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动,这是第一重观;灭寂躁动,毫无贪欲,痛苦就不再产生,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50 “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躁动,灭寂躁动,痛苦就不再产生。
751 “知道躁动产生痛苦这种危险,比丘摒弃躁动,遏制诸行,不贪求,不摄取,有思想,四处游荡。”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有所依赖的人躁动,这是第一重观;无所依赖的人不躁动,这是第二重观。”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52 “无所依赖的人不躁动,有所依赖的人摄取这种存在或那种存在,不能超越轮回。
753 “知道这种危险,知道依赖之物中的大恐惧,比丘不依赖,不摄取,有思想,四处游荡。”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真实,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这是虚妄,这是第一重观;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虚妄,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这是真实,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56 “请看人界和神界把无我看作有我,生活在名色中,认为这是真实。
757 “因为他们认为这样那样,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这对于他是虚妄的,虚妄的事物变化无常。
758 “圣人真正懂得涅磐不虚妄,他们洞悉真实,没有欲望,达到彻底平静。”
“众比丘啊!如果人们问:“是否有另一种正确的二重观?”应该说:“是的。”“什么样的?”“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快乐,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这是痛苦,这是第一重观;在神界、人界、魔界以及沙门、婆罗门、神和人中认为这是痛苦,圣者依靠完美的智慧正确地认为这是快乐,这是第二重观。”众比丘啊!具有正确的二重观,勤奋努力,专心致志,这样的比丘有希望获得两种果报之一:在这世获得智慧;或则还剩有执着,则获得不还。”世尊说了这些话。接着,这位善逝、导师又说道:
759 “据说,只要色、声、味、香和触这一切东西存在,它们便是可爱的,迷人的,令人渴望。
760 “神界和人界都认为这些东西是快乐,而当这些东西消失时,便认为是痛苦。
761 “圣人把灭寂身体的存在看作快乐,这与世俗的看法相反。
762 “别人认为快乐,圣人认为痛苦;别人认为痛苦,圣人认为快乐。请看,这事难以理解,愚者感到困惑。
763 “有遮蔽便阴暗,看不见便黑暗;圣人无遮蔽,看得见便光明。那些无知的愚者不知道正法近在身边。
764 “为生存欲望所控制,追逐生存的水流,进入摩罗的领域,这样的人不能彻底理解正法。
765 “除了圣人,谁能彻底理解这种境界?彻底理解这种境界,摆脱烦恼,便达到涅磐。”
世尊说了这些。众比丘满怀喜悦,对世尊说的话感到满意,通过这样的解说,六十比丘的思想无所执着,摆脱烦恼。
第四品 八颂经
第一章 爱欲经
766 他追求爱欲,心满意足,肯定感到高兴,因为实现了凡人的愿望。
767 如果他满怀渴望,追求爱欲,却未能如愿,他就感到痛苦,犹如利箭穿身,
768 避开爱欲,犹如不踩蛇头,这样的有识之士克服世上的这种执着。
769 他贪求种种爱欲:田地、财产、金子、牛、马、仆人、妇女、亲属;
770 这些脆弱的东西摆布他,危险折磨他,痛苦追随他,犹如河水涌入漏船。
771 因此,有识之士应该永远避开爱欲;摒弃它们,舀出船中漏水,越过河水,到达彼岸。
第二章 洞窟八颂经
772 一个生活在洞窟里的人有许多遮蔽,沉溺在愚痴中;这样的人远远没有达到超脱,因为在这世上,爱欲是很难摒弃的。
773 听凭愿望,执着生存的快乐,寻求未来或过去的爱欲,贪恋今日和往昔的爱欲,这样的人很难获得解脱,因为解脱不能依靠别人。
774 贪求,迷恋,沉醉于爱欲,吝啬,邪恶,这样的人陷入痛苦时,悲叹道:“我们死后,将成为什么?”
775 因此,让世人学会知道什么是世上的邪恶,让他不要行恶,因为智者说道:人生是短暂的。
776 我看到世上贪恋生存的人战战兢兢; 这些可怜的人面临死亡嘟嘟哝哝,不能摆脱对生存的贪恋。
777 请看,这些执着自我的人战战兢兢,犹如水流枯竭的鱼儿。看到这种情形,那就不要执着自我,不要执着生存。
778 智者应该排除对两极的渴望,彻底理解诸触,没有贪欲,不做自己谴责的事,不受所见所闻污染。
779 越过水流,不受执着污染,牟尼应该彻底理解名想,拔出利箭,努力游荡,不贪恋这世和彼世。
第三章 邪恶八颂经
780 思想邪恶的人争辩,思想纯真的人也争辩,而牟尼不参与发生的争辩,因此牟尼在任何地方都不受阻碍。
781 一个受欲望支配、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的人,怎么会放弃自己的见解哟?他在完成自己的事,怎么理解就怎么说。
782 未经询问便向别人赞扬自己的德行戒行,智者认为这种自我吹嘘的人不高尚。
783 平静沉着,不称道自己品行如何如何,在这世上任何地方都不骄傲,智者认为这样的比丘高尚。
784 他的观点是人为的、癔想的、偏颇的、污秽的,无论他怎样自以为是,他的根基是不可靠的。
785 信奉某种观点后,便难以摆脱。人们考察各种观点,决定取舍。因此,人们在种种信奉中,抛弃或接受某种观点。
786 纯洁者在这世上不接受关于各种存在的人为观点;他摒弃虚妄和骄傲,无所执着,还会依靠什么行动呢?
787 执着种种观点便会导致争论,但依凭什么与无所执着的人争论呢?因为他即不接受,也不拒绝,在这世上涤除一切观点。
第四章 纯洁八颂
788 “我看见纯洁者、优秀者、健康者,由于所见,人得到净化。”持有这种观点,并认为至高无上。便无依靠知识,寻找纯洁者。
789 如果所见能使人净化,或者知识能使人摆脱痛苦,那么有贪爱的人便可通过其他途径达到净化,因为执照他的这种观点,只能得出这种结论。
790 不执着所见、所闻、德行、所想和善恶,抛弃一切所得,在这世上无所作为,这样的婆罗门不认为能通过别的途径达到净化。
791 有些人抛弃原先的,又接受另一种;他们追随欲望,不能超越执着,抓住这个,舍弃那个,就像猴子抓住这根树枝,舍弃那根树枝。
792 一个人遵奉戒行,执着名想,便会陷入种种事情,而充满智慧,具有知识的智者理解万物,不会陷入种种事情。
793 对万事万物,无论是所见,所闻,还是所想,都不怀敌意;在这世上,有谁能改变这样一位目光远大,公开游荡的人?
794 克服罪恶,理解一切,洞察一切,没有任何执着,这样的婆罗门不迷恋贪欲,不沾染贪欲,对今世和彼世都不执着
第五章 至高八颂经
796 在这世上,一个执着观点的人总把自己的观点说成至高无上,而把别人的观点说成低劣的。因此,他不能摆脱争论。
797 他在所见、所闻、德行戒行和所想中,看到自己的利益,于是他执着其中,把其他一切视为低劣。
798 智者说:这是一种束缚,由于这种束缚而把其他一切视为低劣。因此,比丘不执着所见、所闻、所想和德行戒行。
799 在这世上,不要用知识或德行戒行制造观点,不要把自己与别人等同,也不要认为自己低于别人或高于别人。
800 抛弃所得,无所执着,甚至也不依赖知识;不追随宗派团体,甚至不采纳任何观点。
801 不渴求两极,不渴求今世或彼世的种种存在,在考察万物后,毫无执着。
802 对于世上所见、所闻、所想毫无人为的名想;这世上,有谁能改变这样一位不采纳任何观点的婆罗门?
803 不制造任何观点,不推崇任何观点,不接受万物,不依赖德行戒行,这样的婆罗门走向彼岸,不再返回。
第六章 衰老经
804 生命确实短暂,不到一百岁,就要死去,即使能活得更长,最后仍会衰老而死。
805 人们总为自己喜爱之物悲伤,因为占有之物不会永恒;认识到存在之物总要消亡,不要居家。
806 人认为“这是我的”,但还是随死亡而消失;认识到这一点,虔诚的智者不会崇拜自我。
807 正如醒着的人看不见梦中相愚的情景,人也看不见亡故的亲人。
808 凡是看到和听说的人,都有一个称呼他的名字;一旦这个人死去,只留下他的名字。
809 贪恋自己喜爱之物的人,不能摆脱忧虑、悲伤和贪婪,因此,牟尼们摒弃执着,四处游荡,寻求宁静。
810 人们认为比丘毫无执着,四处游荡,经常独处隐居,不在民上显现自己,这是正确的。
811 牟尼在任何地方都无所依赖,即不喜欢,也不厌恶,悲伤和贪婪沾不上他,犹如水珠沾不上树叶。
812 犹如水珠沾不上荷叶,犹如水珠沾不上莲花,牟尼也不沾染任何的所见,所…
《巴利语佛典经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