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深浅的不同:一、不害彼众生命,二、以佛法开导众生,三、令众生得究竟解脱。以上三种方法,前者不能得后,后者必能兼前。以义推求,第一但护生命,不使得解脱,就是二乘心;前说求道,正是小乘果。若是中品所修,以法开导使它了解,正是自他两利;至于度它不能究竟,就是小菩萨心,虽期佛果,所行的菩萨行比前二乘为胜,较后者大菩萨还劣。若上品心引导众生令至涅槃,同归佛道,这就是大菩萨行了。学者应当辨明这三心所期望的“行”、“果”的界限。

  行事钞又说:“云何中品?若言我今正心向道,解众生疑,我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复利他人,受持正戒。”资持记解释说:这中品发心,正心向佛道,须是期望佛果。解众生疑以下,说为“行”须兼两利。津梁是譬喻,众生起疑惑造恶业,才受生死苦恼,生死如津流;能为众生开导使它得度,我身则起了桥梁的作用。

  行事钞又说:“云何上品?若言我今发心受戒,为成三聚戒故,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引导众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资持记解释说:这上品心中,先说“自利行”,为成三聚戒,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三聚戒,出璎珞经,聚就是总摄,菩萨三聚,摄尽了一切菩萨行。一、摄律仪戒,律仪禁止恶法;使结业烦恼究竟断除,就是止行。二、摄善法戒,世、出世间的大小修证的善法,都究竟修,就是作行。三、摄众生戒,一切含识,究竟济度;就是四摄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叫做饶益有情戒。三解脱门,虽是观慧,而非定不能发起,就是定慧二学。断绝系缚,证悟本真,由此三门而入,所以称为三解脱门。三解脱门的名通于小教,今对三聚戒说须局限于大乘范围。一、空解脱门,就是诸法自性本空;二、无相解脱门,就是悟知诸法之相亦空;三、无作解脱门,就是唯识,也叫做无愿解脱门。泥洹是梵语翻作圆寂,体穷真性,妙绝相累,意思是通于小教,今亦取大乘义。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来了:现在所受的戒,究竟是三聚戒呢还是非三聚戒呢?假使说是三聚戒,以后还要不要受菩萨戒呢!又大小乘戒混乱,怎样分别呢?若说不是三聚戒,戒从心发,既发此三聚大心,怎么不是三聚戒呢?灵芝律祖看有许多人错解了这一问题,所以特别提示,使学者自己研求。

  同时,“又以此法引度众生,令至涅槃”,是“明利他行”。此法就是戒法中的一切因行;涅槃也就是行戒法因行所得的“果德”。还应当指出,要使正法久住;就是“明护法行”。能自利利人传传相续,才使佛种不断,所以佛法才得久住于世间,灵芝律祖作了这样的解释“深虑词繁,略示梗概。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真是戒学中的重点,首先要研究清楚后受戒,才不会白白辛苦。

  行事钞说:“如此自知心之分齐,得佛净戒亦有分齐。”资持记解释说:实在是因为无作戒,要假作戒而生;无作戒既非色、非心,无从表示。必就受戒者的能领会多少上而决定所得戒的优劣。前边说的上品心,所期望的远大;那所领纳的戒体定是增上的,所以说得佛的净戒也有分齐。

  行事钞中问:此教所宗是大乘还是小乘,如果是小乘,为什么发大乘心志呢?答:这四分宗 ,义理相当于大乘。慧光律师亦判入大乘律限。资持记解释说:前面所明上品心,越教限,乖宗趣了,所以设为问答来解释的。在答复中,说义理相当的,是显明了教宗本来非是大乘,而“义理”相当于大乘,所谓“分通”,正是这个意思。慧光律师援用古例,判入大乘律限,太成笼通、混漫了。这里虽引他所述的文,但不全取其意。四分如果是大乘,还有什么是小乘呢?那样说,就应与梵网戒的“戒体”、“戒行”全同了,菩萨、声闻二戒也没有分别了;所以,我们可以了解这并非如此。南山祖师所立的“分通”大乘,语意从容;义当分通,实在深深符合于教旨的。那末什么是上品心?为全是大乘,为是分通呢?道理很简单,按本宗,也是分通的义理。那末分通的义理,出自什么人的主张呢?原来如来立教,被此机缘;昙无德(法正)部主深知这个道理是符合佛意,所以别立成宗。四分律的前后律序,都是昙无德所安立,都是申明这个意义的。如“若有为自身,欲求于佛道,当尊重正戒。及回施众生,皆共成佛道。”等。

  灵芝律祖的芝苑遗编有这样的问题:“这与菩萨戒体是同还是异呢?”回答是:体同缘异。这里所说的缘异,是指菩萨戒,广开说,就是三归依,四弘誓,请师,开遮,三番羯磨诸多的法式,与今小乘戒迥然不同。这里所说体同,以缘为旁助,心是正因;缘是次要条件,因是主要条件。戒体从因而发,既发上品心,所得戒体就是大乘。那末,体若是同,持、犯、立忏诸多的行事仪相,又该怎样分别呢?原来体虽约“圆”,戒行却必须依所受的,既受当从教(五戒、具足戒等),所以行相宜依本受的五戒、具足戒,而没有什么差别。然而,持、犯,既依所受的教限(五戒、具足戒等),说出戒体,又何必约圆教呢?这是因为“体”是多方面的,各宗不同的,所以须会成圆体;而律仪(戒法的行相——戒条)不能变异,必得就着本宗。又依教限而奉持戒条,那末受、随(持戒,护戒体)相应;约圆教的义理使受者开启信解,使知域心(用心、宅心)于大处。既然开显了大乘的知解,就是依小乘戒条(律仪行事),也成大乘的行为。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不是弃舍了小乘,才是大乘。而是要经常贯彻摄律仪等精神才符合这个原则。

  行事钞说:要发戒所缘的境,与能缘的心有增上,必须在受戒以前,有智者的提示教授,使受者心心念念相续不断的发上品心,使他能够见境(遇受戒事项)而法法不昧的明了、清净。切不可在授受临时方说发心,那有什么用呢!因为临时教授,对戒的法、相,都虚浮不能实知实见,还那里能够使受者获得上品戒呢!

  灵芝律祖说:今时昧于义,但知学习对话方式的作授受仪式,致使一生空过,是应该深深检查,并积极加以纠正的。

  用心承仰

  受者的上品发心,与合法的羯磨事境相应,这是纳受戒体的重要条件。在正作法时,受者要专心地运用思想,普遍地缘想着如上说的情、非情境,由于所观的境界广大,心量也随着扩大、这样的观想,必须念念现前,不能让它轻浮和散乱,念念观想着自己的身体遍于虚空法界,也便能纳受尽法界中的尘沙般的“戒法”。这时候,切要注意,不能缘想其它的事。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不当心,就失去了稀有难得的机缘,受戒不得戒体,那是徒入佛门,一生空过,岂不可惜!所以受戒时要特别慎重。

  4、叹功问相

  以下要赞叹受戒的功德和问受者要受的“戒相”——受几条戒。羯磨注说:“善生经云:具问遮已,若无者,应语言:此戒甚难,能为声闻、菩萨戒而作根本。善男子!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优婆塞,具持五戒,名为满分优婆塞。汝今欲受何分之戒,当随意受。尔时智者应随语为受。”

  善生经中所以要问受者要受的戒相,是因为学习佛法中的每一件事,必须有始有终。不可凭一时高兴糊里胡涂地全受了五戒而日后不能自持,有所缺犯。可以随着自己的发心,能力的所及,“分受”五戒中的一分乃至多分,不可存在只有受满分戒才光荣的想法而不加考虑的去受,宁可从少至多,要晓得毁犯戒律的过失不是儿戏的事啊!

  羯磨疏中问:前翻邪三归,不加发问,直接授与,这五戒为什么要问去取——能受几戒?答:翻邪三归因为是初背邪道,初入佛门。所以就直捷地接引、归向三宝。而且三归依是做一个佛教徒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佛、法、僧是一体的,不可能归依一宝或二宝的,因此,应当一齐归依三宝的。要受五戒,因先受过三归依了,心性稍能调柔,对于抉择正法,也较有认识,所以就不能不严格地授受五戒。而且五戒的戒体,是进入圣道的阶梯和基础,假使五种戒体有所亏损,那末三乘圣果就失了依托,菩提大道因此而不能到达,所以授戒之前要慎重地问受者是满分受,还是随分受。这随分受戒办法,是听任受者的心愿与持戒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而决定的,绝不是死板的教条主义,这就充分地说明了佛教戒律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5、忏悔清净

  羯磨注说:“阿含等经云:于受前忏罪已,然后受法。”羯磨疏及济缘记解释这段文说,它主要说明忏悔清净后,才可纳受戒法。由于众生无始以来,起妾念而不自觉,所以称做“无明”,无明是生死的根株,因有无明而造恶业,而受苦报,无明是业、苦的所依,所以说无明是生死的根本。动妄念是违理,作恶事是违事,必须澄静心恩顺于道理,修行善法顺于事行。所以在受戒前必定要痛切忏悔,使心地清净,然后才可纳受戒法。

  再来讨论一下“若理若事,顺违俱罪”的意思。顺理的事也有罪这是怎么说呢?是因为凡夫虽学修佛道,本有的惑(无明)尚存在着,即是做些心地功夫,(造修于理)而“取”、“舍”的念头念念不忘;做些善的事业而“我”、“人”的分别知见还是难除,所以说顺违都有罪过。这主要是凡夫私心——狭小思想的作祟,若以佛法利益广大众生的思想出发,则理事都顺正义,动、止都是功德,因此受戒前忏悔清净,是非常重要的一回事。

  6、作法差别

  临时开导

  行事钞说:在作法以前,要多为开导助发持戒的道理,不可但说起上品心而已。因为受者不知道什么是上品心,如果不将上品心的道理加以说明,那等于白问,没有什么益处的。这不过是简略地指出这个要点,在临事时可不必局于这些文字。资持记解释说,以前说的发戒,是指预先的学习;现在要正式受法了,即使受者已经有些明白了,也更要慎重、委曲地选择紧要言语,以激动受戒者的发心增上。授戒师在这时,不可草率从事,必须策励和帮助受戒者明了纳受戒法的…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