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未來諸菩薩當誦,現在諸菩薩今誦。
過去諸菩薩已誦此戒,身心清淨。
未來諸菩薩當誦此戒,身心清淨。
現在諸菩薩今誦此戒,戒體清淨。
十重戒是戒體,四十八輕護持戒體,戒體是法身慧命,法身肥慧命長,沒有戒體,我們慧命就斷了,不能自度度他,更不能稱爲菩薩。
諸佛子聽,十重四十八輕戒,叁世諸佛已誦、當誦、今誦,我今亦如是誦。
叁世諸佛因戒成佛,成了佛還要誦戒,佛不忘恩,報恩故誦戒,釋迦佛亦如是,報恩誦戒。
汝等一切大衆,若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佛性常住戒卷。
, 叁世佛及釋迦佛也誦戒,汝等大衆、國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薩戒者,應半月半月誦戒。比丘、比丘尼,更應誦兩種戒,一、菩薩戒,二、具足戒。具足戒是了生死之戒,菩薩戒是成佛之戒。
受戒,持戒,誦戒,以此戒自利,以此戒利他,複爲人演說,解得分明,複書寫流通。
戒即佛性,佛性常住世間,戒亦常住,例如殺戒,過去不殺,未來不殺,現在不殺,叁世不殺,不殺法常住,戒戒亦然;佛性遍十方,戒法遍十方,佛性是性德,持戒是修德,持修德之戒,顯性德之佛性,故名佛性常住戒卷。
流通叁世,一切衆生,化化不總。
佛性遍叁世,戒法亦遍叁世,叁世所修功德不離持戒,以戒來教化衆生,不是衆生教化戒,是戒教化衆生,戒教化無量衆生止惡修善,戒教化無量衆生出生死苦海,戒教化無量衆生成等正覺,稱爲化化不絕。猶如種田,今年種,明年種,種種不絕;又如割禾,今年割,明年割,割割不絕;以戒教化衆生,化化不絕。
得見千佛,爲千佛授手,世世不墮惡道八難,常生人道天中。
受了佛戒,人人清淨,得見賢劫千佛,千佛伸手摩頂加庇,世世不墮惡道八難,常生人天中,見佛聞法,依法修行。
我今在此樹下,略開七佛法戒,汝等大衆,當一心學波羅提木叉,歡喜奉行,如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叁千學士,時座聽者,聞佛自誦,心心頂戴,歡喜受持。
釋迦佛成佛後,在此菩提樹下,略開七佛法戒,略開者,即十重四十八輕戒,廣說則有無量戒。戒以止惡爲義,止一惡有一戒,止無量惡有無量戒;戒以修善爲義,修一善一戒,修無量善有無量戒;戒以度生爲義,度一衆生一戒,衆生個個不同,度無量衆生,故有無量的戒。
略說十重四十八輕戒,“汝等大衆,應一心學波羅提木叉”,四十八輕與十重戒,是保解脫,保得解脫之果,所謂持戒爲因,解脫爲果,亦稱戒波羅蜜,波羅蜜即到彼岸之意,持戒可離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持戒修行最穩固,持一戒得一解脫,如能具足持戒,則究竟解脫,到涅槃彼岸,故名波羅提木叉,大衆要歡喜奉行,如梵網經無相天王品勸學中,一一廣明。
菩薩稱大士,又名開士,又名學士,學士者學佛之士也。佛說戒時,有叁千學士坐聽,佛高座而說戒,叁千學士下座而聽,如法而說,如法而聽,叁千學士聞佛自誦所受之戒,心心頂戴,歡喜受持。
爾時釋迦牟尼佛,說上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中,十無盡戒法品竟。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正覺,即說華藏世界,盧舍那佛心地法門品中成佛之戒,十重四十八輕,十重戒都是無盡,例如盡虛空遍法界不殺生,殺生戒是無盡,修慈悲喜舍,不能離開殺戒,修辯才叁昧,也不能離開殺生戒,行菩薩道不能離開,說法不能離開,乃至成佛也不能離開,不殺是無盡戒,十條重戒,戒戒無盡。
千百億釋迦亦如是說。
一釋迦如是說,千個百億釋迦亦然。
從摩醯首羅天王宮,至此道樹下,十住處說法品,爲一切菩薩,不可說大衆,受持讀誦,解說其義亦如是。
一釋迦,從首羅天王宮,至人間菩提樹下,成正覺已,次第先到普光明殿,說十世界海,第二到忉利天說十住,第叁到夜摩天說十行,第四到兜率陀天說十回向,第五到化樂天說十禅定,第六到他化自在天說十地,初禅說十金剛,二禅說十忍,叁禅說十願,四禅說心地法門。由四禅摩醯首羅天王宮,至此道樹,共有十住處,爲一切菩薩及不可說大衆,讀誦解說成佛的法門,其余千百億釋迦亦如是。
千百億世界,蓮華藏世界,微塵世界。
千百億世界,有千百億釋迦,蓮華藏世界,有盧舍那佛,微塵世界,有十方諸佛,不論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所說之法都是相同,一國土如是,處處佛土亦然。
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無量行願藏,因果佛性常住藏。
說甚麼法門?說一切佛的“心藏”,心是叁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叁十心含藏一切佛法,一即無量,無量歸一,一者心也,心含藏一切,故名“心藏”。
“地藏”,指十地法門,十地菩薩證窮心地,法法周遍法界,含攝一切,故名“地藏”。
“戒藏”,指十無量戒,具足一切戒,戒爲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過,故名“戒藏”。
“無量行願藏”,菩薩從願起行,行遍法界,以行填願,願滿虛空,行願相資,悲智和合,從行願修成無量功德,故名“無量行願藏”。
“因果佛性常住藏”,“因”是佛因,“果”是佛果,佛果固然是佛性,佛因也是佛性,初見佛性,就是佛因,究竟見佛性,名爲佛果,見佛性後,從性起修,修萬行,稱爲佛因,萬德莊嚴佛性,名佛果,萬德不離佛性,萬行也不離佛性,佛性常住,萬行萬德常住,故名“因果佛性常住藏”。
如是一切佛說,無量一切法藏竟。
一切佛所說的心地法門,皆含藏無量一切法,故名“藏”,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包含一切法;藥師如來十二大願,亦包含一切法;觀音菩薩大慈大悲,也包含一切法;九華山地藏菩薩大願,也包含一切法;香積國的香飯,也包含一切法;如是一切佛所說無量一切法藏竟。
千百億世界中,一切衆生受持,歡喜奉行。
娑婆千百億世界中,一切衆生聞釋迦佛所說,頂戴受持;歡喜奉行。
若廣開心地,相相,如佛華光王七行品中說。
“廣開心地,相相”,即依一心地相,開無量相。
梵網經六十一品,其中有一品,“佛華光王七行品”詳說心地,相相。
下文的回向偈頌造得很好,可能是鸠摩羅什法師造:
明人忍慧強。
明眼的人邪正分明,能抉擇迷悟,深明因果,明眼人,忍力慧力皆強,忍則煩惱不起、妄想不來,忍能止一切惡,是故忍力強。慧能說一切法,能度衆生,能修一切善,是故慧力強。
忍力止惡,這就是律儀戒,慧力修一切善,是攝善法戒,忍慧力強,是饒益有情戒。
沒有智慧的人,不會修善,或應修善而不修,甚或不知道怎樣修善,也是沒有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夠止一切惡,修一切善,饒益一切有情。
能持如是法。
如是法,就是佛戒,佛戒是叁聚淨戒:攝律儀戒,止一切惡,是忍力;攝善法戒,修一切善,是慧力;忍與慧和合,能度一切衆生,是饒益有情戒。論語說這“忍”字,說得很清楚:“喜怒哀樂之未發爲之中。”就是忍,“發而皆中節爲之和。”就是慧。
所以我們要止一切惡,修忍力(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忍就是定。再修一切智、道種智,這就是慧力。忍慧即定慧,定慧力強就能持菩薩戒,故雲:“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安獲五種利。
持菩薩戒,將來一定成佛,但是要經叁大阿僧祇劫。未成佛之前,我們持此菩薩戒,定能獲得五種利益。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
持戒清淨,能止一切惡,能修一切善,又能度一切衆生,所以十方佛常護念。
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
臨命終的時候不見地獄,見佛淨土,即生佛國,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正見心歡喜。
叁者生生處,爲諸菩薩友。
持戒的人皆生淨土,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爲伴侶,是謂“不退菩薩爲伴侶”,生生世世做菩薩的朋友,是第叁種利益。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持戒的人止一切惡,有止惡的功德,修一切善,有修善的功德,度一切衆生,有度衆生的功德,叁種功德猶如大火聚,聚在戒波羅蜜,戒度就是指戒波羅蜜,戒波羅蜜圓滿,到涅槃的彼岸,故雲:“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性戒福慧滿。
持戒清淨的人,今世見自性戒福慧圓滿,或于後世,見自性戒,福慧證得圓滿,成真正佛子。
此是諸佛子,智者善思量。
有智慧的佛子,能善思量,何時早見自性戒,得證福慧圓滿。
計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
本來身體無我、持戒無我、五蘊無我,但凡夫執有我,有我執就有貪瞋癡,有貪瞋癡就作業,有業則生死不能了。無我則無貪瞋癡,無生死,所以欲想了生死,切莫著我相,不執五蘊爲我,便能見自性戒福慧圓滿,所以“計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
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
凡夫著我,不能見自性戒,令福慧圓滿。二乘人無我,但還有法執,認爲生死是有,要滅生死的壽,認爲涅槃是有,住于涅槃的靜。一切法未曾空,還有法執在,任汝怎樣修行,都不能見自性戒福慧圓滿。所以二乘人也非大乘種子,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光明照世間。
菩提是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若有人發菩提苗,則其心光遍照世間。
應當靜觀察。
止一切妄想,心則清淨,從清淨心中觀佛,佛現前,觀淨土,淨土現前,觀天堂,天堂在眼前,這樣在淨中觀察,可以觀到諸法的真實相,是止觀的法門。
諸法真實相。
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有真實相,真實相就是衆生的佛性,欲想見自己的佛性,要淨觀察,就可以見到諸法的真實相,甚麼是諸法的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一切法不生,生相不可得——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也不是共生,亦不是無因而生,是故說無生。
一切法不滅——即不生也就無法可滅。
見到一切法生,未是見真實相,見到一切法滅,也未見真實相。凡夫見…
《梵網經菩薩戒略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