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願,若不發者,犯輕垢罪。
第叁十七冒難遊行戒
已發菩提心,又發菩提願,更發菩提誓,則可以修行矣,修行必假借色身,所以要保護色身,莫令夭折,故有此戒。
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禅。
人身難得,人身是載法之器,可以修道,借色身之假,修法身之真,若未見法身先要珍惜色身,以色身念佛、拜佛,以色身出家受戒,乃至色即是空,悟道也不離色身,六祖雲:“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頭陀,此雲抖擻,抖擻者,提起精神也,用精神克伏塵勞煩惱,又名苦行頭陀,有十二法,其中食有五法:常乞食、次第乞食、過午不飲漿、節量食、一坐食;住亦有五法:阿練若、常坐不臥,冢間坐、樹下坐、露地坐;衣有二法:但叁衣、糞掃衣。
冬寒夏熱,遊行多妨損,故宜坐禅,坐禅時端身跏趺正坐,身坐心亦坐,識心達本源,解無爲法,故號爲沙門。
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叁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
佛製比丘,九旬禁足,叁月安居辦道,從四月十五起,至七月十五止,名安居期,常用楊枝淨口,澡豆潔身,叁衣蔽形,一缽支命,具開聖地,瓶注法水,錫杖豎賢聖之標,香爐表清淨之體,漉囊救物,巾布拂塵,刀用降魔,燧資破暗,鑷子拔除煩惱,繩床脫略貢高,經契一心,律規叁業,如來表果,菩薩明因,如是十八種物,乃助道之緣。
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裏千裏,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叁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兩翼。
春秋二時,乃頭陀苦行,及遊方化物之時,此十八種物要常不離身,然有事有理,取事中之理:口淨是楊枝,身淨是澡豆,發菩提心就是佛因,修如來萬德就是佛果,佛因佛果具足,就是佛像菩薩像不離身,乃至一心是經,持戒是律。莫泥事相,攝事歸理,化理成事,事理圓融,方是修行。但是叁衣,缽、手巾等應用物,就必定隨身。
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常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若誦戒時,當于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叁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座,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若結夏安居時,亦應一一如法。
梵語布薩,此雲淨住,半月半月誦戒,有罪則相向忏悔,忏悔即清淨,清淨共住,故雲淨住。
新學菩薩,戒律未谙,道念未堅,識強智弱,易生過失,應勤檢點,半月半月誦所受戒,誦戒時,在諸佛菩薩形像前誦,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自誦自聽,多人布薩,亦一人誦,一誦多聽,尊重戒故,誦者高座,尊重戒故,聽者下座,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乃至結夏安居,亦應如法誦戒。
若行頭陀時,莫入難處,若惡國界,若惡國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師子虎狼,水火風難,及以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不得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諸難處,皆不得入。
若行頭陀時,不得入難處,難處者,惡國人民勢力下,惡國王勢力下,都能危害己身。土地高下不平,此地人心可知,草木深邃,乃埋藏虎狼之地,或疑有驟來水災、火災、風災,或劫賊抄掠區,或路多毒蛇皆莫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亦莫選此難處。
若故入者,犯輕垢罪。
若自有所恃,違佛言教,強入險處,遊行安居者,犯輕垢罪。
第叁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
佛法論戒臘,不論世壽,受戒一年名一歲,受戒十年名十歲,以此定先後。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以戒老少而分次第。又比丘一類分先後,比丘尼一類分先後,國王與國王分先後,王子與王子分先後,乃至黃門奴婢,隨類分先後,先受戒在前,後受戒在後,隨戒臘老少,次第而坐。
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如兵奴之法。
外道未悟,不知道體尊貴,故無准則。色身無常,少壯老病,如旋火輪,何有先後,唯佛法小乘有四果之分,大乘有五十菩提之路,見道有大小,證道有淺深,故有定准,不同外道癡人,不見法身妙理,不知“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但見生年老少,混同兵奴,罔分前後。
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
我佛法中,以戒爲體,受戒有先後,持戒有老少,故先者先,後者後。
而菩薩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普照叁昧經雲:“阿阇世王請文殊,文殊讓迦葉前行,曰:“大迦葉久爲沙門,世間所有羅漢,皆從仁後,仁當前行。”迦葉曰:“計于佛法,不以年歲而爲尊長,佛法所載,智慧爲尊,神智聖達,乃爲可尊,博聞才辯,乃爲可尊,諸根明徹,乃爲可尊。”文殊乃前行。”
文殊始讓迦葉,不敢違古佛之恒規,迦葉終遜文殊,所以順請主之本意,此乃權變合法之文,不犯。
第叁十九不修福慧戒
前文識得戒體而分先後,此文,莊嚴戒體而修福慧。
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衆生,建立僧坊山林園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
佛是兩足尊,福足慧足,是故佛弟子要修福修慧,事事供養大衆,燒飯灑掃,在大衆中服務即得福。修慧則向煩惱中求,斷一分煩惱,得一分慧,斷十分煩惱,得十分慧,黑暗去,光明來,除了煩惱,智慧就來,又破一分我執,得一分慧,破十分我執,得十分慧,固執則無慧,能夠隨緣,不執著,就有智慧,所以智慧向煩惱求,福德向大衆求。
爲佛子者,常應教化一切衆生修福修慧,教一切衆生建立僧坊,供養衆僧,又造山林,供僧經行及跏趺坐,又建園開田,供僧飲食,建高聳佛塔,令四十裏內人天瞻仰,鬼神禮拜,及建冬夏安居處所、禅堂、一切行道處,皆應建立,供養大衆,得無量福。
而菩薩應爲一切衆生,講說大乘經律,若疾病,國難,賊難,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亡滅之日,及叁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講說大乘經律,一切齋會求願,行來治生,大火所燒,大水所漂,黑風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羅剎之難,亦讀誦講說此經律,乃至一切罪報,叁惡八難,七逆,杻械枷鎖,系縛其身,多淫多瞋多愚癡多疾病,皆應講此經律。
菩薩教衆生修福,自己亦得福,教衆生修慧,自己亦得慧,爲大衆講說大乘經律,令衆生得慧自己又得慧,是謂大乘平等大慧,人人有分。大乘經中有智慧,講者聽者,皆得智慧;大乘經中有律,如法華經四安樂行品,楞嚴經四清淨明誨,此經十重四十八輕,大乘是全美之經,經律具足,所以能滅一切業。
疾病由業而生,國難、賊難,共業所感,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亡滅之日,一七乃至七七,皆應講此經律,福資亡者,生人天上。又一切齋會,種種求願,行來治生産業,水火災難,江河大海羅剎之難,此經千佛扶持,能消種種災難,是故應講此經律。
乃至宿世罪業,令招叁惡道報,八難果報、七逆重報、杻械枷鎖、系縛其身、及多淫、多瞋、多愚癡、多疾病等現報,皆應講此經律,令衆生滅罪,令衆生得福,是名福慧雙修。
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新學菩薩,未有福慧,應先從事相上修福修慧,能做而不做者,犯輕垢罪。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梵壇品當廣明。
第四十揀擇受戒戒
前戒講修福慧,此文講受菩薩戒。
若佛子,與人授戒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
菩薩戒乃成佛之戒,一切衆生皆有心,凡有心者,皆當作佛,是以人人皆有成佛之性、作佛之份,故授菩薩戒時,一切不得揀擇,平等與受,一切者:國王、王子、大臣百官、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信男信女、乃至未離淫欲的男女、未出色界的十八梵天、未出欲界的六欲天子、甚至身無男女之根、或身具男女二根、黃門(太監)、奴婢、陰陽鬼神,盡得受戒。菩薩戒是心地戒,心無形相,故無須揀擇。
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
受戒不得揀擇,但受戒與否,如何區別,所以應教受戒者身披袈裟,袈裟代表受了戒,梵語袈裟,此雲福田衣、又名蓮花服、又名離塵服,受了戒就能遠離六塵,不被六塵所染汙,身心清淨。袈裟是甚麼顔色?離開世間的五色,壞了世間的五色,還歸本色,與道相應,因爲一切色從無色而有,壞色歸無色,無色就是道,所謂色即是空。
例如煩惱是從無煩惱而有,壞一切煩惱歸無煩惱,沒有煩惱,與道相應。
例如生死,是從無生死而有,壞一切生死歸無生死,與道相應。
世間一切色,是從無色而有,壞世間的色,歸于無,就與道相應,爲什麼世間色要壞?世間色不是本來之色,本來是無,修行要返本歸元,所以要壞一切色,使與道相應,是以染袈裟,使似青非青、似黃非黃、似赤非赤、似黑非黑,似紫非紫,壞了世間五色,稱爲壞色,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亦應一切染色。
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俗服有異。
比丘比丘尼,是僧寶,所著袈裟,必定要與國人俗服有異,皆因僧俗有別也。
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汝現身不作七逆罪不,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弒父、弒母、弒和尚、弒阿阇黎、破羯磨轉怯輪僧、弒聖人,若具七逆,即現身不得戒,余一切人盡得受戒。
授戒時,不揀擇中有揀擇,七逆人不與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弒親生父、弒親生母、弒本師和尚、弒羯磨阿阇黎、破羯磨和…
《梵網經菩薩戒略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