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P9

  ..续本文上一页缘,而永远不再生起,叫做非择灭无为。择灭,聚道所得;非择灭,缘缺所得。

  作戒体

  行事钞说:“先明作戒体。论云:用身、口业思为体。论其身口,乃是造善恶之具。”资持记解释说:作,从登坛场起,到三法完毕的第一剎那以前,身口意三业所有的营为方便构造的事。引论文中,先正面显出它的体,“身口业思”,行来跪礼是身的“作”;陈词、乞戒,是口的“作”,立志要期,希法、缘境,心思彻于始终地统理着身口,所以名身口业思,这业思就是作戒的体。论其身口以下,说兼缘的意思。“造善恶之具”,显示了身口本身没有什么功用,把功用推归于心。如世间的制造物品,虽有种种工具设备,它不能自己成就物品,必由人工的作用。问:业疏的解释以“色心为体”,此处为什么不同?答:身、口就是色;业思,就是心;并没有不同。钞是从显要地来说,使人容易了解。

  行事钞说:为什么以业思为体呢?譬如人无心的杀生了,不得杀罪;所以说以心为体。资持记解释说:这用犯戒来推例和说明受戒,善(受戒)恶(犯戒)虽然不同,而发生业用的意业却同。如律说:心疑、想差不到果本,就是说心里疑惑而想错的不能成为果罪。又杀戒的不犯中,掷刀、杖、瓦、木,以致误伤别人而死或携扶病人在走路当中死了,这一切都不是有心害人,所以都不算犯戒。这虽然是动色“身”,但由于出于无“心”,就不得算做罪业。这就证明以心为体。

  行事钞又说:“成论云:是三种业,皆但是心;离心无思,无身口业。”资持记解释说:这是引成实论的文来证明。前面二句,是推末归本,说身、口、业思,都是一心。后面二句,说明舍本无末的理由,如果离开了“心”,也就没有思、身、口业等。问:现在谈的作体,是心王呢还是业思?答:前已说是业思,何必再疑惑是心王!假使依照论文的“三业皆心,离心无思”的话,似乎又指心王而说。然而心王、心所,不过是体、用上的分析不同。由体起用,用也就是体,现在讨论的作业,是就用的方面而说。所以业疏上说:“言心未必是思,言思其必是心。”应仔细研究推详。

  行事钞又说:“若指色为业体,是义不然;十四种色,悉是无记,非罪福性。”资持记解释说:这是对有宗来破斥的。十四种色是:五根,五尘,四大。

  无作戒体

  行事钞说:“言无作戒者,以非色非心为体。”资持记解释说:非色非心,就是成实论的第三聚名,又叫做不相应聚,这聚有十七种法,无作就是当中的一法。因为无作体是非色非心,所以收入这类法数。这是把聚的名——非色非心,作体的名。

  业疏说:“言非色者,既为心起,岂尘大成,故言非色。五义来证:一、色有形相方所,二、色有十四、二十种异,三、色可恼坏,四、色是质碍,五、色为五识心所得;无作俱无此义,故不名色。”、济缘记解释说:解释非色分为二段:一、约能够造作方面来对照简别。尘是五尘,大是四大。两种都是“色”,不是这两种所成,所以不叫做色。五义以下,约色的义理方面来反证。就是说尘、大具足这五义,而无作就不是这样,一、非形方,二、无差异,三、不可恼坏,四、非碍,五、非对。下面解释:十四种,如前已说——五根、五尘,四大。二十种,是:显色十二种——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这局于无记性。形色有八种:长、短、高、下、方、圆、斜、正,这通于三性。恼坏,论里说:“是色若坏,即生忧恼”,又云:“有情有恼,无情有坏”。五识心,就是眼识、耳识等五识。所得,就是色、声等五尘。

  业疏又说:“言非心者,体非缘知。五义来证:一、心是虑知,二、心有明暗,三、心通三性,四、心有广略,五、心是报法。”济缘记解释说:解释非心分为二段:第一句,对简。谓无作业的体,不是觉知,不能缘虑;与心体不同,故号“非心”。五义以下是反证。心具有五义,而无作戒体则是相反。一、非虑知,就是前面所说的。二、无作戒体是顽善的,没有愚、智、迷、悟的分别,所以没有明暗。三、无作戒体是“善”,不是恶和无记,不通三性。四、无作戒体,惟是一定,所以没有广略。这是指意根为略,四心(受、想、行、识、)六识(眼识等)乃至心所为广。五、无作戒体是三业造作而起,所以不是“报法”。

  业疏说:“故成实云,如经中说!“精进感寿长,福多受天乐”。若但善心,何能感多福。何以故?不能常有善心故。”济缘记解释说:引成论的文,先证非心中分二段:引初段中又二段,先造论的人自己引述经文。精进是作;寿长是现报;福多是无作增长;天乐是生报。若但以下,是显示经的意义。说人心不可能一定,那里能有常善,这说明无作一经发起以后,可以任其自然地增多,不须要靠心造作,这就是“非心”的意思。

  业疏又说:““又复意,无戒律仪,所以者何?若人在三性心时,亦名持戒;故知尔时无有作也。”以无作由作生;今行不善心,何得兼起作又发无作也。由此业体是非色心;故虽行恶,本所作业无有漏失。”济缘记解释说:引后段中也分二段:一、引用论文。是说意思中没有戒体,显明不是“非心”。人在三性心(余善心、恶心及无记心)时,意入于余善,就是无有造作,而却名持戒,由此可以明白无作任运常存。尔时无有作也以下,是疏家较详细的解释。又分二段:首先说明无作是由作而生,今已行不善心了,怎么能兼起作而且又发无作?由下,解释三性名持戒的意义。说:由于这业体是“非色非心”,所以虽然做恶事,而本来所有的作业,没有漏失,无作还是任运常存。

  业疏又说:“故彼问曰:若无作是色相有何咎?答:色等五尘,非罪福性,不以色性为无作也。又如佛说色是恼坏相,无作非恼坏相,不可得故,不可名色。”济缘记解释说:第二证非色也分二段:一、引前问答。问,很显然了。答:如果说无作为色有二种过:一、色非罪福性;二、色是可恼坏,如五尘、四大,都有可恼害损坏的意义。

  业疏又说:“问:无作为身口业;身口业性,即是色也。答:言无作者,但名身口业,实非身口所作;以因身口意业生故,说为身口业性。又无作亦从意生,如何说为色性?如无色界亦有无作,可名色耶?”济缘记解释说:证非色中第二段引后问答。问中:意思是说:身口是色,身口的业性也应该是色。答中分二:一、正名义。说“无作”,不过是说身口的业用,实不是身口所作,因为当三性时,身口无有作故。因身口意业所产生的原故,就是从本所作,因此才称为身口业性。又下,二、彰非色也有二种解释:一、约能造诘其所发。说无作也从意业(不但身口)而生,怎么能说为色性?如下,二、约空报质其因业。如生无色界的众生,必因戒定无作的业,这就显明了无作非色。

  弘一律祖说,这里所引成论文四段是连续性的,科文不容易分别清楚,因此录了科表,以备对照阅读。如有需要请查看南山律在家备览。

  4、显立正义

  弘一律祖说:显立正义是最为精要的义理,学者应该认真专致地研究。

  资持记说:以上不过是依论文而解释的作、无作的体相,没有能够精详;在业疏中才陈述说明正当义理,因此有三宗之分:一、实法宗,二、假名宗,三、圆教宗。

  业疏云:“夫戒体者何耶?所谓纳圣法于心胸,即法是所纳之戒体。然后依体起用,防遏缘非。今论此法,三宗分别。”济缘记解释说:先是约略说明体貌(相)。纳是能受的心;圣法是所受的戒;能、所互相冥契,心、法互相和合则就成功为“业”。揽收圣法为业体,作为圣道的基本,所以名为戒体。体,充满正报的色身,而心是色身的总主,所以称“心胸”。初受戒时,心是能纳,法是所纳;受戒以后,那就法是能依,心是所依。依体而起用,就是随行——依心体而起持戒的作用,叫随护于戒体的行为。今下,标明有三宗的分别。

  实法宗

  业疏说:“如萨婆多二戒同色者。”、济缘记解释说:萨婆多部以所计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的实有为宗,所以叫实法。杂心、俱舍、毗昙和这些见解相同。

  业疏又说:“彼宗明法各有系用,戒体所起依身口成,随具办业,通判为色。业即戒体能持能损。既是善法分成记用;感生集业其行在随。论斯戒体愿讫形俱,相从说为善性记业,以能起随生后行故。”

  济缘记解释说:初依宗示体中分四:一、至通判为色一段,叙彼所计。“各有系用”,就是三界的系缚。欲界有粗段的四大;色界有清净的四大;所造的业,所系的果,都是色法。无色界天不是四大所造,所以没有色;但是虽没有四大造色,不妨可以有果色。“随具办业”,具就是身、口,能造的身口是色,所以办的业果也是色,作与无作二法同为一聚,所以说:“通判为色”。业即下二句,二、示色义。由无作体,能持戒就肥充,犯了就羸损;有增、损的意义,所以便立为“色”。既下,三、明业性。本报色是无记性,能从善恶缘的方便而转化变现的。而戒是善法,作、无作体都是善色,既不推于心造,所以说“分成记用”。分成的力用既是微弱,不能感生后果,故推“随行能生集业”。这是说招感生报的业用,当体是“集”的因,所以说“集业”。论下,四、结示体相。“愿讫”,即作戒已谢了;“形俱”,是说无作至于终身,对受戒以后的“随行”来说叫它“善记”,所以说“相从”。这是由作生无作,由无作起随行,由随行能生集业,由集行而招来报。

  业疏又说:“如律明业,天眼所见善色恶色善趣恶趣,随所造行如实知之。以斯文证,正明业体是色法也。”济缘记解释说:二、引生显正中分二:一、引文。四分律受戒犍度中说:如来成道,得了宿命、天眼、漏尽三明。在天眼明中说:菩萨具备三昧定意清净,烦恼结使已没有了,用清净的天眼观见众生的生生死死(果报)善色、恶色(业相…

《在家律学(二埋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