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慧等行,才是最根本的修學。
甲、翻邪叁歸
叁歸此是歸依佛、法、僧叁寶。它是每個佛教徒從信仰佛法、修習佛法,直至斷除煩惱,證得涅槃的階梯。佛教徒一離開叁歸,等于失去了佛教的生命;因此,叁歸是作爲一個佛教徒應該具備的最基本條件之一。
叁歸有五種:一、翻邪叁歸,是對弟子們僅受叁歸的。二、五戒叁歸,叁、八戒叁歸,四、十戒叁歸,以上都是在受戒時由授戒師按例先行宣授的。也就是說,凡受過翻邪叁歸的弟子們在進修了相當的時間後,爲逐步達到更高的要求,就必須遞次地受“受戒的叁歸”。五、具戒的叁歸,是世尊在世時,最初爲弟子們授極簡單的叁歸,而受者卻就得到具足戒了。也就是說當在授受叁歸時,受戒者在精神上得到了“過去精神上所沒有的一個基本東西”——具足戒體,所以叫具足叁歸。具足叁歸的授受法式,現采取“羯磨”受具足戒的方式,這是佛在成道後八年製訂的,以此代替原始簡單的具戒叁歸。至于其余的四種叁歸,現在仍傳承著。這裏因限于篇幅,祇能此翻邪叁歸作簡單介紹。
1、叁歸的“體”
薩婆多論說:“言叁歸者,以何爲性?”性就是體,叁歸以什麼爲體?我們首先必須搞清楚。
慧風大德說,雖然翻邪叁歸與受戒叁歸內容有淺深不同,但在進行叁歸時是獲得過去精神上所沒有的一個共同基本的東西應是一樣的。這個東西就是叁歸的“體”,得到叁歸的體,受歸者便可在今後的生命中會發生防止惡行、增長善行的作用,真正做到了受持叁歸的人,他一定具備作爲一個佛教徒所應有的崇高品質。也由于具備了這種品質(叁歸的體),他就能切實實踐“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崇高理想。古人曾對這種品質的形成作過這樣的說明:
(1)教無教爲體:當我們隆重地、誠敬地合掌跪禮舉行歸依儀式的時候,受叁歸者,合掌跪禮,口說叁歸,是身口“教”。教是使義,是能發的意思,受叁歸的作用,即不假者既具有身口肉體上的教作,加上有極虔誠的信心,所謂非教作的“淳重心”,這是由身口所發的“無教”。教爲能發的,由教發得無教,從所發教的業用,稱無教爲性,也稱無教業性。這無教業性不僅在精神上而且也在根身上形成了反射的作用,即不假作爲地、任運自然(非教使之然)地在受歸依的人今後生命中會發生防止惡行、增長善行的作用。然而,必須指出,這不應被誤會爲得叁歸體後,可以任運防惡生善,便不用修習佛法了。恰恰相反,我們必須要有經常的修習以護持叁歸體,這體才可有發生強力的“用”,所以持叁歸也更重要。教無教亦譯爲作無作、表無表。
(2)叁業爲體:這是說受叁歸的人臨受叁歸的時候,有了身(跪禮)、口(稱叁自歸)、意(淳重心)清淨叁業的作用,才會發無作戒體;也就是說叁歸的體正是指身口意叁業。這是就初發業用而說體的。
(3)善五陰爲體:這是說受叁歸者在臨受叁歸的時候,“色”身能恭敬,“識”、“想”、“受”緣想著佛法僧叁寶,四陰都是“善”的,便生善“行”了。由善五陰的力量,才能生出無作戒體,所以稱善五陰爲叁歸之體。
應當知道:以上所說的叁種叁歸之體,是由于授受之間而形成,授受叁歸,決不是只有形式上動作就可以得到,因之必須做好授受叁歸前的准備工作。正如慧風大德說:“說授叁歸的教授師,在未授叁歸前對要求受叁歸的弟子們應先使進行學習,使對于什麼是叁寶有所認識,使在有正確認識的基礎上發起正信,這就像種植樹木時先要充分做好翻松泥土等准備工作一樣。然後教授師觀察檢查,要求歸依者確是沒有懷著別的作用,確是純由正信出發,在時節因緣成熟下爲之進行授叁歸依。”他又指出:“祇有根據信徒們虔誠正信的純潔的思想要求來舉行隆重如法的叁歸羯磨,才會使信徒們在精神上産生了非佛教徒所沒有的東西,獲得了佛教的新的生命,那才算是真正取得了佛教徒的資格。”
2、歸依的叁寶
歸依的對象——叁寶的種類,一般的說有叁種意義,就是:一、別相叁寶;二、住持叁寶;叁、一體叁寶。四分律含注戒本疏中則除了以上叁種之外,還多一“理體”叁寶。現在略爲說明,一、別相叁寶,如: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教化叁千世界的衆生爲佛寶,所演布的谛理教法爲法寶,度憍陳如等五比丘乃至佛在世時的廣大僧團是僧寶。二、住持叁寶,如:佛涅槃後的形像塔廟爲佛寶,叁藏經典爲法實,戒法儀相爲僧寶。叁、一體叁寶,就我們現前的心識的體大得包含無外,是體大的佛寶的意思;心識的相,能有軌範的作用,流轉升沈時,還能任持自性,遇叁寶善友緣時,能生起智解,是相大的法寶的意思;心識的用是周備的,有過塵沙般的妙用,無盡之用,一一同于覺性,是用大的僧寶的意思。還有本覺是佛寶,始覺是法寶,本始覺不二是僧寶等解釋。四、理體叁寶:是指諸佛所證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爲佛寶,所證的四谛的滅谛道理無爲的是法寶,聲聞的有學、無學功德,初果以上同見真谛理的叫理合僧寶。這裏應當著重指出:“歸依既然是以歸投依憑而請救護爲目的,所歸依者必然是要真實有救護的能力。救護的能力決不是從神權的迷信中發生出來的,而是從因果規律上合乎真理的功德中發生出來的。”
必須知道:歸依的究竟對象是:“佛,一切智五分法身;法,滅谛涅槃,僧,諸賢聖學無學功德、自身他身盡處。”這是歸依所宗的理叁寶,必須使受歸者知道,同時還應該使他的信心寄托在這理叁寶上;而理叁寶又必依持“住持叁寶”,所以住持叁寶也是禮敬的對象,生起歸依叁寶不可缺少的助緣。
弘一律祖在“受叁歸大意”裏說:“佛,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法,如大小乘經律論叁藏;僧,如菩薩僧、聲聞僧、剃發被袈裟的凡夫僧等。”這是對一般受歸者的簡單明了啓發。不過,前面已經說過須做好准備工作,授受羯磨以前,授歸師必須把所歸的對象——叁寶的意義種類,講解給求受者聽,使他得到正確的了解,不在叁寶的理、事、聖、凡上胡猜亂想,以防有礙“淳重心”的生起;沒有一片淳重心,稍有懷疑,依法不能得“無作體”的。
3、作法的注意
叁歸羯磨作法,有不同的主張,這裏把它扼要地寫出來,以供參考。
在善見論中叁歸作法有二種:一、別受,就是“歸依佛、歸依佛竟”,一寶一寶的別受,法、僧二寶也是這樣。二、總受,就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後說“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的先叁受後叁結,通常都用這種總受法。還有應當注意的,受歸依須次第,薩婆多論說:“受叁歸者,先稱法後稱佛者不成。若無所曉知,說不次第者,自不得罪,成受叁歸;若有所解,故倒說者,得罪,不成。”這是倒說的作法不成。其次論中還辨明叁寶差別不可混而爲一:“問:佛亦是法,法亦是佛,僧亦是法,正是一法,有何差別?答:雖有一義,相有差別,以叁寶而言、無師大智一切功德是佛寶,盡谛涅槃無爲是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智慧是僧寶。”以爲叁寶是一體不勞多受,也是不成的。此外薩婆多論又舉出互減等作法不成說:“問:稱于佛、法,不稱僧者;乃至互少,得成歸不?答:不成受也。”“問:得從叁師各受一歸不?答:不得。”“問:得一年半年受不?答:得隨日多少受叁歸也。”雖然可以隨日多少受,但中國仍多盡形壽受持的,授歸師教導要求受叁歸的弟子時,總是希望弟子能夠盡形壽受持;但是如果遇到求受的人們,願意受一年或半年時,照理應該隨順他的志願,爲授一年、半年叁歸,決不能也不應勉強。關于受持期限問題,最好在正式傳授叁歸前作好解釋,使求受者明白這個受歸的基本道理,能根據他的情況而決定受持時間,切不要既不發盡形壽受持的心願,也不作若幹時間受持的表示,如宗采大德所說的:“不但不會“自覺”地精進,而且也不會“自覺”地退出。”這是很不妥當的。
4、正受叁歸法
律藏中沒有關于叁歸的受法的記載,但四分律隨機羯磨准據諸論文輯成了叁歸的受法。在習學叁歸的意義及種類,做好歸依准備工作以後,受叁歸者如果真的能夠了解歸依的真義了,那末儀式不妨精簡,不過必須誠敬而鄭重地頂禮叁寶後,一心恭敬,互跪合掌,在比丘前(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五衆得作)由授歸師教言、受歸者隨誦: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叁遍)。
善見論說:“並須師授,言音相順,若言不出,或不具足,不稱名不解故不成。”這是說明了授者先口授,受者隨師語,字句,音聲必須相同,或不出聲,或說不完全,都不能成法,也就是不會發“無作體”的。
叁說以後,由于授受者真誠、恭謹的作爲,所受的歸戒納于能受者的心中,所謂“聖德納心”,生“無作體”,從此受者盡形壽任運自然地隨時隨地會提高警覺,得到歸依叁寶的利益。可是授者、受者必須事先有思想上的准備,經過學習,體會叁歸作法的精神,在進行時更須有殷重心。
叁說後還有叁結,就是:“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也說叁遍)。也是由授歸師口授,受歸弟子隨說。受翻邪叁歸到叁結便算作法完成了。母論中說:“叁歸下有所加,得歸及戒;若無加者,有歸無戒。”這把翻邪叁歸及受戒叁歸的界限分清了。我們常看到單授翻邪叁歸,于叁歸下沒有所加,便稱已受叁歸五戒;這樣,受者不但未能學習戒法,就是叁歸還都不能明了。這種不合軌範的作法,在今後全國範圍內佛教同仁對叁歸展開了習學以後,相信一定能夠糾正的。
以上所說是根據四分律隨機羯磨的作法。如果依四分律行事鈔,那末在正受法前有“忏悔法”,這在阿含等經中也都是如此說的。涅槃經說:“發露諸惡,從生死際,所作諸惡,悉皆發露,至無至處。”(無至處,就是未來際;謂成佛果,證大涅槃,即名…
《在家律學(二埋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