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法生,二乘人見一切法滅,都是未見真實相,一切法滅怎會有衆生可度?所以二乘人不度衆生;如果一切法滅,怎可以有佛道可成,所以二乘人亦不求佛道。
凡夫見諸法的生相,有生,即有滅,煩惱就生起,無明又生起,業障也生起。“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常作如是解,諸佛常現前。”這首偈是華嚴經說,所以唯有諸佛菩薩才見一切法不生不滅,見諸法的真實相。若能“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即見不生不滅的真實相,亦即見一切法的本相。
煩惱是不生不滅,無煩惱可斷,生死不生不滅,無生死可了,業障不生不滅,了即業障本來空,所以不生不滅是諸法的真實相。
不常複不斷。
一切法無常,切莫認一切法是常的,很多人用功以爲法是常,我們念阿彌陀佛,念完,佛號就空了,不是常的,若果阿彌陀佛是常,就不能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名號亦不常,所以我們可以念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名號也不是常,是故我們可以念清淨大海衆菩薩。
一切有爲法不是常,昙花一現,猶如水泡,如露亦如電,如夢幻泡影,所以我們不應執一切法是常,有些人不明白這道理,以爲佛號是常。
參禅提話頭是敲門瓦子,也是無常,念佛號與提話頭是有爲法,修行從有爲入無爲,有爲法不是常的,它不常你怎可以教它常,既然一切法不常,那麼是斷嗎?也不是斷,阿彌陀佛不常,不常是斷嗎?也不斷,古人雲“莫謂如來成斷滅,一聲還續一聲來”,何曾是斷?所以一切法不常亦不斷。人與人之間,聚會是不常的,不常就離別了,豈不是一離永離嗎?但亦不斷,因緣和合又再會,再會就是不斷,所以一切法都是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斷是一,但亦不是,昨天與今天不是一,昨天的我與今天的我,那裏是一?昨天胃口很好,吃了兩碗飯,今天只吃一碗飯,那裏是一?但是昨天與今天也不是異,昨天是某甲,今天也是某甲,不是異的。例如念阿彌陀佛,第一句與第二句不是一,第二句與第叁句也不是一,但是百千萬億句都是阿彌陀佛,就不異,所以一切法不一亦不異。釋迦佛有千百億化身,千百億化身不是一,但都是釋迦牟尼佛,所以不是異,不一不異是諸法的實相。
不來亦不去。
一切法沒有來處,有來處才可說來,無來處即是無來;一切法沒有去處,不能說去。你看我們的妄想,從那個地方來?它是無來處,也沒有去處,妄想不來也不去,當體是空的,悟即無,迷即有,妄想的實相是不來不去。你看我們發夢,夢從那個地方來?夢醒後夢往那個地方去?念阿彌陀佛,聲無來處,佛號念畢,聲無去處。有來有去是衆生境界,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佛境界,佛見到諸法的實相,見一切法無來無去——生死無來無去,生死即非生死,煩惱無來無去,煩惱即非煩惱。無來無去,是煩惱的真實相。
所以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來無來相,去無去相,就可以見到如來,見生無生相,滅無滅相,亦可以見到如來;見常無常,斷無斷,這樣就見到如來,所以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生死無來去,若生死實有來去,則無人能斷生死;見生死無來去相,生死當下即空,生死無來去相,是生死的實相,生死的實相裏無生死。衆生無來去相,就是衆生的實相,衆生的實相是無衆生。所以金剛經雲:“滅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便是衆生的實相。若見到諸法的實相,則見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那就是一心。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
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去,就是一心,有生有滅、有常有斷、有來有去,就是妄心。所以修行要留意,一心現前,從一心而修萬行,萬行莊嚴一心,這是勤莊嚴。
從一心修萬行,萬行就是一心,無能莊嚴,無所莊嚴,無能所莊嚴,即非莊嚴,是名方便莊嚴。
菩薩所應作,應當次第學。
菩薩應淨觀察,見不生不滅,證自己的一心,從一心修萬行,那就是菩薩所應作。如何作?第一、生如來家,這是十住的菩薩,第二、行如來事,是十行的菩薩,第叁、回自向他,是十回向的菩薩,第四、見心如大地,心造諸如來,是十地的菩薩。住、行、向、地四十位的菩薩,應當次第學。
于學于無學。
學是因,無學是果,從學因,得無學的果:初果、二果、叁果都是有學,阿羅漢果是無學。“學”是有爲法,有功用道,“無學”是無爲法,無功用道;學是初心,無學是老參,所以說飽參飽學;學而得無學,證無學的果。
勿生分別想。
不論他是初學,還是究竟無學,不要生分別想,因爲有分別想是凡夫,無分別想是聖人,凡夫轉爲聖人很易,只要不分別就可以,樣樣有分別就是凡夫,凡夫未曾離開這個分別心,有人我知見,有親疏分別,若無分別心就是智慧,有分別心就是識,所以應將這分別識變爲無分別心——轉眼、耳、鼻、舌、身、意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如是轉八識成四智,轉凡成聖,所以稱爲第一道,第一道就是無分別,無分別就是摩诃衍。
無分別而布施,布施遍法界,廣大如虛空,究竟如法性,布施便是摩诃衍。摩诃衍又稱爲大乘,無分別時,法法遍法界,法法盡是大乘法——以無分別心坐禅,禅定遍法界,是大乘法,以無分別心行忍辱,忍辱遍法界,忍辱就是大乘法,無分別心念佛,念佛也就是大乘法,得念佛叁昧。
一切戲論惡,悉從是處滅。
分別就是戲論,有戲論就有煩惱,無分別則煩惱滅;貪瞋癡是戲論,有分別即有貪瞋癡,無分別則無貪瞋癡,貪瞋癡這戲論就滅了;生死是戲論,有分別即有生死,無分別則生死滅;業障也是戲論,有戲論,就有業障,無戲論,業障就滅了;衆生也是戲論,有戲論就有衆生,無戲論則衆生滅。所以一切戲論,悉從是處滅,是處指無分別智,無分別智能夠滅一切戲論惡。
諸佛薩婆若,悉由是處出。
薩婆若就是諸佛的智慧,諸佛薩婆若海廣大無邊,皆由無分別智流出,若能無分別,就可以見到如來的薩婆若海。
是故諸佛子,宜發大勇猛,于諸佛淨戒。
大勇猛者,將分別心變爲無分別想,怎樣變這分別心爲無分別?一定要持戒,持諸佛淨戒。
護持如明珠。
持戒清淨,不令有一毫損汙,令戒體猶如明珠般的清淨,持戒清淨就得無分別想,能入諸佛薩婆若海。
過去諸菩薩,已于是中學,未來者當學,現在者今學。
過去諸菩薩,已持戒清淨得無分別智,入薩婆若海,未來的菩薩也要持戒清淨,得無分別心,入如來的薩婆若海,現在的菩薩也要持戒清淨,得這無分別心,入如來薩婆若海。
此是佛行處。
持戒清淨得無分別智,入如來的薩婆若海,是諸佛之所行。
聖主所稱歎。
聖主即是諸佛,諸佛稱歎菩薩持戒清淨,得無分別智,能入薩婆若海。
我已隨順說,福德無量聚,回以施衆生,共向一切智,願聞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我已將諸佛所稱歎的法,隨順而說,所得無量的福德,回向一切衆生,共向一切智,願聞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菩薩戒說到此處,已經說完,感謝大九華山地藏王菩薩,慈光加庇、令法會圓滿,感謝仁德住持,統理大衆,令法會如意,感謝維那師,悅衆師師父,出心出力,還有,感謝各位的隨喜。
以此功德回向世界和平,萬民安樂,又回向佛教,佛日增輝,*輪常轉,普願在座聽衆,持戒清淨,入薩婆若海,共成佛道,菩薩戒圓滿。
“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是指報身佛。
法身清淨,不染一塵,故亦名素法身,衆生迷此,所以有生死,雖則六道輪回,其性不變,故又名佛性,因在迷不變,常隨衆生流轉生死,故雲“法身流轉六道,處處皆聞。”有幸得聞佛法,著力熏修,剎那除卸迷情,得識本來,乃至大徹大悟,悟同諸佛,此時名信解,解法身之理,但解而矣,法身還未出現,必須悟後起修六度萬行,以及一切功德,若有一德未圓,一功未滿,法身亦不現前。
直待萬行已圓,萬德已滿,惑垢盡除,無明業空,法身才全體出現,此時卻又名報身佛,號盧舍那。
簡略而言,悟後從性起修六度萬行,莊嚴素法身,修至功德圓滿,素法身成爲萬德莊嚴的報身,報身又化成千百億化身,到十方世界,天上人間,轉隨意*輪,教化有緣衆,所以壇經雲:“法身報身及化身,叁身原來是一身。”
爾時盧舍那佛。
梵網經心地品分上下兩卷,上卷說菩薩心地法門,下卷說心地戒,爾時者,指說心地法門竟。
爲此大衆。
爲華藏世界無量菩薩衆。
略開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
成佛的法門,多至無量無邊,故文中說多如恒河沙,廣說不盡,惟有大菩薩才是當機,對初心菩薩,只可略說。
佛法有廣有略,廣則有百千恒河沙不可說法門,略則如菩薩心地品,心地品在百千不可說法門中,猶如毛頭許少,亦如大海水一滴。
是過去一切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
心地法門雖如毛頭許少,但過去一切佛都說此心地法門,未來、現在十方佛成佛時,亦說此法門。
叁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
過去、現在、未來的菩薩,亦學此心地法門,不學此心地法門,不能成就菩薩行,舍心地法門,無別可學。心是叁十心,地是十地。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爲盧舍那。
我,指盧舍那佛,曾經一百劫修行此心地法門,至無明惑淨,功德圓滿,號名爲慮舍那。
汝諸佛轉我所說,與一切衆生,開心地道。
從報起應,化成千釋迦,又從千釋迦應化成千百億釋迦,“汝諸佛”,就是指應化身佛。
心地法門是成佛之道,衆生心地未曾開,汝諸化身佛應對衆生說,使衆生聞此法門,開心地道。
開者,對封而言,以諸衆生皆爲煩惱業識所障,深迷不覺,非經指點開示,終無得見諸佛體性。
爾時蓮華臺藏世界…
《梵網經菩薩戒略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