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法生,二乘人见一切法灭,都是未见真实相,一切法灭怎会有众生可度?所以二乘人不度众生;如果一切法灭,怎可以有佛道可成,所以二乘人亦不求佛道。
凡夫见诸法的生相,有生,即有灭,烦恼就生起,无明又生起,业障也生起。“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常作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这首偈是华严经说,所以唯有诸佛菩萨才见一切法不生不灭,见诸法的真实相。若能“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即见不生不灭的真实相,亦即见一切法的本相。
烦恼是不生不灭,无烦恼可断,生死不生不灭,无生死可了,业障不生不灭,了即业障本来空,所以不生不灭是诸法的真实相。
不常复不断。
一切法无常,切莫认一切法是常的,很多人用功以为法是常,我们念阿弥陀佛,念完,佛号就空了,不是常的,若果阿弥陀佛是常,就不能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名号亦不常,所以我们可以念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名号也不是常,是故我们可以念清净大海众菩萨。
一切有为法不是常,昙花一现,犹如水泡,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不应执一切法是常,有些人不明白这道理,以为佛号是常。
参禅提话头是敲门瓦子,也是无常,念佛号与提话头是有为法,修行从有为入无为,有为法不是常的,它不常你怎可以教它常,既然一切法不常,那么是断吗?也不是断,阿弥陀佛不常,不常是断吗?也不断,古人云“莫谓如来成断灭,一声还续一声来”,何曾是断?所以一切法不常亦不断。人与人之间,聚会是不常的,不常就离别了,岂不是一离永离吗?但亦不断,因缘和合又再会,再会就是不断,所以一切法都是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断是一,但亦不是,昨天与今天不是一,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那里是一?昨天胃口很好,吃了两碗饭,今天只吃一碗饭,那里是一?但是昨天与今天也不是异,昨天是某甲,今天也是某甲,不是异的。例如念阿弥陀佛,第一句与第二句不是一,第二句与第三句也不是一,但是百千万亿句都是阿弥陀佛,就不异,所以一切法不一亦不异。释迦佛有千百亿化身,千百亿化身不是一,但都是释迦牟尼佛,所以不是异,不一不异是诸法的实相。
不来亦不去。
一切法没有来处,有来处才可说来,无来处即是无来;一切法没有去处,不能说去。你看我们的妄想,从那个地方来?它是无来处,也没有去处,妄想不来也不去,当体是空的,悟即无,迷即有,妄想的实相是不来不去。你看我们发梦,梦从那个地方来?梦醒后梦往那个地方去?念阿弥陀佛,声无来处,佛号念毕,声无去处。有来有去是众生境界,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佛境界,佛见到诸法的实相,见一切法无来无去——生死无来无去,生死即非生死,烦恼无来无去,烦恼即非烦恼。无来无去,是烦恼的真实相。
所以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来无来相,去无去相,就可以见到如来,见生无生相,灭无灭相,亦可以见到如来;见常无常,断无断,这样就见到如来,所以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生死无来去,若生死实有来去,则无人能断生死;见生死无来去相,生死当下即空,生死无来去相,是生死的实相,生死的实相里无生死。众生无来去相,就是众生的实相,众生的实相是无众生。所以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便是众生的实相。若见到诸法的实相,则见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那就是一心。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就是一心,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来有去,就是妄心。所以修行要留意,一心现前,从一心而修万行,万行庄严一心,这是勤庄严。
从一心修万行,万行就是一心,无能庄严,无所庄严,无能所庄严,即非庄严,是名方便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菩萨应净观察,见不生不灭,证自己的一心,从一心修万行,那就是菩萨所应作。如何作?第一、生如来家,这是十住的菩萨,第二、行如来事,是十行的菩萨,第三、回自向他,是十回向的菩萨,第四、见心如大地,心造诸如来,是十地的菩萨。住、行、向、地四十位的菩萨,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
学是因,无学是果,从学因,得无学的果:初果、二果、三果都是有学,阿罗汉果是无学。“学”是有为法,有功用道,“无学”是无为法,无功用道;学是初心,无学是老参,所以说饱参饱学;学而得无学,证无学的果。
勿生分别想。
不论他是初学,还是究竟无学,不要生分别想,因为有分别想是凡夫,无分别想是圣人,凡夫转为圣人很易,只要不分别就可以,样样有分别就是凡夫,凡夫未曾离开这个分别心,有人我知见,有亲疏分别,若无分别心就是智慧,有分别心就是识,所以应将这分别识变为无分别心——转眼、耳、鼻、舌、身、意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如是转八识成四智,转凡成圣,所以称为第一道,第一道就是无分别,无分别就是摩诃衍。
无分别而布施,布施遍法界,广大如虚空,究竟如法性,布施便是摩诃衍。摩诃衍又称为大乘,无分别时,法法遍法界,法法尽是大乘法——以无分别心坐禅,禅定遍法界,是大乘法,以无分别心行忍辱,忍辱遍法界,忍辱就是大乘法,无分别心念佛,念佛也就是大乘法,得念佛三昧。
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
分别就是戏论,有戏论就有烦恼,无分别则烦恼灭;贪瞋痴是戏论,有分别即有贪瞋痴,无分别则无贪瞋痴,贪瞋痴这戏论就灭了;生死是戏论,有分别即有生死,无分别则生死灭;业障也是戏论,有戏论,就有业障,无戏论,业障就灭了;众生也是戏论,有戏论就有众生,无戏论则众生灭。所以一切戏论,悉从是处灭,是处指无分别智,无分别智能够灭一切戏论恶。
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
萨婆若就是诸佛的智慧,诸佛萨婆若海广大无边,皆由无分别智流出,若能无分别,就可以见到如来的萨婆若海。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
大勇猛者,将分别心变为无分别想,怎样变这分别心为无分别?一定要持戒,持诸佛净戒。
护持如明珠。
持戒清净,不令有一毫损污,令戒体犹如明珠般的清净,持戒清净就得无分别想,能入诸佛萨婆若海。
过去诸菩萨,已于是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
过去诸菩萨,已持戒清净得无分别智,入萨婆若海,未来的菩萨也要持戒清净,得无分别心,入如来的萨婆若海,现在的菩萨也要持戒清净,得这无分别心,入如来萨婆若海。
此是佛行处。
持戒清净得无分别智,入如来的萨婆若海,是诸佛之所行。
圣主所称叹。
圣主即是诸佛,诸佛称叹菩萨持戒清净,得无分别智,能入萨婆若海。
我已随顺说,福德无量聚,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我已将诸佛所称叹的法,随顺而说,所得无量的福德,回向一切众生,共向一切智,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菩萨戒说到此处,已经说完,感谢大九华山地藏王菩萨,慈光加庇、令法会圆满,感谢仁德住持,统理大众,令法会如意,感谢维那师,悦众师师父,出心出力,还有,感谢各位的随喜。
以此功德回向世界和平,万民安乐,又回向佛教,佛日增辉,*轮常转,普愿在座听众,持戒清净,入萨婆若海,共成佛道,菩萨戒圆满。
“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是指报身佛。
法身清净,不染一尘,故亦名素法身,众生迷此,所以有生死,虽则六道轮回,其性不变,故又名佛性,因在迷不变,常随众生流转生死,故云“法身流转六道,处处皆闻。”有幸得闻佛法,着力熏修,剎那除卸迷情,得识本来,乃至大彻大悟,悟同诸佛,此时名信解,解法身之理,但解而矣,法身还未出现,必须悟后起修六度万行,以及一切功德,若有一德未圆,一功未满,法身亦不现前。
直待万行已圆,万德已满,惑垢尽除,无明业空,法身才全体出现,此时却又名报身佛,号卢舍那。
简略而言,悟后从性起修六度万行,庄严素法身,修至功德圆满,素法身成为万德庄严的报身,报身又化成千百亿化身,到十方世界,天上人间,转随意*轮,教化有缘众,所以坛经云:“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原来是一身。”
尔时卢舍那佛。
梵网经心地品分上下两卷,上卷说菩萨心地法门,下卷说心地戒,尔时者,指说心地法门竟。
为此大众。
为华藏世界无量菩萨众。
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
成佛的法门,多至无量无边,故文中说多如恒河沙,广说不尽,惟有大菩萨才是当机,对初心菩萨,只可略说。
佛法有广有略,广则有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略则如菩萨心地品,心地品在百千不可说法门中,犹如毛头许少,亦如大海水一滴。
是过去一切佛已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
心地法门虽如毛头许少,但过去一切佛都说此心地法门,未来、现在十方佛成佛时,亦说此法门。
三世菩萨已学、当学、今学。
过去、现在、未来的菩萨,亦学此心地法门,不学此心地法门,不能成就菩萨行,舍心地法门,无别可学。心是三十心,地是十地。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号吾为卢舍那。
我,指卢舍那佛,曾经一百劫修行此心地法门,至无明惑净,功德圆满,号名为虑舍那。
汝诸佛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
从报起应,化成千释迦,又从千释迦应化成千百亿释迦,“汝诸佛”,就是指应化身佛。
心地法门是成佛之道,众生心地未曾开,汝诸化身佛应对众生说,使众生闻此法门,开心地道。
开者,对封而言,以诸众生皆为烦恼业识所障,深迷不觉,非经指点开示,终无得见诸佛体性。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