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根本宗旨。
行事鈔說:“應語言:善男子,深戒、上善,廣周法界。當發上心,可得上法。今受此戒,爲趣泥洹果,向叁解脫門,成就叁聚戒,令正法久住等,此名上品心。”資持記的解釋,“深戒上善,廣周法界”,是指戒體而言,“當發上心”以下,是正面的開示發心。
行事鈔說:其次,要開廣你的胸懷,使塵沙般的戒法,流注于你的身中,但不是以業報所得的身心而能容受的。受戒者要發起大心,觀想自己的身體如虛空一樣大,有這樣大的身量,才能受納那無邊法界中的一切善法。論中說:如果這戒法有形體有色相的話,當入你的身體中時,那就要發出天崩地裂的聲音了,由于不是色法,以致你覺察不到,你當發驚悚意,發上品殷重心。資持記的意思,五蘊的色身,是過去世的因所感,要納受那廣大的戒法必須要運用觀想,因爲虛空是無邊的,戒法也是無邊的,身量運想遍于虛空,心與戒法便相稱了。所以說,攬收戒法歸入身心,還是離不了這個“報身”而能得到戒法的啊!
行事鈔說:今爲你正式作法,這是如來所製的戒法。由此作法,發生起塵沙般法界的善法。這善法注入了你的身心,你應當知道,善自珍重。
資持記說:“初則鼓令動轉,次則舉集在空,後則注入身心,領納究竟。叁法次第,各有所主,由心、業力不思議故,隨所施爲,無非成遂。”
弘一律祖解釋叁法的意思說:這初、次、後的叁法,如果拿受五戒、八戒來說,就是叁說叁歸誓願而納戒體,如下文所載。第一遍說歸誓時,法界的善法,由心力的關系,翻惡爲善,要使心念完全動轉。第二遍說歸誓時,法界善法,聚集空中,如雲如蓋。第叁遍說歸誓時,法界善法,從空中下降,注入整個身心,充滿正報(身體)。弘公這段文字解釋最爲明顯,請讀者特別注意。
濟緣記說:攬收無邊的聖法,蘊藏在現前的身命裏,這時,五分法身的基礎已經築成,法、報、化叁身的本體已經具起,從此,修習定慧,超出鄙穢的凡夫生死之流,入于衆聖的解脫寶位。受戒的尊貴、偉大,從這裏可以看出。
正納戒體
行事鈔說:“作法者。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形壽,爲五戒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叁說)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盡形壽,爲五戒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叁結)”
資持記解釋說:這段作法詞句分五小段:一、陳自己名——我某甲。二、歸依叁寶回向的境界。叁、盡形壽,顯明歸依時期,文中所列舉盡形壽,可以根據自己的願力,或一日夜、一月、一年,由自己作主改變。四、爲五戒優婆塞,是正立誓願。至于要受滿分(五戒)或一分、二分,也由受者自己來決定。五、如來等,結出歸依的正本。因叁寶的名字是通于當時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必須顯出真正的面目,免得混濫,這個勝號,外道是沒有資格承當的。如來,是乘如實的道理來成佛果;至真,是體會悟解的真理沒有偏邪與誤錯;等正覺,是佛所證的道果同于叁世諸佛的正覺;這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歸依、所敬仰的,故說是我世尊。前面的叁歸是誓願,是正發戒的助緣,叁法說完的剎那就納受了戒體。後叁歸是總結性的說話,是囑告的意思,不是戒體。
羯磨注說:“叁授已,告雲:向受叁歸,正是戒體;今又叁結,示戒所歸。”羯磨疏解釋說:這是告知受得戒體的時節,不比從來的主張,認爲說後面的戒相時才是受戒,才得戒體的。依濟緣記的解釋疏文引證多論說:有的主張說叁歸依以後,說一不殺戒時才得戒,以爲五戒條文分明有剔,而受者的本意也是爲的要受五戒。有的主張說五戒完畢才得戒。恐怕有人固執這兩種主張,所以特別提出。多論又說,幾種主張之中,以說過叁戒以後即得戒爲定義,也就是現在所采取的主張。
示相教誡
行事鈔說:“智論:戒師應語言,汝優婆塞聽,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诃叁藐叁佛陀,爲優婆塞說五戒法相,汝當聽受。盡形壽不殺生是優婆塞戒,能持否?答能。盡形壽不盜是優婆塞戒,能持否?答能。盡形壽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並准上說。”資持記解釋說:多陀,翻爲“如”。阿伽度,翻爲“來”。阿羅诃,翻爲“應”,即應供。叁藐叁佛陀,翻爲“正等正覺”。這是舉出佛的叁種名號,使受戒者更加信奉。
行事鈔又說:“是爲在家人五戒,汝盡形受持。當供養叁寶,勸化作諸功德。年叁、月六,常須持齋。用此功德,回施衆生,果成佛道。”這是囑咐的話,資持記把它分成四段:一、囑告謹慎護持五戒,二、勸多作功德,叁、令受持齋法,四、指示將持齋作福等功德回向佛道。年叁月,是指農曆正、五、九月。月六日,根據智論所說爲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二十九、叁十(小盡准布薩應用初一)。持齋,是指或受八關齋戒或只持不非時食齋,就是只能在日中以前吃食物,中午以後就不能隨便吃東西。
羯磨疏指出,薩婆多論的問題,不受叁歸,能得五戒嗎?答:不能得。必須由戒師先授叁歸,方能得戒。所以要說出戒名,是爲了使受者知道“戒名”而正確護持“戒行”。濟緣記解釋這段文說,一、前面一段指獲得戒體,必在叁歸;二、所以以下闡說戒相是爲的更好護持戒行。
7、料簡雜相
羯磨疏說:如果照多論來說,五戒不全分受,就不能得戒。雖可引經(善生經)證明五戒可隨分受,那只是說持戒可分二戒叁戒等,不是說的受體。成論說:有人說,五戒木叉只有頓受(全受)沒有漸受(分受),此事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論中回答:隨受一、二、叁戒,皆能得到律儀。善生經所列一分、二分、少分、多分、滿分就是一個很確切的明證。根據這些道理,戒是可以漸受,而且可以得戒,這是毫無疑問的。如薄俱羅(此雲善容,容儀好。)過去世持過一條不殺生戒,他在毗婆屍佛時,曾是貧人,他拿一只诃梨勒果布施給了一個生病的比丘,那比丘吃了這果子,病就好了。就是這個因緣,他九十一劫以來常在天上、人間受福快樂。今世生在婆羅門家裏,他的母親早已去世,後母厭惡他,屢次想害死他沒有成功。後來他感悟人生痛苦,便去求佛出家,結果證得阿羅漢果,一直活到一百六十歲,未曾生過毛病。從這個事例來看,一個曾經只持過一條不殺生戒的人,終于得了這樣果報。那末五戒可以分受的道理,就用不著懷疑了。
羯磨疏說:如多、雜二論的解釋,五戒,佛所製定一受必須盡形壽爲期,八戒必須一日夜受持,這是不可違背的。而成實論則主張五、八戒都得隨日受乃至盡形壽爲期。
行事鈔引智論問:“口有四種過失,爲什麼只有妄語戒?”答:“舉出妄語,其余叁種就包攝在內;又佛法貴在真實言語,所以先舉出不妄語來收攝其余叁種。”資持記解釋:如果根據有部律,只發四支,成宗具足七支(有绮語,惡口,兩舌。),與智論相同,所以引來說明。靈芝律祖在芝苑遺編中也說過:有部律,五、八、十戒都只發四支,比丘戒才發七支。成宗,則七衆都是七支一齊禁戒。
羯磨疏說:多論、俱舍主張五戒、八戒都要依師承受;四分律、智論則主張除從師外可開許自誓而受。靈芝律祖說:雖然說從師受或自誓受都可以,而根據受八戒規則,只有無師時可以開許這個方法,倘若有師可從,就不允許這自誓而受。
羯磨疏說:依據多論,受過戒不得重受。依成實、四分說可以重受的。所以舍衛國波斯匿王的夫人——末利夫人曾經第二次第叁次重受五戒,就是個很具體的證明。濟緣記解釋說,多宗,五戒一受就必須盡形壽受持,所以只要受一次,不主張有再受的道理,成宗卻不是那樣,它主張受持時間的長短,可以隨受隨增的,末利夫人的二次叁次重受的事,載在四分律中。
這裏選擇了多宗和成宗所主張的五項不同的事,表列于後:
┌多宗—不具受,不得戒,
一、漸頓┤
└成宗—不具受,得戒。
┌多宗—五戒必盡形,八戒必一日夜,
二、延促┤
└成宗—延促任意皆得。
┌多宗—但受四支,
叁、具支┤
└成宗—皆發七支。
┌多宗—定從他受,
四、自誓┤
└成宗—開自誓受。
┌多宗—不重受,
五、種受┤
└成宗—開重受。
丙、八戒
1、釋名
戒,齋,關,有時單稱,有時連稱八關齋戒。在各種經律上稱呼不同,而意在止息惡緣,離于過失,使善法內增,攝收淨法歸入自己的心內。八,是所防止的境界有八件事;戒,是能製止惡法的業用(力量、作用),此是止惡的行爲;齋義有二:一是齊的意思,齊其雜亂思慮,專注一境,心無差別。二是清的意思,靜攝心念,遠離過失,斷絕雜想,如世間的齋館,就是取的清閑寂靜意思。關是從譬喻立名的,受戒者靜定自己身心,禁閉非法的事,像世間設門關以妨奸止寇的用意一樣。八關齋,依羯磨疏和濟緣記的要義是這樣的解釋。
2、功益
經中有說:作閻浮王(印度古時稱爲轉輪王)于人間的寶物一切自在了,但不如受持八戒所得的清淨自在功德的十六分之一。善生經說:受持八戒,除去五逆重罪,其余的罪障都能夠滅除。
羯磨疏又引智論的文說:譬如軟弱的將領領兵去作戰,終久不能建立功勳;健將的擊破敵人,一日當中就可以功蓋天下。五戒和八戒的不同也是這樣。因爲五戒但能離于邪淫,未能清絕欲本——生死的本株。八戒連正淫也斷絕了,事相同于無漏。雖然時間只是一日夜,而所取的戒行多——加了叁條戒,且淫戒斷去正淫,所以功德超過于五戒的多多了。
業疏又引成實論說:帝釋說偈,認爲如果有人受持八戒所得的福報就可與他相等。佛就呵斥製止帝釋說:受持八戒與叁乘聖人的無漏福相等,帝釋的天福和無漏福相比是望塵莫及的。
拾毘尼義鈔說:優婆塞受叁歸五戒的,聞佛說法,可以證得初果、二果,不能證叁果四果;受八戒的,聞佛說法,就能證得殊勝的叁、四果的果…
《在家律學(二埋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