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位。
这些,都是说明受持八戒的功德和利益的殊胜!
3、简人
拾毘尼义钞说:八戒关于受戒者的人物检查等种种问题,可依照五戒里面讨论的解释。
4、忏悔
行事钞引智论文说:“我某甲,若身业、口业、意业不善,贪瞋痴故,若今世、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三业清净,受行八斋;是则布萨。”“布萨”,是净住和清净的意思。
行事钞又引增一阿含经文说:“若受八斋,先忏悔罪,后便受戒。”这些都是说明正式受八戒前必须忏悔的重要性。
5、作法
正纳戒体
弘一律祖说:受八戒前应当预习发戒和临时开导等事,与五戒相同。
羯磨注引俱舍论说:“前受戒者下坐合掌,随施戒人语,勿前勿俱;若违不成。”疏文解释说:随施戒人语,是“师”、“资”的契合和成就,授与受要有合法的仪式,才不致轻慢戒法。
弘一律祖说:受三归五戒时,也应当遵照这些仪式。
行事钞说:依照智论,受法者若受一日戒法,长跪合掌,应当这样的说“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三说)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竟。(三结)”资持记解释分为四段:一、称自己名。二、归依所对境。三、期限。依成论受戒期限通于长短,随受的人自己加改。四、立誓。为净行优婆塞,就是立誓。
业疏的解释:所说净行,以在所受持的期间内奉持的九支戒,同诸佛戒,所以说“净”。灵芝律祖对“净行”的意见是:五戒未能断除正淫,今此八戒,复断正淫,所以加“净行”来简别五戒和八戒的不同。但为什么不说“如来至真等正觉”了呢?因为受五戒是初离邪缘,尚不殊胜,所以要拿正淫来隔断;今受八戒,于五戒上重增胜行,所以不须要说。那么,如果不受五戒,而直接受八戒,不是重增,那照理要加唱正觉等啦。灵芝律祖的意思:作法加的简别,不属于“正受词”,只要意义通达。这文中系根据先受五戒再进受八戒的解释。
说相发愿
行事钞说:次为说戒相:“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盗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亦如是。不饮酒,不坐高大床上,不着华鬘璎珞及香涂身熏衣,不自歌舞作乐及故往观听亦如是。已受八戒,如诸佛尽寿不过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过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法,名为布萨。”
资持记的解释:正说戒相,完全依的大智度论。照文应该说九戒而说八戒的,萨婆多论说:斋是以过了中午不食为体,以八戒照明——防止过恶,显出持斋的清净——就成功了斋体,共同和互相支持,名八支斋,所以说八斋,而不说九戒。因此不过中午食,放在后面单独说明。如果依羯磨疏说,把高床与歌舞合而为一,不过中午食为第八。又增一阿含经,不过中午食为第六,和不香涂身熏衣,伎乐故往观听并为一条。所说虽各有不同,只要依据它的精神受持都是可以的。
行事钞教受戒的人发愿:“愿持是布萨福报,愿生生不堕三恶道八难。我亦不求转轮圣王梵释天王世界之乐。愿诸烦恼尽,逮得萨云若,成就佛道。”资持记解释说:前面两句是发愿离恶趣,我字以下,发愿不求世间福报;愿字以下,是所求的目的——究竟成佛道。萨云若。又叫萨婆若,是一切智的意思。
弘一律祖说:随机羯磨中“说相”与“发愿”都与事钞不同,今录在下面,随授受者的意思,依那一种都可以。
羯磨疏说:“授戒相言:如诸佛尽形寿不杀生,某甲一日夜不杀生;能持否?答言能持。如诸佛尽形寿不盗,某甲一日夜不盗;能持否?答言能持。如诸佛尽形寿不淫,某甲一日夜不淫;能持否?答言能持。如诸佛尽形寿不妄语,某甲一日夜不妄语;能持否?答言能持。如诸佛尽形寿不饮酒,某甲一日夜不饮酒;能持否?答言能持。如诸佛尽形寿离华香璎珞香油涂身;某甲一日夜离华香璎珞香油涂身;能持否?答言能持。如诸佛尽形寿离高胜床上坐及作倡伎乐故往观听,某甲一日夜离高胜床上坐及作倡伎乐故往观听;能持否?答言能持,如诸佛尽形寿离非时食,某甲一日夜离非时食;能持否?答言能持。”羯磨疏解释说:如诸佛至不杀生,是举出诸佛殊胜境界和所行的事。某甲以下,表示应向诸佛看齐。通过这种问答,就成功了持戒的誓愿。有的本子里说:“我某甲一日夜不杀生亦尔”的,那不假问答,直述自己应该与诸佛的行为相同,也是可以的。关于第三淫戒,和五戒相不同,五戒制止邪淫,不戒正淫;八戒正淫邪淫都要远离。第五种戒相(不饮酒),有人加上“辛肴”两字,查正文并没有这样。既然受了清净的戒法,那里还有吃膻臭的道理。第六戒相的华璎珞油涂,这种装饰在印度以为美丽;和中国的衣服装饰,脂粉涂面来修饰身体一样。像论中所说的离旧庄严,也是这个意思。第七戒相离高胜床及观听倡(女戏子)伎(伎巧),把这散乱和我慢的行为合为一戒——但必须知道,有教育意义的音乐,不在这范围之内。
羯磨疏又说:阿含经里说:依照上面仪式做好以后,就应该要发愿说:“我今以此八关斋功德,不堕恶趣八难边地。持此功德,摄取一切众生之恶。所有功德,回施彼人,使成无上正真之道。亦使将来弥勒佛世三会,得度生老病死。”业疏解释说:愿中的意义是自他两利。持斋的功德,可以对治恶趣,不堕三途,是灭除“受戒难”,因恶趣不能受戒。除八难是灭除“障闻思难”,因八难不能听闻和思维佛法。这是自利一方面的。把一切众生的罪恶摄归自己,自己的功德完全回向他人,这是行大道心的菩萨行;要成功正道,不是从二乘权教的方便可得,只有一实佛乘法。将来龙华三会,随弥勒出世化度无量众生。南山一宗的立教,用意都是在分别通往大乘,究竟成佛,那里仅仅是八戒而已。学者应当善于体会这个意思。
6、料简
对简多宗
业疏引萨婆多论说:“受八戒人,在七众中,何众所摄?虽无终身戒而有日夜戒,应名优婆塞。若得名者,又无终身戒,若言非者又有日夜戒。止得为中间人也,即七众之外更有木叉八戒也。”济缘记解释这段文说:受八戒人在七众当中是属于那一众,这个问题。多宗指出“五戒”必定要尽形寿受持为终身戒。所以说受八戒虽不是终身戒,而有日夜的八戒,应当名为优婆塞。“若得名”以下,又反复提出疑问来说,如果名为优婆塞,又没有终身戒;汝果说不是,又有日夜戒。“止得”以下,再加以解释说:对不是终身戒,不应当这样称呼;对有日夜戒,又不可没有名字;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叫做中间人了。五戒、十戒、具足戒,是七众所属,都要尽形寿持戒,所以受一日夜的八戒,不在其数。那末,受八戒的,究竟叫什么名字呢?答:汝受法时所说“净行优婆塞”,这不是很确当的名字么!
上面根据多宗的主张,五戒八戒有这样的分别,所以八戒在七众以外;如依据成实宗,八戒通收俗众,那就不在“七众”以外了。这是分别清楚受八戒的“众”。
行事钞引成实论说:“亦得随受一、二、三,及日月长短并成。”
羯磨注说:“多论云:若受八戒,应言一日一夜,莫使与终身戒相乱。成实云:五戒、八戒,随日月长短,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重受减受并得。”以上说的是受八戒的“渐(分)顿(全)”,“延促”——受时的长短。
羯磨注说:“论中,令五众受之。成实云: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乃至我持八戒,亦得成受。”多论主张从弘法的人——五众前受。成论的开许自受,是说无人(师)时,可以自心念受,或者有师而因缘阻碍时也开许自己誓愿来受。——这是分别清楚自己誓受问题。
迟受开成
羯磨注说:“俱合论云:若先作意于斋日受者,虽食竟亦得。”这是说先已经作意要受戒,而到吃饭时才想起今天当受戒,这也得算是受戒的。灵芝律祖说,这由于先有作意,而临时虽有其它因缘,但并没有起犯戒的心,所以能够算做受戒。
业疏说:“若将欲受,难事不得;待难解已,受者亦成。”灵芝律祖解释说:例如王难贼难系缚关闭等恶缘阻止,心通于受戒而事上有阻碍,虽在早晨没有受,中午,中午以后再受也可以得戒。
这都是说过有不可避免的因缘阻碍时,迟受了也“开许”受法的成就。
独受离过
行事钞引善生经文说:“受八戒不得多,唯独受。”资持记解释说:不得多,是恐怕人多参杂混乱,心不容易专一。归、戒,都是独受为好;因受者一人心不向其它攀缘,作法的意志也容易集中。现在许多人一齐的受,于情理上虽是通顺,但终究是不便当的。
现在,更有很多人一齐受的;所以弘一律祖提倡如果有很多的人受戒,可以在早上于佛前自誓而受。
断恶摄净
业疏引善生经说:如果有人以前在行使职权时做过杀戮和鞭捶等事,现在来受八戒。必须先忏悔杀戮等罪恶,然后受戒才能成就;如果不这样做,受戒就不能成就。成实论说:有人依于官法,或被强力者所逼而杀害了众生,这样情形,自己也有杀罪,因为使杀缘具足了。
业疏说:“若已受斋(斋,就是戒的意思),鞭打众生,虽即日不行,待明当作,皆斋不净。以要言之,若身口作非威仪事,即名不净。若心起贪瞋害觉,虽不破戒,戒不清净。若不修六念等,亦名不净。济缘记解释说:前面说明身口犯戒。待明当作,意思说今天因为受过戒不好犯戒,期待明天或别的时日去做犯戒的事,这样也是恶业,持戒不净。若心起贪以下说意业犯戒。违反自己的心愿就发瞋,起恼怒而有害人的心意,这也是持戒不净。以上二种都是属于作犯。若不修六念是说明止犯,本来受戒者应当每日念佛、法、僧、戒、施、天——六念,如不每日念,也是持戒不净。作犯,就是做了犯戒的恶事就算犯戒;止犯,…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