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根本宗旨。

  行事钞说:“应语言:善男子,深戒、上善,广周法界。当发上心,可得上法。今受此戒,为趣泥洹果,向三解脱门,成就三聚戒,令正法久住等,此名上品心。”资持记的解释,“深戒上善,广周法界”,是指戒体而言,“当发上心”以下,是正面的开示发心。

  行事钞说:其次,要开广你的胸怀,使尘沙般的戒法,流注于你的身中,但不是以业报所得的身心而能容受的。受戒者要发起大心,观想自己的身体如虚空一样大,有这样大的身量,才能受纳那无边法界中的一切善法。论中说:如果这戒法有形体有色相的话,当入你的身体中时,那就要发出天崩地裂的声音了,由于不是色法,以致你觉察不到,你当发惊悚意,发上品殷重心。资持记的意思,五蕴的色身,是过去世的因所感,要纳受那广大的戒法必须要运用观想,因为虚空是无边的,戒法也是无边的,身量运想遍于虚空,心与戒法便相称了。所以说,揽收戒法归入身心,还是离不了这个“报身”而能得到戒法的啊!

  行事钞说:今为你正式作法,这是如来所制的戒法。由此作法,发生起尘沙般法界的善法。这善法注入了你的身心,你应当知道,善自珍重。

  资持记说:“初则鼓令动转,次则举集在空,后则注入身心,领纳究竟。三法次第,各有所主,由心、业力不思议故,随所施为,无非成遂。”

  弘一律祖解释三法的意思说:这初、次、后的三法,如果拿受五戒、八戒来说,就是三说三归誓愿而纳戒体,如下文所载。第一遍说归誓时,法界的善法,由心力的关系,翻恶为善,要使心念完全动转。第二遍说归誓时,法界善法,聚集空中,如云如盖。第三遍说归誓时,法界善法,从空中下降,注入整个身心,充满正报(身体)。弘公这段文字解释最为明显,请读者特别注意。

  济缘记说:揽收无边的圣法,蕴藏在现前的身命里,这时,五分法身的基础已经筑成,法、报、化三身的本体已经具起,从此,修习定慧,超出鄙秽的凡夫生死之流,入于众圣的解脱宝位。受戒的尊贵、伟大,从这里可以看出。

  正纳戒体

  行事钞说:“作法者。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为五戒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结)”

  资持记解释说:这段作法词句分五小段:一、陈自己名——我某甲。二、归依三宝回向的境界。三、尽形寿,显明归依时期,文中所列举尽形寿,可以根据自己的愿力,或一日夜、一月、一年,由自己作主改变。四、为五戒优婆塞,是正立誓愿。至于要受满分(五戒)或一分、二分,也由受者自己来决定。五、如来等,结出归依的正本。因三宝的名字是通于当时印度的九十六种外道,必须显出真正的面目,免得混滥,这个胜号,外道是没有资格承当的。如来,是乘如实的道理来成佛果;至真,是体会悟解的真理没有偏邪与误错;等正觉,是佛所证的道果同于三世诸佛的正觉;这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归依、所敬仰的,故说是我世尊。前面的三归是誓愿,是正发戒的助缘,三法说完的剎那就纳受了戒体。后三归是总结性的说话,是嘱告的意思,不是戒体。

  羯磨注说:“三授已,告云:向受三归,正是戒体;今又三结,示戒所归。”羯磨疏解释说:这是告知受得戒体的时节,不比从来的主张,认为说后面的戒相时才是受戒,才得戒体的。依济缘记的解释疏文引证多论说:有的主张说三归依以后,说一不杀戒时才得戒,以为五戒条文分明有剔,而受者的本意也是为的要受五戒。有的主张说五戒完毕才得戒。恐怕有人固执这两种主张,所以特别提出。多论又说,几种主张之中,以说过三戒以后即得戒为定义,也就是现在所采取的主张。

  示相教诫

  行事钞说:“智论:戒师应语言,汝优婆塞听,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为优婆塞说五戒法相,汝当听受。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戒,能持否?答能。尽形寿不盗是优婆塞戒,能持否?答能。尽形寿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并准上说。”资持记解释说:多陀,翻为“如”。阿伽度,翻为“来”。阿罗诃,翻为“应”,即应供。三藐三佛陀,翻为“正等正觉”。这是举出佛的三种名号,使受戒者更加信奉。

  行事钞又说:“是为在家人五戒,汝尽形受持。当供养三宝,劝化作诸功德。年三、月六,常须持斋。用此功德,回施众生,果成佛道。”这是嘱咐的话,资持记把它分成四段:一、嘱告谨慎护持五戒,二、劝多作功德,三、令受持斋法,四、指示将持斋作福等功德回向佛道。年三月,是指农历正、五、九月。月六日,根据智论所说为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小尽准布萨应用初一)。持斋,是指或受八关斋戒或只持不非时食斋,就是只能在日中以前吃食物,中午以后就不能随便吃东西。

  羯磨疏指出,萨婆多论的问题,不受三归,能得五戒吗?答:不能得。必须由戒师先授三归,方能得戒。所以要说出戒名,是为了使受者知道“戒名”而正确护持“戒行”。济缘记解释这段文说,一、前面一段指获得戒体,必在三归;二、所以以下阐说戒相是为的更好护持戒行。

  7、料简杂相

  羯磨疏说:如果照多论来说,五戒不全分受,就不能得戒。虽可引经(善生经)证明五戒可随分受,那只是说持戒可分二戒三戒等,不是说的受体。成论说:有人说,五戒木叉只有顿受(全受)没有渐受(分受),此事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论中回答:随受一、二、三戒,皆能得到律仪。善生经所列一分、二分、少分、多分、满分就是一个很确切的明证。根据这些道理,戒是可以渐受,而且可以得戒,这是毫无疑问的。如薄俱罗(此云善容,容仪好。)过去世持过一条不杀生戒,他在毗婆尸佛时,曾是贫人,他拿一只诃梨勒果布施给了一个生病的比丘,那比丘吃了这果子,病就好了。就是这个因缘,他九十一劫以来常在天上、人间受福快乐。今世生在婆罗门家里,他的母亲早已去世,后母厌恶他,屡次想害死他没有成功。后来他感悟人生痛苦,便去求佛出家,结果证得阿罗汉果,一直活到一百六十岁,未曾生过毛病。从这个事例来看,一个曾经只持过一条不杀生戒的人,终于得了这样果报。那末五戒可以分受的道理,就用不着怀疑了。

  羯磨疏说:如多、杂二论的解释,五戒,佛所制定一受必须尽形寿为期,八戒必须一日夜受持,这是不可违背的。而成实论则主张五、八戒都得随日受乃至尽形寿为期。

  行事钞引智论问:“口有四种过失,为什么只有妄语戒?”答:“举出妄语,其余三种就包摄在内;又佛法贵在真实言语,所以先举出不妄语来收摄其余三种。”资持记解释:如果根据有部律,只发四支,成宗具足七支(有绮语,恶口,两舌。),与智论相同,所以引来说明。灵芝律祖在芝苑遗编中也说过:有部律,五、八、十戒都只发四支,比丘戒才发七支。成宗,则七众都是七支一齐禁戒。

  羯磨疏说:多论、俱舍主张五戒、八戒都要依师承受;四分律、智论则主张除从师外可开许自誓而受。灵芝律祖说:虽然说从师受或自誓受都可以,而根据受八戒规则,只有无师时可以开许这个方法,倘若有师可从,就不允许这自誓而受。

  羯磨疏说:依据多论,受过戒不得重受。依成实、四分说可以重受的。所以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夫人——末利夫人曾经第二次第三次重受五戒,就是个很具体的证明。济缘记解释说,多宗,五戒一受就必须尽形寿受持,所以只要受一次,不主张有再受的道理,成宗却不是那样,它主张受持时间的长短,可以随受随增的,末利夫人的二次三次重受的事,载在四分律中。

  这里选择了多宗和成宗所主张的五项不同的事,表列于后:

  ┌多宗—不具受,不得戒,

  一、渐顿┤

  └成宗—不具受,得戒。

  ┌多宗—五戒必尽形,八戒必一日夜,

  二、延促┤

  └成宗—延促任意皆得。

  ┌多宗—但受四支,

  三、具支┤

  └成宗—皆发七支。

  ┌多宗—定从他受,

  四、自誓┤

  └成宗—开自誓受。

  ┌多宗—不重受,

  五、种受┤

  └成宗—开重受。

  丙、八戒

  1、释名

  戒,斋,关,有时单称,有时连称八关斋戒。在各种经律上称呼不同,而意在止息恶缘,离于过失,使善法内增,摄收净法归入自己的心内。八,是所防止的境界有八件事;戒,是能制止恶法的业用(力量、作用),此是止恶的行为;斋义有二:一是齐的意思,齐其杂乱思虑,专注一境,心无差别。二是清的意思,静摄心念,远离过失,断绝杂想,如世间的斋馆,就是取的清闲寂静意思。关是从譬喻立名的,受戒者静定自己身心,禁闭非法的事,像世间设门关以妨奸止寇的用意一样。八关斋,依羯磨疏和济缘记的要义是这样的解释。

  2、功益

  经中有说:作阎浮王(印度古时称为转轮王)于人间的宝物一切自在了,但不如受持八戒所得的清净自在功德的十六分之一。善生经说:受持八戒,除去五逆重罪,其余的罪障都能够灭除。

  羯磨疏又引智论的文说:譬如软弱的将领领兵去作战,终久不能建立功勋;健将的击破敌人,一日当中就可以功盖天下。五戒和八戒的不同也是这样。因为五戒但能离于邪淫,未能清绝欲本——生死的本株。八戒连正淫也断绝了,事相同于无漏。虽然时间只是一日夜,而所取的戒行多——加了三条戒,且淫戒断去正淫,所以功德超过于五戒的多多了。

  业疏又引成实论说:帝释说偈,认为如果有人受持八戒所得的福报就可与他相等。佛就呵斥制止帝释说:受持八戒与三乘圣人的无漏福相等,帝释的天福和无漏福相比是望尘莫及的。

  拾毘尼义钞说:优婆塞受三归五戒的,闻佛说法,可以证得初果、二果,不能证三果四果;受八戒的,闻佛说法,就能证得殊胜的三、四果的果…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