝利的少女……而坐或臥較好,抱著……大火聚而臥是多麼苦痛啊”!“諸比丘!我今告知你們,如果一位惡戒的,惡法的,不淨而有疑惑行爲的,有隱蔽之業的,非沙門而裝沙門的,非梵行者而裝梵行的,內心腐敗流落諸漏生諸垢穢的,他實抱著……大火聚而坐或臥比較好。何以故?諸比丘!他雖然因抱大火聚之緣而死去,或受等于死的苦痛,然而他身壞後,不會墮落苦處惡趣惡界與地獄。諸比丘!同樣的,如果惡戒者……生諸垢穢者抱著刹帝利少女……而臥,因此他便長時無利而受苦,身壞後,墮苦處惡趣惡界與地獄””。

  在《火聚喻》中業已顯示受用有關女人的五欲的受苦,尚有相似的說法:

  “諸比丘!若有強力男子,用堅固的發繩絞纏比丘的兩胫而引擦,先破其皮,次切深皮,再切其肉,肉切而後切腱,腱切而後切骨,直至傷害其髓而止;或者受刹帝利大家、或婆羅門大家及長者大家的禮敬之樂,你們覺得那一種較好?……諸比丘!若有強力男子,用銳利而油光的刀,刺入比丘的胸,或者受刹帝利大家婆羅門大家及長者大家的合掌之樂,你們覺得那一種較好?……諸比丘!若有強力男子,用熱烈燃燒而光輝的鐵板,包卷比丘之身,或者受用刹帝利婆羅門長者大家信施的衣服,你們覺得那一種較好?……諸比丘!若有強力男子,用熱烈燃燒而光輝的鐵叉,叉開他的口,繼以熱烈燃燒而光輝的鐵丸投其口中,燒掉他的唇口舌喉胃腸及腸膜而後從下部出去,或者受用刹帝利婆羅門長者大家信施的飲食,你們覺得那一樣較好?諸比丘!若有強力男子,執他的頭和軀幹,使坐或臥于熱鐵燃燒而光輝的鐵椅或鐵床,或者受用刹帝利婆羅門長者大家信施的床椅,你們覺得那一種較好?……諸比丘!若有強力男子,執之而顛倒其首足,投入熱烈燃燒熾盛的大鐵釜中,使他在釜裏時沈時浮或左或右的煎沸,或者受用刹帝利婆羅門長者大家信施的精舍,你們覺得那一種較好”?

  這些發繩、利刀、鐵板、鐵丸、鐵床、鐵椅、大鐵釜的譬喻,是顯示惡戒者受用禮敬、合掌、衣服、飲食、床、椅、精舍等之苦。是故:

  沈溺于欲樂,破戒有何樂?

  結果無窮苦,過于抱火聚。

  雖受禮敬樂,破戒有何樂?

  彼因此受苦,過于引繩鋸。

  受信衆合掌,無戒有何樂?

  彼因此受苦,過于利刀刺。

  不自調禦者,受用衣何樂?

  久受地獄苦,火焰鐵板觸。

  無戒受美食,毒如哈羅哈,

  因此于長夜,吞咽熱鐵丸。

  無戒用床座,雖苦思爲樂,

  熱鐵椅與床,惱苦無窮極。

  信施寺中住,破戒有何樂?

  因此彼當住,熱紅大鐵釜。

  世間導師呵:“破戒如糞土,

  具惡有疑行,有漏而內腐”。

  不禦非沙門,但穿沙門服,

  善根自掘害,此生實卑惡。

  如欲莊嚴者,厭離糞與屍,

  寂靜具戒者,棄彼命何如?

  不離諸怖畏,卻離諸證樂,

  緊閉人天門,登臨地獄道。

  破戒者破戒,具足諸罪惡,

  悲愍者所愍,舍彼複誰屬?

  如是觀察,便是見破戒的過患。

  (二、具戒的功德)與上述相反的,爲見具戒的功德。如次當知:

  淨戒無垢者,彼爲人信樂,

  受持衣與缽,出家而有果。

  淨戒比丘心,如暗不侵日,

  自責等怖畏,無從而潛入。

  比丘戒成就,苦行林光耀,

  猶如盛滿月,高懸虛空照。

  具戒之比丘,身香亦可喜,

  甚至諸天悅;戒香何須說?

  一切諸香中,戒香最爲勝,

  此香熏十方,而無有障礙。

  奉侍具戒者,作少而果大,

  故以彼爲器,供養與恭敬。

  具戒于今世,不爲諸漏害,

  他世諸苦根,因緣亦斷絕。

  不論人間福,以及諸天福,

  具戒者有願,實非難得事。

  諸戒成就者,彼心常追逐:

  無上涅槃德,究竟寂靜樂。

  諸樂根本戒,此中多行相,

  種種諸功德,智者應辨別。

  若能如是辨別則意志傾向于戒的成就而畏于破戒了。是故應見前述破戒的過患及具戒的功德,以一切恭敬而嚴淨諸戒。

  在“住戒有慧人”的偈頌中,以戒定慧叁門顯示清淨之道,至此先已解說戒門。

  爲諸善人所喜悅而造的清淨道論,完成了第一品,

  定名爲戒的解釋。

  第二 說頭陀支品

  今以少欲知足等德而淨化如前所說的戒,爲了成就那些功德,故持戒的瑜伽者(修行者)亦宜受持頭陀支。如是則他的少欲、知足、減損(煩惱)、遠離、還滅、勤精進、善育等的功德水,洗除戒的垢穢而極清淨,以及其務(頭陀法)亦得成就。這樣無害于戒及務(頭陀)之德而遍淨一切正行者,則得住立于古人的叁聖種以及得證第四修習樂的聖種,是故我今開始說頭陀支。

  爲那些舍離世間染著不惜身命而欲勤得隨順行(毗缽舍那)的善男子,世尊聽許他們受持十叁頭陀支。即(一)糞掃衣支,(二)叁衣支,(叁)常乞食支,(四)次第乞食支,(五)一座食支,(六)一缽食支,(七)時後不食支,(八)阿練若住支,(九)樹下住支,(十)露地住支,(十一)冢間住支,(十二)隨處住支,(十叁)常坐不臥支。這裏:

  語義與相等,受持及規定,

  區別並破壞,及彼之功德,

  並于善叁法,頭陀等分別,

  以及總與別,悉應知抉擇。

  (十叁頭陀支的語義)先說“語義”:(一)置于道路墓冢垃圾堆等任何塵土之上的,並在(比丘的)穿著的意義上正如塵堆在他們的身上,故名糞掃衣(塵堆衣);或者被視如塵土一樣可厭的狀態爲糞掃衣——這是指到達可厭的狀態而說的。如是在糞掃衣的語原上說,有著糞掃衣的意思。有著(糞掃衣)的習慣者爲糞掃衣者。糞掃衣者的支分爲“糞掃衣支”。支分爲原因。故知(支分)與(糞掃衣者的原因)由于受持(的思)而成糞掃衣者是同義的。

  (二)與前類似的解釋,僧伽梨(重複衣),郁多羅僧(上衣),安陀會(下衣),稱爲叁衣,有著持叁衣的習慣者爲叁衣者。叁衣者的支分爲“叁衣支”。

  (叁)稱爲施食的團食落下爲乞食,即他人所施的團食集于缽中的意思。到各戶人家去求食者爲乞食者;或誓願行乞團食者爲乞食者。行即是走。乞食者即乞食的人。他的支分爲“常乞食支”。

  (四)切斷爲分割,離切斷爲不斷,即不分割之意。與不斷共爲有不斷,即隨每家不分割之意。有不斷行乞的習慣者爲次第行乞者。次第乞食者即次第行乞的人。他的支分爲“次第乞食支”。

  (五)僅在一座而食爲一座食。有此習慣者爲一座食者。他的支分爲“一座食支”。

  (六)因拒絕第二盤而僅用一缽中的食物爲缽食。在得一缽之…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