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88

  ..續本文上一頁後而以過去或現在所緣(爲緣)的結生心于善趣中轉起的行相。

  (3.于欲界善趣而有善業者的結生)其次在善趣而積有非惡業的人,依據

  “臨終之時他的善業懸于他前”等語,當他臥于臨終的床上,依他生前所積的非

  惡業或(非惡)業的相,即來現于他的意門之前——這(非惡業或業相)是只指

  (現于)積有欲界的非惡業的人而說;如果(生前)積有大業(上二界的禅定)

  的人,則只有業相來現。由于那(非惡業或業相的)緣的生起,即在以彼所緣爲

  最後或僅于速行的路線之後,以有分之境爲所緣而生起死心,在(死心)滅時,

  即以那(于臨終)來現的業或業相爲緣而生起由于未斷煩惱之力的傾向及爲善趣

  所攝的結生心。這是在以過去爲所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過去所緣或以不可說所

  緣(爲緣)的結生。

  另一種人,在臨終之時,由于欲界的非惡業,那在人界而稱爲母胎的形相,

  或于天界而稱爲遊苑、宮殿、劫波樹等形相的善趣之相,來現于意門之前。在他

  的死心之後,如在惡趣相中所示的程序相同的生起結生心。這是在以過去所緣

  (爲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現在所緣(爲緣)的結生。

  另一種人,在臨終之時,他的親屬拿一些東西到他的五門之前,如以花環、

  幢幡等色的所緣,或以聞法及供養的音樂等聲的所緣,或以香的煙及薰香等香的

  所緣,對他說:“親愛的,這些供佛的供品,是替你作供養的,你應心生喜

  樂”;或以蜜及砂糖等味的所緣,對他說:“親愛的,這些東西是替你作布施

  的,你嘗嘗吧”;或以支那的綢布及蘇摩羅的綢布等觸的所緣,對他說:“親愛

  的,這是替你作布施的東西,你觸摸此物啊”。對于此等現在他的面前的色等所

  緣,次第的生起確定作用之後,因近于死而速力遲鈍之故,只生起五(刹那的)

  速行及二(刹那的)彼所緣。此後即以有分之境爲所緣生起一(刹那的)死心,

  于彼心後,對于一心刹那住的同樣的所緣而生起結生心。這也是在以過去所緣

  (爲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現在所緣(爲緣的結生)。

  (4.從色界的結生)其他一種由于地遍禅等而獲得大界(色界定)及住在

  (色界)善趣者,在臨終之時,有欲界的善業、(善)業相、(善)趣相的任何

  一種,或地遍等相,或大心(上二界心)來現于意門;或有生起于善的因的殊勝

  所緣來現于眼及耳的任何一種之前,在他的次第生起確定作用之後,因近于死而

  速力遲鈍之故,只生起叁(刹那的)速行。因爲在大趣者(上二界的有情)是沒

  有彼所緣的。所以在速行之後,即以有分之境爲所緣而生起一死心。此後便生起

  以所現起屬于欲界及大界(上二界)的任何善趣的諸所緣之中的任何所緣(爲所

  緣)的結生心。這是在以不可說所緣(爲緣)的(色界)善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

  以過去、現在或不可說諸所緣的

  任何一種爲所緣的結生。

  (5.從無色界的結生)在無色的死心之後的結生,應該照此類推而知。這

  是在以過去或不可說所緣的善趣的死心之後而(轉起)以過去不可說、現在所緣

  的結生轉起的行相。

  (6.于惡趣而有惡業者的結生)其次在惡趣而有惡業者,依照前述的方

  法,有(惡)業、(惡)業相、或(惡)趣相來現于意門,或者有生起不善之因

  的所緣來現于五門之前。如是在他的次第轉起死心之後,便生起以屬于惡趣的彼

  等所緣的任何一種爲所緣的結生心。這是在以過去所緣的惡趣的死心之後而(轉

  起)以過去或現在所緣的結生轉起的行相。

  ((Ⅳ)結生識與諸色法的關系)以上曾以十九種識的結生而說明其活動。

  並且此等識是這樣的:

  其活動于結生依業有二種,

  若依混合等的差別則有二種與多種。

  即此十九種異熟識在結生中活動,由于業有二種。各自的生業,由多刹那的業緣

  及親依止緣是它的(異熟識的)緣。即所謂:“善與不善的業,依親依止緣,是

  異熟的緣”。如是活動,當知由它(異熟)的混合的差別,則有二種與多種。即

  此(異熟)由于結生雖只一種,但依與色的混合及不混合的差別,故有二種;依

  欲有、色有、無色有的差別,故有叁種;依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四種:

  依(五)趣有五種;依(七)識住有七種;依(八)有情居有八種。此中:

  性的混合有二種,其中有性又二種。

  若與初說的相共,至少有二叁十法。

  “性的混合有二種”——此(十九結生識之)中,除開無色有(的結生),

  與色混合所生起的結生識,則有有性和無性的兩種:因爲它在色有中是沒有所謂

  女根及男根的性生起的,並在欲有中,除開生成半擇迦(無性者的),是有性的

  生起的。

  “其中有性又二種”——此(前二種)中的有性,又因是具女性或男性的任

  何一種生起的,所以有二種。

  “若與初說的相共,至少有二叁十法”——在(與色)混合及不混合的二者

  中,若與初種的色混合的結生識,則與此(結生識)相共的,至少亦有所依(十

  法)及身十法的二種十法或所依、身、性十法的叁種十法共同生起,因爲此色是

  更不能減少這些成分了的。于卵生、胎生的二種胎中所生起如是最少分的色,猶

  如用一根最微細的羊毫所沾引出來的乳酪那樣大的數量,此即名爲羯羅藍的生

  起。于此(結生之)中,當知由于趣的差別而可能有怎樣的生的差別;于此等

  (的差別)即是這樣:

  地獄與除了地(居天)的諸天

  沒有前面的叁生,

  (人、畜、餓鬼的)叁趣

  則具有四生。

  此中:“與諸天”的“與”字,即于地獄與除了地(居天)的諸天,應知並

  包攝一種燒渴餓鬼,都沒有前面的(胎、卵、濕)叁生;因爲他們只有化生的。

  而于其余名爲畜生、餓鬼及人的叁趣,並于上面所除去的地居天,則有四種生。

  于有色界中叁十九種色,

  于勝者、濕生及化生

  則有七十種的色,

  或于劣者叁十色。

  先說于化生的有色的諸梵天(色界天),依照眼、耳、(心)所依的十法及

  命的九法的四聚,則有叁十九種色與結生識共同生起。除卻有色的梵天,于其他

  的濕生、化生的勝者,依眼、耳、鼻、舌、身、所依、性的十法,有七十色;這

  些色是常在諸天的。

  此中:色、香、味、食素及(地、水、火、風)四界,加淨眼及命的十色

  量、色聚,名爲眼十法,其他的亦應推知。

  其次于劣者的生盲、生聾、無鼻、非男(非女)者,則生起依舌、身、所依

  的十法的叁十法。如是于勝者及劣者之間,當知適宜的分別。

  已知如是,更有:

  以蘊、所緣、趣、因、受、喜、尋、伺,

  而知死(心)與結生(心)的別與差別的不同。

  即(無色)混合及不混合,有二種結生,及于(結生之)前的死,意即由此

  等之蘊有別無別的不同之義。怎樣的呢?即有時于四蘊的無色界的死之後,亦以

  四蘊爲所緣的結生是(與死心的所緣)無差別的,有時于非大趣(欲界)以外

  (蘊)爲所緣(的死之後)而以大趣(無色)的內(蘊)爲所緣(結生)。這兩

  種是先于無色地(結生)的方法。有時于四蘊的無色的死之後,以欲界的五蘊而

  結生。有時于五蘊的欲界的死或色界的死之後,而以四蘊的無色界(結生)。如

  是于過去爲所緣的死之後而(轉起)以現在爲所緣的結生。有的于善趣死後,或

  于惡趣結生。于無因心的死之後,以有因心結生。于二因心的死後,以叁因心結

  生。于舍俱心的死後,以喜俱心結生。于無喜心的死後,以有喜心結生。于無尋

  心的死後,以有尋心結生。于無伺心的死後,以有伺心結生。于無尋無伺心的死

  後,以有尋有伺心結生。當以如是等的相對而成適當的組合。

  只是得緣之法

  而起他有,

  這不是從過去有的轉生,

  亦非從彼而無因。

  即此只是獲得了緣的色與非色之法的生起,名爲”生起他有”。不是有情、

  亦非是命。然亦不是從過去有而轉生于此,亦非從彼(過去有)無因而顯現于此

  的。

  這種意思,我們將以明顯的人類的死與結生的次第來說明。即于過去有,無

  論是由于自然或以手段而迫近于死的人,他難受那刀劍的集合而切斷一切四肢五

  體的關節連絡的難堪的臨死之苦,身體漸成憔悴,猶如多羅(棕榈)的青葉曝曬

  于烈日之下一樣,眼等諸根的消滅,及身根、意根、命根而存在于心所依之時,

  在這一刹那而依止于殘留的心所依的識,便轉行于重、數習、近死、宿作的諸業

  的任何一種獲得了殘余的(無明等的)緣而稱爲行的業,或于現起的業相、趣相

  之境。如是轉起的識,因爲未斷渴愛與無明,故渴愛使它傾向于由無明障蔽了利

  害的(惡趣等)境,及俱生的諸行投它于此境。彼識于相續中,由于渴愛所傾

  向,由于諸行所投,放棄于前依止。譬如有人懸于結縛于此岸的樹上的繩而越過

  水道,無論他喜樂或不喜樂,由業而等起後依止,及由所緣(緣)等的緣而轉

  起。此處因爲前面的識的死亡故名爲死,而後面的識于他有結生故名爲結生。然

  而此識不是即從前有而來于此,亦非從前有毫無業、行、傾向于境等之因而現前

  的。

  茲以回聲等譬喻,

  因爲相續連接,

  不一亦不異。

  此識不是從前有而來于此,卻由屬于過去有的諸因而生起。正如回聲、燈

  光、印章、映像等法的譬喻。即如回聲、燈光、印章、影等是由于聲等之音,不

  移于他處,此心亦然。所以這裏說:

  “因爲相續連接,不一亦不異”。

  即于相續連接中,若決定是一,則不能從牛乳而成爲酪,若決定是異,則無酪是

  依于牛乳的了。一切因與生起的關系都是這樣。如果那樣(決定是一是異),則

  一切世間的語言都將割斷,那是不成的。所以這…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