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聞,所想。
813 純潔者不考慮所見、所聞、所想;他不願意通過其他途徑達到淨化,因爲他即不激動,也不冷漠。
第七章 提舍彌勒經
814 可尊敬的提舍彌勒說疲乏:“世尊,請你說說沈緬淫欲的害處,聽了你的教誨,我將學習隱居。”
815 世尊說道:“彌勒啊!沈緬淫欲的人忘卻教誨,以錯誤的方式生活,這是他身上的卑劣性。
816 “他原先獨自遊蕩,現在沈緬淫欲,人們稱這樣的人爲凡夫俗子,猶如一輛失控的車子。
817 “他原先享有的榮譽和名聲喪失殆盡;看到這種情形,他應該學會放棄淫欲。
818 “受意願控製的人,修禅時像個不幸者;這樣的人聽到別人的罵聲,就會生氣。
819 “受別人話語的挑動,他會動刀動槍;這樣的人貪得無厭,沈醉于謊言。
820 “被稱作智者的人,堅持獨自遊蕩,即使讓他性交,他也會像傻瓜那樣感到爲難。
821 “牟尼認識過去、未來和現在的危險,獨自遊蕩,堅持不懈,不沈緬塗欲。
822 “應該學會隱居,這是高尚者的最好行爲,但也不要由此認爲自己最優秀,即使己接近涅磐。
823 “一無所有,四處遊蕩,不渴求淫欲,越過水流,這樣的牟尼受到貪戀愛欲的人們的妒羨。
第八章 波修羅經
824 人們總是說自己的教義純潔,其他的教義不純潔;信奉什麼便說什麼好,各自確認各自的真理。
825 他們喜歡爭論,熱衷集會,互相指稱對方是傻瓜:他們依據各自的教義進行爭論,自稱是能人,渴望獲得贊揚。
826 在集會上,熱衷爭論,希望受到贊揚,害怕辯論失敗;一旦遭到駁斥,便忿忿不平,挑剔對方,怒沖沖責備對方。
827 評判團宣布他的論點己被駁倒;由于辯論失敗,他哀歎,憂傷,痛哭道:“他戰勝了我。”
828 在沙門中出現這些爭論,在這些爭論中有勝有敗,看到這種情形,應該回避爭論;博得幾聲贊揚,沒有多大意義。
829 在集會上振振有詞,博得贊揚,他便笑容滿面,趾高氣撥,如願以償,達到目的。
830 驕傲是失敗之母,而他依然趾高氣揚,誇誇其談,看到這種情形,應該回避爭論,因爲智者認爲純潔不靠爭論。
831 正象國王供養的英雄呐喊著,渴望與對手較量,英雄啊,你到論敵那裏去吧!這時不存在過去那樣的爭鬥。
832 那些人持有觀點,進行爭論,聲稱“這就真理”。你與他們去爭論吧!因爲在這裏,即使挑起爭論,也沒有對手。
833 這些人不懷敵意,四處遊蕩,不以這種觀點反對那種觀點。在這世上,他們不把某種東西視爲至高。波修羅啊!在他們身上,你能撈到什麼呢?
834 你陷入思辨,腦子裏考慮著各種觀點,即使與聖潔者相交,也不可能與他同行。
第九章 摩根提耶經
835 “縱然見了貪愛、厭棄和貪欲,也毫無淫欲,何況這個充滿汙穢的東西(指摩根提耶的女兒),我甚至不願用腳碰它一下。”
836 “如果你連這樣一個爲衆多國王追逐的女寶都不要,那你說說你的觀點、德行戒行、生活和再生。”
837 世尊說道:“摩根提耶啊!我要說的是:我考察萬事萬物,不予采納;我觀察各種觀點,不予采納;我識別和看到內在甯靜。”
838 摩根提耶說道:“牟尼啊!你說你不采納那些人爲的觀點,那麼,智者們如何解釋“內在的甯靜”的含義?”
839 世尊說道:“摩根提耶啊!智者認爲純潔不靠所見、所聞、所知、德行戒行,也不靠無所見、無所聞、無所知和無德行戒行;抛開這些,不予采納,甯靜,獨立,不貪戀存在。”
840 摩根提耶說道:“如果說純潔不靠所見、所聞、所知、德行戒行,也不靠無所見、無所聞、無所知和無德行戒行,我認爲這是糊塗觀念,因爲有些人就是靠所見而獲得純潔。”
841 世尊說道:“摩根提耶啊!探詢和依賴所見,在采納中走向癡迷:你對“內在的甯靜”一無所知,因此稱它爲糊塗觀念。
842 “考慮自己等同于、優于或低于別人,就會由此發生爭執;不考慮自己等同于或優于別人,便會在這叁種情況下都能動于衷
843 “不考慮自己與別人等同與否,這樣的婆羅門怎麼會爭辯“這是真理”,或者與誰去爭辯“這是錯誤”?他會與誰發生爭論呢?
844 “出家遊行,不在村中與人相識,擺脫愛欲,無所渴求,這樣的牟尼不會與人爭論。
845 “讓高尚的人在這世上四處遊蕩,不要聽取和爭論那些己被摒棄的東西;猶如有刺的蓮花不爲泥水汙染,倡導平靜,無所貪戀的牟尼不爲愛欲和塵世汙染。
846 “智者不因所見和所想而驕傲,因爲他不是依靠這些而成爲智者;他也不受行爲和所聞引導,不陷入任何執著。
847 “擺脫名想的人沒有束縛,通達智慧獲得解脫的人沒有癡迷,而那些執著名想和所見的人在這世上四處遊蕩,擾亂他人。”
第十章 毀滅以前經
848 “具有什麼看法和什麼德行,才能稱爲平靜的人?我問你,喬達摩啊!請說說這種最優秀的人。”
849 世尊說道:“在身體毀滅以前就己擺脫貪愛,不執著開頭和結尾,也不考慮中間,他不崇拜任何事物。
850 “不忿怒,不恐懼,不吹噓,不作惡,不驕傲,說話機智,這樣的牟尼確實控製了言語。
851 “不期望未來。不悲傷過去,無視諸觸,不受任何觀點引導。
852 不執著,不欺騙,不貪婪,不妒忌,不魯莽,不輕視他人,也不毀謗他人。
853 “不貪戀享受,不狂妄,溫文爾雅,聰明睿智,不輕信,不厭棄他人。
854 “不爲企求什麼而學習,不爲得不到什麼而生氣,不爲貪愛而受阻,也不貪戀美味。
855 “超然,有思想,不傲慢,不考慮自己在這世上等同于、優于或低于別人。
856 “獨立不羁,無所依賴,理解萬物,不貪戀存在或不存在。
857 “不追求愛欲,沒有束縛,越過執著,我稱這樣的人爲平靜者。
858 “他沒有兒子、牲畜、田地和財産;他即無所得,也無所棄。
859 “世俗之人以及沙門和婆羅門對他說的話,並非他所推崇,因此,他無動于衷。
860 “不貪婪,不妒忌,不說自己等同于、優于或低于別人,這樣的牟尼擺脫劫波,不進入劫波。
861 “在這世上,沒有屬于自己的東西,不爲消逝的東西悲傷,不陷入萬物,這樣的人稱爲平靜者。”
第十一章 爭論經
862 “請你說說,許多爭吵,爭論以及悲哀、憂傷和妒忌來源于何處?許多驕傲、狂妄以及毀謗來源于何處?”
863 “許多爭吵,爭論、悲哀、憂傷、妒忌、驕傲、狂妄和毀謗來源于所愛;爭吵和爭論與妒忌相連,伴隨爭論産生毀謗。”
864 “在這世上,所愛來源于何處?或者說世上流行的占有來源于何處?人對未來懷有的願望和目標來源于何處?”
865 “在這世上,所愛來源于欲念,或者說世上流行的占有來源于俗念。人對未來懷有的願望和目標來源于欲念”
866 “在這世上,欲念來源于何處?許多抉擇來源于何處?許多忿怒、謊言和疑惑來源于何處?或者說沙門所說的種種事物來源于何處?”
867 人們在這世上聲稱快樂和不快樂,欲念由此産生;看到諸色的消失和産生,世上的人作出抉擇。
868 “忿怒、謊言和疑惑,這些事物也是二重的;讓疑惑者理解沙門說的種種事物,在知識之路上學習。”
869 “快樂與不快樂來源于何處?沒有什麼,就沒有它們?請告訴我,“消失和産生”這一觀念的來源?”
870 “快樂和不快樂來源于諸觸:沒有諸觸,就沒有它們。我告訴你,這是“消失和産生”這一觀念的來源。”
871 “在這世上,諸觸來源于何處,執著産生于何處?沒有什麼,就沒有自私?沒有什麼,就沒有諸觸?”
872 “諸觸來源于名色,執著産生于願望,沒有願望,就沒有自私,沒有諸色,就沒有諸觸。”
873 “人怎樣使諸色不存在?或者說怎樣使快樂和痛苦不存在?請告訴我,怎樣使它們不存在?我想我們應該知道這個。”
874 “他沒有意識名想,沒有無意識名想,沒有無名想,沒有不存在名想,對于這樣的人,諸色不存在,因爲種種虛幻的標志來源于名想。”
875 “我們所問的,你都作了回答,我們還要問個問題,請你回答:世上一些智者告訴我們說最高的是心靈純潔,是否還有另外的說法?”
876 “世上一引起智者說最高的是心靈純潔,他們之中還有些智者說是滅寂,同時有些智者說是毫無執著。
877 “懂得了這些,懂得了什麼是依賴,牟尼擺脫依賴,不參與爭論,不陷入各種存在。”
第十二章 小集積經
878 “各種堅持自己觀點的人進行爭論,都自稱能人,說疲乏:“只有這樣理解,才懂得正法;與這相違背,那就不完善。”
879 “這樣,他們陷入爭論,聲稱對方是愚者,外行,那麼,他們中的哪種學說正確呢?因爲他們全都自稱是能人。
880 “如果不同意對方的說法,便是愚者、畜牲、傻瓜,那麼,所有人都是愚者、傻瓜,因爲所有人都堅持自己的觀點。
881 “如果觀點能使人淨化,成爲智慧純潔者、能人、有識之士,那麼,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是傻瓜,因爲他們都有自己的觀點。
882 “我不說“這個正確”,愚者互相之間才這麼說,他們認爲自己的觀點正確,因此指稱別人爲愚者。”
883 “一些人說“這是真實的、正確的。”另一些人說:“這是虛妄的、錯誤的。”這樣便出現分歧,進行爭論。爲什麼沙門的意見不一呢?”
884 “因爲真實只有一種,沒有第二種;人們懂得這一點,就不會爭論。但他們各自宣揚各自的真實,因此沙門意見不一。”
885 “爲什麼那些爭論…
《巴利語佛典經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