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位。
這些,都是說明受持八戒的功德和利益的殊勝!
3、簡人
拾毘尼義鈔說:八戒關于受戒者的人物檢查等種種問題,可依照五戒裏面討論的解釋。
4、忏悔
行事鈔引智論文說:“我某甲,若身業、口業、意業不善,貪瞋癡故,若今世、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忏悔,叁業清淨,受行八齋;是則布薩。”“布薩”,是淨住和清淨的意思。
行事鈔又引增一阿含經文說:“若受八齋,先忏悔罪,後便受戒。”這些都是說明正式受八戒前必須忏悔的重要性。
5、作法
正納戒體
弘一律祖說:受八戒前應當預習發戒和臨時開導等事,與五戒相同。
羯磨注引俱舍論說:“前受戒者下坐合掌,隨施戒人語,勿前勿俱;若違不成。”疏文解釋說:隨施戒人語,是“師”、“資”的契合和成就,授與受要有合法的儀式,才不致輕慢戒法。
弘一律祖說:受叁歸五戒時,也應當遵照這些儀式。
行事鈔說:依照智論,受法者若受一日戒法,長跪合掌,應當這樣的說“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爲淨行優婆塞。(叁說)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爲淨行優婆塞竟。(叁結)”資持記解釋分爲四段:一、稱自己名。二、歸依所對境。叁、期限。依成論受戒期限通于長短,隨受的人自己加改。四、立誓。爲淨行優婆塞,就是立誓。
業疏的解釋:所說淨行,以在所受持的期間內奉持的九支戒,同諸佛戒,所以說“淨”。靈芝律祖對“淨行”的意見是:五戒未能斷除正淫,今此八戒,複斷正淫,所以加“淨行”來簡別五戒和八戒的不同。但爲什麼不說“如來至真等正覺”了呢?因爲受五戒是初離邪緣,尚不殊勝,所以要拿正淫來隔斷;今受八戒,于五戒上重增勝行,所以不須要說。那麼,如果不受五戒,而直接受八戒,不是重增,那照理要加唱正覺等啦。靈芝律祖的意思:作法加的簡別,不屬于“正受詞”,只要意義通達。這文中系根據先受五戒再進受八戒的解釋。
說相發願
行事鈔說:次爲說戒相:“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盜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亦如是。不飲酒,不坐高大床上,不著華鬘璎珞及香塗身熏衣,不自歌舞作樂及故往觀聽亦如是。已受八戒,如諸佛盡壽不過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過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隨學諸佛法,名爲布薩。”
資持記的解釋:正說戒相,完全依的大智度論。照文應該說九戒而說八戒的,薩婆多論說:齋是以過了中午不食爲體,以八戒照明——防止過惡,顯出持齋的清淨——就成功了齋體,共同和互相支持,名八支齋,所以說八齋,而不說九戒。因此不過中午食,放在後面單獨說明。如果依羯磨疏說,把高床與歌舞合而爲一,不過中午食爲第八。又增一阿含經,不過中午食爲第六,和不香塗身熏衣,伎樂故往觀聽並爲一條。所說雖各有不同,只要依據它的精神受持都是可以的。
行事鈔教受戒的人發願:“願持是布薩福報,願生生不墮叁惡道八難。我亦不求轉輪聖王梵釋天王世界之樂。願諸煩惱盡,逮得薩雲若,成就佛道。”資持記解釋說:前面兩句是發願離惡趣,我字以下,發願不求世間福報;願字以下,是所求的目的——究竟成佛道。薩雲若。又叫薩婆若,是一切智的意思。
弘一律祖說:隨機羯磨中“說相”與“發願”都與事鈔不同,今錄在下面,隨授受者的意思,依那一種都可以。
羯磨疏說:“授戒相言: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某甲一日夜不殺生;能持否?答言能持。如諸佛盡形壽不盜,某甲一日夜不盜;能持否?答言能持。如諸佛盡形壽不淫,某甲一日夜不淫;能持否?答言能持。如諸佛盡形壽不妄語,某甲一日夜不妄語;能持否?答言能持。如諸佛盡形壽不飲酒,某甲一日夜不飲酒;能持否?答言能持。如諸佛盡形壽離華香璎珞香油塗身;某甲一日夜離華香璎珞香油塗身;能持否?答言能持。如諸佛盡形壽離高勝床上坐及作倡伎樂故往觀聽,某甲一日夜離高勝床上坐及作倡伎樂故往觀聽;能持否?答言能持,如諸佛盡形壽離非時食,某甲一日夜離非時食;能持否?答言能持。”羯磨疏解釋說:如諸佛至不殺生,是舉出諸佛殊勝境界和所行的事。某甲以下,表示應向諸佛看齊。通過這種問答,就成功了持戒的誓願。有的本子裏說:“我某甲一日夜不殺生亦爾”的,那不假問答,直述自己應該與諸佛的行爲相同,也是可以的。關于第叁淫戒,和五戒相不同,五戒製止邪淫,不戒正淫;八戒正淫邪淫都要遠離。第五種戒相(不飲酒),有人加上“辛肴”兩字,查正文並沒有這樣。既然受了清淨的戒法,那裏還有吃膻臭的道理。第六戒相的華璎珞油塗,這種裝飾在印度以爲美麗;和中國的衣服裝飾,脂粉塗面來修飾身體一樣。像論中所說的離舊莊嚴,也是這個意思。第七戒相離高勝床及觀聽倡(女戲子)伎(伎巧),把這散亂和我慢的行爲合爲一戒——但必須知道,有教育意義的音樂,不在這範圍之內。
羯磨疏又說:阿含經裏說:依照上面儀式做好以後,就應該要發願說:“我今以此八關齋功德,不墮惡趣八難邊地。持此功德,攝取一切衆生之惡。所有功德,回施彼人,使成無上正真之道。亦使將來彌勒佛世叁會,得度生老病死。”業疏解釋說:願中的意義是自他兩利。持齋的功德,可以對治惡趣,不墮叁途,是滅除“受戒難”,因惡趣不能受戒。除八難是滅除“障聞思難”,因八難不能聽聞和思維佛法。這是自利一方面的。把一切衆生的罪惡攝歸自己,自己的功德完全回向他人,這是行大道心的菩薩行;要成功正道,不是從二乘權教的方便可得,只有一實佛乘法。將來龍華叁會,隨彌勒出世化度無量衆生。南山一宗的立教,用意都是在分別通往大乘,究竟成佛,那裏僅僅是八戒而已。學者應當善于體會這個意思。
6、料簡
對簡多宗
業疏引薩婆多論說:“受八戒人,在七衆中,何衆所攝?雖無終身戒而有日夜戒,應名優婆塞。若得名者,又無終身戒,若言非者又有日夜戒。止得爲中間人也,即七衆之外更有木叉八戒也。”濟緣記解釋這段文說:受八戒人在七衆當中是屬于那一衆,這個問題。多宗指出“五戒”必定要盡形壽受持爲終身戒。所以說受八戒雖不是終身戒,而有日夜的八戒,應當名爲優婆塞。“若得名”以下,又反複提出疑問來說,如果名爲優婆塞,又沒有終身戒;汝果說不是,又有日夜戒。“止得”以下,再加以解釋說:對不是終身戒,不應當這樣稱呼;對有日夜戒,又不可沒有名字;在這種情況下,只好叫做中間人了。五戒、十戒、具足戒,是七衆所屬,都要盡形壽持戒,所以受一日夜的八戒,不在其數。那末,受八戒的,究竟叫什麼名字呢?答:汝受法時所說“淨行優婆塞”,這不是很確當的名字麼!
上面根據多宗的主張,五戒八戒有這樣的分別,所以八戒在七衆以外;如依據成實宗,八戒通收俗衆,那就不在“七衆”以外了。這是分別清楚受八戒的“衆”。
行事鈔引成實論說:“亦得隨受一、二、叁,及日月長短並成。”
羯磨注說:“多論雲:若受八戒,應言一日一夜,莫使與終身戒相亂。成實雲:五戒、八戒,隨日月長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重受減受並得。”以上說的是受八戒的“漸(分)頓(全)”,“延促”——受時的長短。
羯磨注說:“論中,令五衆受之。成實雲:若無人時,但心念口言,乃至我持八戒,亦得成受。”多論主張從弘法的人——五衆前受。成論的開許自受,是說無人(師)時,可以自心念受,或者有師而因緣阻礙時也開許自己誓願來受。——這是分別清楚自己誓受問題。
遲受開成
羯磨注說:“俱合論雲:若先作意于齋日受者,雖食竟亦得。”這是說先已經作意要受戒,而到吃飯時才想起今天當受戒,這也得算是受戒的。靈芝律祖說,這由于先有作意,而臨時雖有其它因緣,但並沒有起犯戒的心,所以能夠算做受戒。
業疏說:“若將欲受,難事不得;待難解已,受者亦成。”靈芝律祖解釋說:例如王難賊難系縛關閉等惡緣阻止,心通于受戒而事上有阻礙,雖在早晨沒有受,中午,中午以後再受也可以得戒。
這都是說過有不可避免的因緣阻礙時,遲受了也“開許”受法的成就。
獨受離過
行事鈔引善生經文說:“受八戒不得多,唯獨受。”資持記解釋說:不得多,是恐怕人多參雜混亂,心不容易專一。歸、戒,都是獨受爲好;因受者一人心不向其它攀緣,作法的意志也容易集中。現在許多人一齊的受,于情理上雖是通順,但終究是不便當的。
現在,更有很多人一齊受的;所以弘一律祖提倡如果有很多的人受戒,可以在早上于佛前自誓而受。
斷惡攝淨
業疏引善生經說:如果有人以前在行使職權時做過殺戮和鞭捶等事,現在來受八戒。必須先忏悔殺戮等罪惡,然後受戒才能成就;如果不這樣做,受戒就不能成就。成實論說:有人依于官法,或被強力者所逼而殺害了衆生,這樣情形,自己也有殺罪,因爲使殺緣具足了。
業疏說:“若已受齋(齋,就是戒的意思),鞭打衆生,雖即日不行,待明當作,皆齋不淨。以要言之,若身口作非威儀事,即名不淨。若心起貪瞋害覺,雖不破戒,戒不清淨。若不修六念等,亦名不淨。濟緣記解釋說:前面說明身口犯戒。待明當作,意思說今天因爲受過戒不好犯戒,期待明天或別的時日去做犯戒的事,這樣也是惡業,持戒不淨。若心起貪以下說意業犯戒。違反自己的心願就發瞋,起惱怒而有害人的心意,這也是持戒不淨。以上二種都是屬于作犯。若不修六念是說明止犯,本來受戒者應當每日念佛、法、僧、戒、施、天——六念,如不每日念,也是持戒不淨。作犯,就是做了犯戒的惡事就算犯戒;止犯,…
《在家律學(二埋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