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慧等行,才是最根本的修学。
甲、翻邪三归
三归此是归依佛、法、僧三宝。它是每个佛教徒从信仰佛法、修习佛法,直至断除烦恼,证得涅槃的阶梯。佛教徒一离开三归,等于失去了佛教的生命;因此,三归是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三归有五种:一、翻邪三归,是对弟子们仅受三归的。二、五戒三归,三、八戒三归,四、十戒三归,以上都是在受戒时由授戒师按例先行宣授的。也就是说,凡受过翻邪三归的弟子们在进修了相当的时间后,为逐步达到更高的要求,就必须递次地受“受戒的三归”。五、具戒的三归,是世尊在世时,最初为弟子们授极简单的三归,而受者却就得到具足戒了。也就是说当在授受三归时,受戒者在精神上得到了“过去精神上所没有的一个基本东西”——具足戒体,所以叫具足三归。具足三归的授受法式,现采取“羯磨”受具足戒的方式,这是佛在成道后八年制订的,以此代替原始简单的具戒三归。至于其余的四种三归,现在仍传承着。这里因限于篇幅,祇能此翻邪三归作简单介绍。
1、三归的“体”
萨婆多论说:“言三归者,以何为性?”性就是体,三归以什么为体?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
慧风大德说,虽然翻邪三归与受戒三归内容有浅深不同,但在进行三归时是获得过去精神上所没有的一个共同基本的东西应是一样的。这个东西就是三归的“体”,得到三归的体,受归者便可在今后的生命中会发生防止恶行、增长善行的作用,真正做到了受持三归的人,他一定具备作为一个佛教徒所应有的崇高品质。也由于具备了这种品质(三归的体),他就能切实实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崇高理想。古人曾对这种品质的形成作过这样的说明:
(1)教无教为体:当我们隆重地、诚敬地合掌跪礼举行归依仪式的时候,受三归者,合掌跪礼,口说三归,是身口“教”。教是使义,是能发的意思,受三归的作用,即不假者既具有身口肉体上的教作,加上有极虔诚的信心,所谓非教作的“淳重心”,这是由身口所发的“无教”。教为能发的,由教发得无教,从所发教的业用,称无教为性,也称无教业性。这无教业性不仅在精神上而且也在根身上形成了反射的作用,即不假作为地、任运自然(非教使之然)地在受归依的人今后生命中会发生防止恶行、增长善行的作用。然而,必须指出,这不应被误会为得三归体后,可以任运防恶生善,便不用修习佛法了。恰恰相反,我们必须要有经常的修习以护持三归体,这体才可有发生强力的“用”,所以持三归也更重要。教无教亦译为作无作、表无表。
(2)三业为体:这是说受三归的人临受三归的时候,有了身(跪礼)、口(称三自归)、意(淳重心)清净三业的作用,才会发无作戒体;也就是说三归的体正是指身口意三业。这是就初发业用而说体的。
(3)善五阴为体:这是说受三归者在临受三归的时候,“色”身能恭敬,“识”、“想”、“受”缘想着佛法僧三宝,四阴都是“善”的,便生善“行”了。由善五阴的力量,才能生出无作戒体,所以称善五阴为三归之体。
应当知道:以上所说的三种三归之体,是由于授受之间而形成,授受三归,决不是只有形式上动作就可以得到,因之必须做好授受三归前的准备工作。正如慧风大德说:“说授三归的教授师,在未授三归前对要求受三归的弟子们应先使进行学习,使对于什么是三宝有所认识,使在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发起正信,这就像种植树木时先要充分做好翻松泥土等准备工作一样。然后教授师观察检查,要求归依者确是没有怀着别的作用,确是纯由正信出发,在时节因缘成熟下为之进行授三归依。”他又指出:“祇有根据信徒们虔诚正信的纯洁的思想要求来举行隆重如法的三归羯磨,才会使信徒们在精神上产生了非佛教徒所没有的东西,获得了佛教的新的生命,那才算是真正取得了佛教徒的资格。”
2、归依的三宝
归依的对象——三宝的种类,一般的说有三种意义,就是:一、别相三宝;二、住持三宝;三、一体三宝。四分律含注戒本疏中则除了以上三种之外,还多一“理体”三宝。现在略为说明,一、别相三宝,如:释迦牟尼佛成道后,教化三千世界的众生为佛宝,所演布的谛理教法为法宝,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乃至佛在世时的广大僧团是僧宝。二、住持三宝,如:佛涅槃后的形像塔庙为佛宝,三藏经典为法实,戒法仪相为僧宝。三、一体三宝,就我们现前的心识的体大得包含无外,是体大的佛宝的意思;心识的相,能有轨范的作用,流转升沉时,还能任持自性,遇三宝善友缘时,能生起智解,是相大的法宝的意思;心识的用是周备的,有过尘沙般的妙用,无尽之用,一一同于觉性,是用大的僧宝的意思。还有本觉是佛宝,始觉是法宝,本始觉不二是僧宝等解释。四、理体三宝:是指诸佛所证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为佛宝,所证的四谛的灭谛道理无为的是法宝,声闻的有学、无学功德,初果以上同见真谛理的叫理合僧宝。这里应当着重指出:“归依既然是以归投依凭而请救护为目的,所归依者必然是要真实有救护的能力。救护的能力决不是从神权的迷信中发生出来的,而是从因果规律上合乎真理的功德中发生出来的。”
必须知道:归依的究竟对象是:“佛,一切智五分法身;法,灭谛涅槃,僧,诸贤圣学无学功德、自身他身尽处。”这是归依所宗的理三宝,必须使受归者知道,同时还应该使他的信心寄托在这理三宝上;而理三宝又必依持“住持三宝”,所以住持三宝也是礼敬的对象,生起归依三宝不可缺少的助缘。
弘一律祖在“受三归大意”里说:“佛,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法,如大小乘经律论三藏;僧,如菩萨僧、声闻僧、剃发被袈裟的凡夫僧等。”这是对一般受归者的简单明了启发。不过,前面已经说过须做好准备工作,授受羯磨以前,授归师必须把所归的对象——三宝的意义种类,讲解给求受者听,使他得到正确的了解,不在三宝的理、事、圣、凡上胡猜乱想,以防有碍“淳重心”的生起;没有一片淳重心,稍有怀疑,依法不能得“无作体”的。
3、作法的注意
三归羯磨作法,有不同的主张,这里把它扼要地写出来,以供参考。
在善见论中三归作法有二种:一、别受,就是“归依佛、归依佛竟”,一宝一宝的别受,法、僧二宝也是这样。二、总受,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后说“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的先三受后三结,通常都用这种总受法。还有应当注意的,受归依须次第,萨婆多论说:“受三归者,先称法后称佛者不成。若无所晓知,说不次第者,自不得罪,成受三归;若有所解,故倒说者,得罪,不成。”这是倒说的作法不成。其次论中还辨明三宝差别不可混而为一:“问:佛亦是法,法亦是佛,僧亦是法,正是一法,有何差别?答:虽有一义,相有差别,以三宝而言、无师大智一切功德是佛宝,尽谛涅槃无为是法宝,声闻学无学功德智慧是僧宝。”以为三宝是一体不劳多受,也是不成的。此外萨婆多论又举出互减等作法不成说:“问:称于佛、法,不称僧者;乃至互少,得成归不?答:不成受也。”“问:得从三师各受一归不?答:不得。”“问:得一年半年受不?答:得随日多少受三归也。”虽然可以随日多少受,但中国仍多尽形寿受持的,授归师教导要求受三归的弟子时,总是希望弟子能够尽形寿受持;但是如果遇到求受的人们,愿意受一年或半年时,照理应该随顺他的志愿,为授一年、半年三归,决不能也不应勉强。关于受持期限问题,最好在正式传授三归前作好解释,使求受者明白这个受归的基本道理,能根据他的情况而决定受持时间,切不要既不发尽形寿受持的心愿,也不作若干时间受持的表示,如宗采大德所说的:“不但不会“自觉”地精进,而且也不会“自觉”地退出。”这是很不妥当的。
4、正受三归法
律藏中没有关于三归的受法的记载,但四分律随机羯磨准据诸论文辑成了三归的受法。在习学三归的意义及种类,做好归依准备工作以后,受三归者如果真的能够了解归依的真义了,那末仪式不妨精简,不过必须诚敬而郑重地顶礼三宝后,一心恭敬,互跪合掌,在比丘前(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五众得作)由授归师教言、受归者随诵: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遍)。
善见论说:“并须师授,言音相顺,若言不出,或不具足,不称名不解故不成。”这是说明了授者先口授,受者随师语,字句,音声必须相同,或不出声,或说不完全,都不能成法,也就是不会发“无作体”的。
三说以后,由于授受者真诚、恭谨的作为,所受的归戒纳于能受者的心中,所谓“圣德纳心”,生“无作体”,从此受者尽形寿任运自然地随时随地会提高警觉,得到归依三宝的利益。可是授者、受者必须事先有思想上的准备,经过学习,体会三归作法的精神,在进行时更须有殷重心。
三说后还有三结,就是:“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也说三遍)。也是由授归师口授,受归弟子随说。受翻邪三归到三结便算作法完成了。母论中说:“三归下有所加,得归及戒;若无加者,有归无戒。”这把翻邪三归及受戒三归的界限分清了。我们常看到单授翻邪三归,于三归下没有所加,便称已受三归五戒;这样,受者不但未能学习戒法,就是三归还都不能明了。这种不合轨范的作法,在今后全国范围内佛教同仁对三归展开了习学以后,相信一定能够纠正的。
以上所说是根据四分律随机羯磨的作法。如果依四分律行事钞,那末在正受法前有“忏悔法”,这在阿含等经中也都是如此说的。涅槃经说:“发露诸恶,从生死际,所作诸恶,悉皆发露,至无至处。”(无至处,就是未来际;谓成佛果,证大涅槃,即名…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