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動,這是第一重觀;滅寂躁動,毫無貪欲,痛苦就不再産生,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確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致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著,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著,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50 “任何痛苦産生的根源是躁動,滅寂躁動,痛苦就不再産生。
751 “知道躁動産生痛苦這種危險,比丘摒棄躁動,遏製諸行,不貪求,不攝取,有思想,四處遊蕩。”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確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麼樣的?”“有所依賴的人躁動,這是第一重觀;無所依賴的人不躁動,這是第二重觀。”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確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致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著,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著,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52 “無所依賴的人不躁動,有所依賴的人攝取這種存在或那種存在,不能超越輪回。
753 “知道這種危險,知道依賴之物中的大恐懼,比丘不依賴,不攝取,有思想,四處遊蕩。”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確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麼樣的?”“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門、婆羅門、神和人中認爲這是真實,聖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確地認爲這是虛妄,這是第一重觀;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門、婆羅門、神和人中認爲這是虛妄,聖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確地認爲這是真實,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確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致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著,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著,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56 “請看人界和神界把無我看作有我,生活在名色中,認爲這是真實。
757 “因爲他們認爲這樣那樣,實際並非如此;因爲這對于他是虛妄的,虛妄的事物變化無常。
758 “聖人真正懂得涅磐不虛妄,他們洞悉真實,沒有欲望,達到徹底平靜。”
“衆比丘啊!如果人們問:“是否有另一種正確的二重觀?”應該說:“是的。”“什麼樣的?”“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門、婆羅門、神和人中認爲這是快樂,聖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確地認爲這是痛苦,這是第一重觀;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門、婆羅門、神和人中認爲這是痛苦,聖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確地認爲這是快樂,這是第二重觀。”衆比丘啊!具有正確的二重觀,勤奮努力,專心致志,這樣的比丘有希望獲得兩種果報之一:在這世獲得智慧;或則還剩有執著,則獲得不還。”世尊說了這些話。接著,這位善逝、導師又說道:
759 “據說,只要色、聲、味、香和觸這一切東西存在,它們便是可愛的,迷人的,令人渴望。
760 “神界和人界都認爲這些東西是快樂,而當這些東西消失時,便認爲是痛苦。
761 “聖人把滅寂身體的存在看作快樂,這與世俗的看法相反。
762 “別人認爲快樂,聖人認爲痛苦;別人認爲痛苦,聖人認爲快樂。請看,這事難以理解,愚者感到困惑。
763 “有遮蔽便陰暗,看不見便黑暗;聖人無遮蔽,看得見便光明。那些無知的愚者不知道正法近在身邊。
764 “爲生存欲望所控製,追逐生存的水流,進入摩羅的領域,這樣的人不能徹底理解正法。
765 “除了聖人,誰能徹底理解這種境界?徹底理解這種境界,擺脫煩惱,便達到涅磐。”
世尊說了這些。衆比丘滿懷喜悅,對世尊說的話感到滿意,通過這樣的解說,六十比丘的思想無所執著,擺脫煩惱。
第四品 八頌經
第一章 愛欲經
766 他追求愛欲,心滿意足,肯定感到高興,因爲實現了凡人的願望。
767 如果他滿懷渴望,追求愛欲,卻未能如願,他就感到痛苦,猶如利箭穿身,
768 避開愛欲,猶如不踩蛇頭,這樣的有識之士克服世上的這種執著。
769 他貪求種種愛欲:田地、財産、金子、牛、馬、仆人、婦女、親屬;
770 這些脆弱的東西擺布他,危險折磨他,痛苦追隨他,猶如河水湧入漏船。
771 因此,有識之士應該永遠避開愛欲;摒棄它們,舀出船中漏水,越過河水,到達彼岸。
第二章 洞窟八頌經
772 一個生活在洞窟裏的人有許多遮蔽,沈溺在愚癡中;這樣的人遠遠沒有達到超脫,因爲在這世上,愛欲是很難摒棄的。
773 聽憑願望,執著生存的快樂,尋求未來或過去的愛欲,貪戀今日和往昔的愛欲,這樣的人很難獲得解脫,因爲解脫不能依靠別人。
774 貪求,迷戀,沈醉于愛欲,吝啬,邪惡,這樣的人陷入痛苦時,悲歎道:“我們死後,將成爲什麼?”
775 因此,讓世人學會知道什麼是世上的邪惡,讓他不要行惡,因爲智者說道:人生是短暫的。
776 我看到世上貪戀生存的人戰戰兢兢; 這些可憐的人面臨死亡嘟嘟哝哝,不能擺脫對生存的貪戀。
777 請看,這些執著自我的人戰戰兢兢,猶如水流枯竭的魚兒。看到這種情形,那就不要執著自我,不要執著生存。
778 智者應該排除對兩極的渴望,徹底理解諸觸,沒有貪欲,不做自己譴責的事,不受所見所聞汙染。
779 越過水流,不受執著汙染,牟尼應該徹底理解名想,拔出利箭,努力遊蕩,不貪戀這世和彼世。
第叁章 邪惡八頌經
780 思想邪惡的人爭辯,思想純真的人也爭辯,而牟尼不參與發生的爭辯,因此牟尼在任何地方都不受阻礙。
781 一個受欲望支配、固執己見、一意孤行的人,怎麼會放棄自己的見解喲?他在完成自己的事,怎麼理解就怎麼說。
782 未經詢問便向別人贊揚自己的德行戒行,智者認爲這種自我吹噓的人不高尚。
783 平靜沈著,不稱道自己品行如何如何,在這世上任何地方都不驕傲,智者認爲這樣的比丘高尚。
784 他的觀點是人爲的、癔想的、偏頗的、汙穢的,無論他怎樣自以爲是,他的根基是不可靠的。
785 信奉某種觀點後,便難以擺脫。人們考察各種觀點,決定取舍。因此,人們在種種信奉中,抛棄或接受某種觀點。
786 純潔者在這世上不接受關于各種存在的人爲觀點;他摒棄虛妄和驕傲,無所執著,還會依靠什麼行動呢?
787 執著種種觀點便會導致爭論,但依憑什麼與無所執著的人爭論呢?因爲他即不接受,也不拒絕,在這世上滌除一切觀點。
第四章 純潔八頌
788 “我看見純潔者、優秀者、健康者,由于所見,人得到淨化。”持有這種觀點,並認爲至高無上。便無依靠知識,尋找純潔者。
789 如果所見能使人淨化,或者知識能使人擺脫痛苦,那麼有貪愛的人便可通過其他途徑達到淨化,因爲執照他的這種觀點,只能得出這種結論。
790 不執著所見、所聞、德行、所想和善惡,抛棄一切所得,在這世上無所作爲,這樣的婆羅門不認爲能通過別的途徑達到淨化。
791 有些人抛棄原先的,又接受另一種;他們追隨欲望,不能超越執著,抓住這個,舍棄那個,就像猴子抓住這根樹枝,舍棄那根樹枝。
792 一個人遵奉戒行,執著名想,便會陷入種種事情,而充滿智慧,具有知識的智者理解萬物,不會陷入種種事情。
793 對萬事萬物,無論是所見,所聞,還是所想,都不懷敵意;在這世上,有誰能改變這樣一位目光遠大,公開遊蕩的人?
794 克服罪惡,理解一切,洞察一切,沒有任何執著,這樣的婆羅門不迷戀貪欲,不沾染貪欲,對今世和彼世都不執著
第五章 至高八頌經
796 在這世上,一個執著觀點的人總把自己的觀點說成至高無上,而把別人的觀點說成低劣的。因此,他不能擺脫爭論。
797 他在所見、所聞、德行戒行和所想中,看到自己的利益,于是他執著其中,把其他一切視爲低劣。
798 智者說:這是一種束縛,由于這種束縛而把其他一切視爲低劣。因此,比丘不執著所見、所聞、所想和德行戒行。
799 在這世上,不要用知識或德行戒行製造觀點,不要把自己與別人等同,也不要認爲自己低于別人或高于別人。
800 抛棄所得,無所執著,甚至也不依賴知識;不追隨宗派團體,甚至不采納任何觀點。
801 不渴求兩極,不渴求今世或彼世的種種存在,在考察萬物後,毫無執著。
802 對于世上所見、所聞、所想毫無人爲的名想;這世上,有誰能改變這樣一位不采納任何觀點的婆羅門?
803 不製造任何觀點,不推崇任何觀點,不接受萬物,不依賴德行戒行,這樣的婆羅門走向彼岸,不再返回。
第六章 衰老經
804 生命確實短暫,不到一百歲,就要死去,即使能活得更長,最後仍會衰老而死。
805 人們總爲自己喜愛之物悲傷,因爲占有之物不會永恒;認識到存在之物總要消亡,不要居家。
806 人認爲“這是我的”,但還是隨死亡而消失;認識到這一點,虔誠的智者不會崇拜自我。
807 正如醒著的人看不見夢中相愚的情景,人也看不見亡故的親人。
808 凡是看到和聽說的人,都有一個稱呼他的名字;一旦這個人死去,只留下他的名字。
809 貪戀自己喜愛之物的人,不能擺脫憂慮、悲傷和貪婪,因此,牟尼們摒棄執著,四處遊蕩,尋求甯靜。
810 人們認爲比丘毫無執著,四處遊蕩,經常獨處隱居,不在民上顯現自己,這是正確的。
811 牟尼在任何地方都無所依賴,即不喜歡,也不厭惡,悲傷和貪婪沾不上他,猶如水珠沾不上樹葉。
812 猶如水珠沾不上荷葉,猶如水珠沾不上蓮花,牟尼也不沾染任何的所見,所…
《巴利語佛典經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