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P13

  ..续本文上一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过去诸菩萨已诵此戒,身心清净。

  未来诸菩萨当诵此戒,身心清净。

  现在诸菩萨今诵此戒,戒体清净。

  十重戒是戒体,四十八轻护持戒体,戒体是法身慧命,法身肥慧命长,没有戒体,我们慧命就断了,不能自度度他,更不能称为菩萨。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

  三世诸佛因戒成佛,成了佛还要诵戒,佛不忘恩,报恩故诵戒,释迦佛亦如是,报恩诵戒。

  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

  ,   三世佛及释迦佛也诵戒,汝等大众、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半月半月诵戒。比丘、比丘尼,更应诵两种戒,一、菩萨戒,二、具足戒。具足戒是了生死之戒,菩萨戒是成佛之戒。

  受戒,持戒,诵戒,以此戒自利,以此戒利他,复为人演说,解得分明,复书写流通。

  戒即佛性,佛性常住世间,戒亦常住,例如杀戒,过去不杀,未来不杀,现在不杀,三世不杀,不杀法常住,戒戒亦然;佛性遍十方,戒法遍十方,佛性是性德,持戒是修德,持修德之戒,显性德之佛性,故名佛性常住戒卷。

  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总。

  佛性遍三世,戒法亦遍三世,三世所修功德不离持戒,以戒来教化众生,不是众生教化戒,是戒教化众生,戒教化无量众生止恶修善,戒教化无量众生出生死苦海,戒教化无量众生成等正觉,称为化化不绝。犹如种田,今年种,明年种,种种不绝;又如割禾,今年割,明年割,割割不绝;以戒教化众生,化化不绝。

  得见千佛,为千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

  受了佛戒,人人清净,得见贤劫千佛,千佛伸手摩顶加庇,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天中,见佛闻法,依法修行。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三千学士,时座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释迦佛成佛后,在此菩提树下,略开七佛法戒,略开者,即十重四十八轻戒,广说则有无量戒。戒以止恶为义,止一恶有一戒,止无量恶有无量戒;戒以修善为义,修一善一戒,修无量善有无量戒;戒以度生为义,度一众生一戒,众生个个不同,度无量众生,故有无量的戒。

  略说十重四十八轻戒,“汝等大众,应一心学波罗提木叉”,四十八轻与十重戒,是保解脱,保得解脱之果,所谓持戒为因,解脱为果,亦称戒波罗蜜,波罗蜜即到彼岸之意,持戒可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持戒修行最稳固,持一戒得一解脱,如能具足持戒,则究竟解脱,到涅槃彼岸,故名波罗提木叉,大众要欢喜奉行,如梵网经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

  菩萨称大士,又名开士,又名学士,学士者学佛之士也。佛说戒时,有三千学士坐听,佛高座而说戒,三千学士下座而听,如法而说,如法而听,三千学士闻佛自诵所受之戒,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正觉,即说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中成佛之戒,十重四十八轻,十重戒都是无尽,例如尽虚空遍法界不杀生,杀生戒是无尽,修慈悲喜舍,不能离开杀戒,修辩才三昧,也不能离开杀生戒,行菩萨道不能离开,说法不能离开,乃至成佛也不能离开,不杀是无尽戒,十条重戒,戒戒无尽。

  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一释迦如是说,千个百亿释迦亦然。

  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

  一释迦,从首罗天王宫,至人间菩提树下,成正觉已,次第先到普光明殿,说十世界海,第二到忉利天说十住,第三到夜摩天说十行,第四到兜率陀天说十回向,第五到化乐天说十禅定,第六到他化自在天说十地,初禅说十金刚,二禅说十忍,三禅说十愿,四禅说心地法门。由四禅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共有十住处,为一切菩萨及不可说大众,读诵解说成佛的法门,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如是。

  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

  千百亿世界,有千百亿释迦,莲华藏世界,有卢舍那佛,微尘世界,有十方诸佛,不论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所说之法都是相同,一国土如是,处处佛土亦然。

  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

  说甚么法门?说一切佛的“心藏”,心是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心含藏一切佛法,一即无量,无量归一,一者心也,心含藏一切,故名“心藏”。

  “地藏”,指十地法门,十地菩萨证穷心地,法法周遍法界,含摄一切,故名“地藏”。

  “戒藏”,指十无量戒,具足一切戒,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故名“戒藏”。

  “无量行愿藏”,菩萨从愿起行,行遍法界,以行填愿,愿满虚空,行愿相资,悲智和合,从行愿修成无量功德,故名“无量行愿藏”。

  “因果佛性常住藏”,“因”是佛因,“果”是佛果,佛果固然是佛性,佛因也是佛性,初见佛性,就是佛因,究竟见佛性,名为佛果,见佛性后,从性起修,修万行,称为佛因,万德庄严佛性,名佛果,万德不离佛性,万行也不离佛性,佛性常住,万行万德常住,故名“因果佛性常住藏”。

  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一切佛所说的心地法门,皆含藏无量一切法,故名“藏”,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包含一切法;药师如来十二大愿,亦包含一切法;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也包含一切法;九华山地藏菩萨大愿,也包含一切法;香积国的香饭,也包含一切法;如是一切佛所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

  娑婆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闻释迦佛所说,顶戴受持;欢喜奉行。

  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广开心地,相相”,即依一心地相,开无量相。

  梵网经六十一品,其中有一品,“佛华光王七行品”详说心地,相相。

  下文的回向偈颂造得很好,可能是鸠摩罗什法师造:

  明人忍慧强。

  明眼的人邪正分明,能抉择迷悟,深明因果,明眼人,忍力慧力皆强,忍则烦恼不起、妄想不来,忍能止一切恶,是故忍力强。慧能说一切法,能度众生,能修一切善,是故慧力强。

  忍力止恶,这就是律仪戒,慧力修一切善,是摄善法戒,忍慧力强,是饶益有情戒。

  没有智慧的人,不会修善,或应修善而不修,甚或不知道怎样修善,也是没有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够止一切恶,修一切善,饶益一切有情。

  能持如是法。

  如是法,就是佛戒,佛戒是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止一切恶,是忍力;摄善法戒,修一切善,是慧力;忍与慧和合,能度一切众生,是饶益有情戒。论语说这“忍”字,说得很清楚:“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之中。”就是忍,“发而皆中节为之和。”就是慧。

  所以我们要止一切恶,修忍力(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忍就是定。再修一切智、道种智,这就是慧力。忍慧即定慧,定慧力强就能持菩萨戒,故云:“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

  持菩萨戒,将来一定成佛,但是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未成佛之前,我们持此菩萨戒,定能获得五种利益。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

  持戒清净,能止一切恶,能修一切善,又能度一切众生,所以十方佛常护念。

  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临命终的时候不见地狱,见佛净土,即生佛国,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

  持戒的人皆生净土,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为伴侣,是谓“不退菩萨为伴侣”,生生世世做菩萨的朋友,是第三种利益。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持戒的人止一切恶,有止恶的功德,修一切善,有修善的功德,度一切众生,有度众生的功德,三种功德犹如大火聚,聚在戒波罗蜜,戒度就是指戒波罗蜜,戒波罗蜜圆满,到涅槃的彼岸,故云:“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持戒清净的人,今世见自性戒福慧圆满,或于后世,见自性戒,福慧证得圆满,成真正佛子。

  此是诸佛子,智者善思量。

  有智慧的佛子,能善思量,何时早见自性戒,得证福慧圆满。

  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本来身体无我、持戒无我、五蕴无我,但凡夫执有我,有我执就有贪瞋痴,有贪瞋痴就作业,有业则生死不能了。无我则无贪瞋痴,无生死,所以欲想了生死,切莫着我相,不执五蕴为我,便能见自性戒福慧圆满,所以“计我着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凡夫着我,不能见自性戒,令福慧圆满。二乘人无我,但还有法执,认为生死是有,要灭生死的寿,认为涅槃是有,住于涅槃的静。一切法未曾空,还有法执在,任汝怎样修行,都不能见自性戒福慧圆满。所以二乘人也非大乘种子,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菩提是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若有人发菩提苗,则其心光遍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止一切妄想,心则清净,从清净心中观佛,佛现前,观净土,净土现前,观天堂,天堂在眼前,这样在净中观察,可以观到诸法的真实相,是止观的法门。

  诸法真实相。

  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有真实相,真实相就是众生的佛性,欲想见自己的佛性,要净观察,就可以见到诸法的真实相,甚么是诸法的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一切法不生,生相不可得——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也不是共生,亦不是无因而生,是故说无生。

  一切法不灭——即不生也就无法可灭。

  见到一切法生,未是见真实相,见到一切法灭,也未见真实相。凡夫见…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