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不做持戒的善行,此算犯戒。
戒体
戒体中分做:一、戒体相状,二、受随同异,三、缘境宽狭,四、发戒数量。分这样四章来说明。灵芝律祖说:前面二章论体,但受随中也兼说戒行。三、四两章属于戒法,而发戒数量中联系到戒相。弘一律祖说:标题为戒体,而又兼带说明戒法、戒行和戒相,这就显示了四门的分不开来——互相摄收。
南山律祖在行事钞中说:人们都知道受别解脱戒的,而真能懂得受戒意义的不过三五人而已。都是由于事先不能做好准备,不多研究,以致在正受戒时,不知戒体、戒相,仅仅是受过戒就算了。问他得戒了没有,还是茫然一无所知,所以要在这里(随相以前)分别详细的解说,使受戒者根据它来衡量自己受了戒究竟得戒没有。这样,才可以谈到如何来持戒和不犯戒,修行出离世间的道理。
一、戒体相状
甲、能领心相
行事钞说:戒体,如果通途而论,是说受戒时所发的“业体”——无作戒体,今先显明能领受戒体的心的相状。
又说:十法界依正二报多如尘沙,而佛所立的空、有二谛等教法,都是发戒的境界。受者当受戒时立下誓愿尽这个身体的寿命为期限,善于清净心的器量,屏绝一切妄念,必不为恶;再加以礼敬、陈词,身、口二业的施设(授者作法的方便等),这样测度思量,是成就业体的根本,得戒的正因。不许用颠倒思想攀缘现前的境界,须用明彻的智慧心反照心境,使它符合理性。起心既然遍缘尘沙等境界,这从境而制立的戒法量也是同样周遍,心从法生,法广心遍,心法相应了。把这个要约期望的心与那妙法相应,对那法来讲,有缘起的意义(法随心的缘想而起),法是无情,由于心的缘想关系,就随于心,(所以三法纳体的时候,初动于境,次集于空,后入于心,法依于心,所以名为法体。)领纳在心了,名为戒体。灵芝律祖的意思,如果根据当分小乘教义来说,体是非心,不显所依的,体与心有分别;现在说在心,是取的圆教义理——就是指藏识为所依的处所。
资持记问:何不就直接显示无作,而明心相?答:能领戒法的心相,是发戒体的正要;独在这里详尽的指出了,别处没有这样说的文字。就从明晓不明晓这得法的元由,来决定所受的戒成与不成,不明白这个旨趣是不成功的。假使不明白能领的心相,或无记心妄动攀缘,或想浮泛的其它善事,都是耽误了受戒,使一生空过了的。佛说“无戒满阎浮洲”的圣言就是这个意旨;所以在这里提出解说告示能领心相的道理,实在是有重要意义的。
乙、所发业体
1、辨体多少
行事钞上问:别解脱戒,有那几种?答:论它的体系和它的境界,实在是无量数。因戒本是防止恶法的,恶的因缘很多,发戒也就随着而多。所以善生经说:众生无量,戒亦无量。——这是就境界的多而说戒也是无量的。现在拿这些义理来推求,主要只有二种:作戒、无作戒。这两种戒,可以通统包括于一切境界的戒法了。
2、立两解名
立两名之所以行事钞上问:为什么不立一种名,或者立三种名,而只立作、无作两种名呢?资持记解释说:为了显出二戒的需要,举出为什么不废去一种名,而只立一种名;和为什么不有“作俱无作,二法同时,宜应更立一合”的名,连前二名为三名呢?
答:如果单立一作戒的名,那么作戒休止以后,就不能防止非法了;又作不可能常作,心思还有其它用处。所以必须要有无作,能长时期的防止过非。如果单立无作之名,那么没有作戒,无作就无所从起,也就是不能孤起,必定要依靠作戒体而生无作戒体。这二种法是相互依藉的,不能只立一个名。
行事钞又说:为何不立第三名——“作俱无作”呢?这因为作是动,无作是静,动静的性质不同,又,作是有心,无作是非心;这心与非心的体相又是相违背的。所以在这两层道理上说,二戒的性质不可合一,因此不能立个“作俱无作”的名,只好立两个名了。又因为不许立第三种名,恐有人以为戒法只局限于二种了,所以又特别解释说:这二戒体,是根据“能”防过非方面来说的;如果就“所”防的过非方面说,那戒法是随境而多得无量了。
并解名义
行事钞问:既说二戒,请解释它的名字?资持记解释:结束前面的文义,生起后文的总问:戒、作和无作戒的三名。弘一律祖说:戒是通名,作无作是别名,共为三名。
答:作,像作陶器家的“轮”,动转的时候叫作。杂心论说:“作者,身、动身方便”资持记解释说:作,是方便构造的意义,造土器的陶家,做坯器的机车上的轮子,推动起来就旋转,比喻为作。受戒者四大质体的报身,从受戒的缘,身口意上的动作为方便。报身上起方便,方便依于报身,互相假借,报身与方便,不一样也不两样。不过说报身,不一定是有方便;假若说方便,就一定包括了报身。轮木,此喻报身,轮动,比喻方便,就叫这“动”为作。就杂心论举的例子来说,身,即报,动身,即方便了。
行事钞说:言无作者,一发续现,始末恒有;四心(受、想、行、识四阴)三性,(别指行阴,行阴通三性——善、恶、无记,余三阴唯无记。)不藉缘办。故杂心论云:“身动灭已,与余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作。”成实论无作品云:“因心生罪福,睡眠闷等是时常生,故名无作。”
资持记解释“一发”:就是开始所发,说明业体初成,就是在三发完毕后第一剎那与作戒俱圆成时,是体初发。作戒既然谢止了,无作戒体独存地相继不绝了,所以说“续现”。“始”是上句的,发的时候,“末”即是终,命终才舍掉的。舍戒,虽然通常有四种——一、作法舍,二、命终舍,三、二形生,四、断善根舍。这是说通途的道理,命终就舍掉,不谈其余三种。“始末恒有”这一句,是说业体的久长。四心(通举四阴)三性(别示行阴)是显“非心”的意思。“不藉缘办”,正是显示无作的意义。
如果对照前面作戒而解释“一发续现”相反于作戒的“有谢”;“始末恒有”,反作戒的一念;“四心三性”,反作戒的“善行心”;“不藉缘办”,反显作戒的借缘构成。
故字以下,引证有二:杂心中,“身动灭已”,是前“作”已谢,生起“无作”。无作既生,与余(后心望前作心曰余)识——受、想、行、识四心同时(俱)而起。“是法”,就是无作。“随生”,是说任运而起。成论中,是通说业体的道理,不是局限于“戒”。“因心”说明从作而发;“生罪福”,生就是发,罪福,就是善、恶、无作。睡眠、闷,等(余心)都是无记。总的说,因作而生善、恶、无记三性的无作,与前杂心文是相通的。
弘一律祖说:一发续现等文,初学的人难于了解;现在根据后面第五项先后相生的文义,列一表在下面,作为参考。文里的无作,就是表里的“形俱无作”。
始登坛后┬作戒──────────生(未竟)
└无作戒┬作俱无作——随作生(未竟)
└形俱无作—因成未现(潜发)
三法竟第 ┌作戒──────────圆满
一剎那?(初一念)┴无作戒┬作俱无作————圆满
└形俱无作————圆满(示现)
┌作戒———————──—谢
第二剎那(第二念)┴无作戒┬作俱无作————随作谢
└形俱无作————独存
行事钞又说:戒,就是禁止作恶。涅槃经说:戒能禁制和断除一切恶法不做一切恶事就叫做持戒。上面的二戒,都是能起断恶的作用。
3、依论出体
济缘记说:此处陈述戒体,是依据二宗——多宗、成宗所说;至后面正义地辨明三宗的分别,才是成宗师主张的“体相”。
行事钞说:多论、成论主张体相不同,今依成宗——约成实论来解释。资持记说:钞中依成宗说体,而文字引用多宗,恐怕学者遇到文义壅滞不能贯通,所以需要略为指示。羯磨疏广列六位分别,现在不过拣紧要的部份来引述一下。
一、说明二戒都是有为,不是“三无为”。由于假缘来构造和四相——生、住、异、灭所为的原故。(三无为:虚空、择灭、(注一)非择灭。(注二)这第一是“有为”、“无为”的分别。
二、一切有为的法总起来分为三聚:一色聚,二心聚,三非色心聚。作、无作戒都属色聚,不属于其余二聚。这第二是有为中三聚的分别。
三、色有十一种,总括起来可分为三:一、可见有对色(色尘),二、不可见有对色(五根、四尘),三、不可见无对色(法尘少分,法尘有二:一、心法,指诸心数法;二、非心法,过去色法、无作就是此色所收。),这里的作,身作就是第一种色,口作是第二色中的声尘。身口无作,都是第三色。这是色聚中的三色分别。
四、色中又有二种分别:一、本报色,指四大;二、方便色,指运动造作。作戒不属本报色,是方便色。无作不属于二色。这是身口色中二色的分别。
五、作戒是善色、声,不是恶、无记;色无善恶,从方便缘而说善恶。无作戒体是善可以知道了。无作通于二性,无记不是业、现在讨论禁警的义理,只在善性的范围。这是依方便中的三性分别。
六、作业始终,皆得为戒,不同其余的善;这是律仪所摄,善作名戒,其余十业,但单称善,不名为戒。无作当体是戒,不是这里所讨论的。这是善中唯约作戒始终分别。
以上六位,显示多宗主张二戒“俱色”。作戒是色、声两尘;无作色,法入中摄(是过去色),名为假色——与前五尘实碍的色对照,所以称做假色。
〔注一〕 择灭:涅槃的异名。灭,灭尽一切诸相的无为法。涅槃,是由真智的拣择力所得的灭法,叫择灭。俱舍论说:“择为拣择,即慧差别;各别拣择四圣谛故。择力所得之灭,名择灭。”
〔注二〕 非择灭:灭,灭尽一切有为的法;灭尽了永远不再生起,叫无为。这灭有二种:以智慧的拣择力断灭烦恼,不使它再生起来,叫择灭无为,就是涅槃。不依靠“择”力,仅由缺有为法的自生…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