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
在華藏世界,大香水海中,有一蓮臺,上大下小,共二十層,狀如蓮華,中有無量無邊數世界,故名蓮華臺藏世界。娑婆世界就在華藏世界的第十叁層,極樂世界也是在第十叁層。蓮華臺藏世界屬依報,是報身佛的國土,日夜放光明,師子座上,盧舍那佛身亦放光,故稱赫赫天光。
光告千華上佛。
盧舍那佛蓮座有千葉,一葉一釋迦,故謂千華上佛。佛放光,以光囑告千化佛。
持我心地法門品而去,複轉爲千百億釋迦,及一切衆生。
盧舍那佛把心地法門,傳與千釋迦,千釋迦又把心地法門,傳與千百億釋迦,千百億釋迦又把心地法門傳與一切衆生。
次第說我上心地法門品。
心地法門,位有四十,諸衆生性,根有大小利鈍,是故說時,要次第而說:初說十住,住于如來家;次說十行,修菩提行;次說十回向,以菩提行的功德,回向佛果;再說十地,法身猶如大地,能生一切法,能度一切衆生,能出生一切佛。
汝等受持讀誦,一心而行。
不但要講說心地法門,並且從解起行,要受持、讀誦、一心而修行。
爾時千華上佛,千百億釋迦,從蓮華臺藏世界,赫赫師子座起,各各辭退,舉身放不可思議光,光皆化無量佛,一時以無量青黃赤白華,供養盧舍那佛,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青黃赤白花,表心地法門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此四十位是佛因,因必向果,故以四色花供養盧舍那佛。
每一尊化佛,均能受持住、行、向、地法門,故雲受持上說心地法門品竟。
各各從此蓮華臺藏世界而沒,沒已,入體性虛空華光叁昧,還本源世界。
千佛及千百億化佛,從華藏世界隱退,人體性虛空華光叁昧定。
攝用歸體爲之入,攝六根之用,歸于一心之體,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爲定;以心爲體,泯相見性,是爲體性虛空。
體性虛空常有光明如花,是爲體性虛空華光叁昧,諸佛入此叁昧而隱沒,辭退華藏世界,此沒彼出,還到自己的國土。
閻浮提,菩提樹下,從體性虛空華光叁昧出。
閻浮提,即娑婆世界四洲之中的南瞻部洲,佛坐菩提樹下,亦從體性虛空華光叁昧出。
出已,方坐金剛千光王座。
百億釋迦,于菩提樹下,坐金剛臺,放千光明,成等正覺。
及妙光堂,說十世界海。
四天王天,有一講堂名妙光堂,佛成等正覺後,上升妙光堂,先說十世界海法門。
海喻深廣,無所不藏,有無窮盡之相:十方世界無盡、諸佛無盡、衆生無盡、諸佛法門亦複無盡,簡略而說,十方世界如海,廣大無邊,惟是各各不同。
十世界海,可參閱華嚴經世界海品。
複從座起,至帝釋宮,說十住。
帝釋宮在須彌山頂,即忉利天。
十住指十種住于菩提心之法,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一切不住,無住而住,住于菩提心。
複從座起,至焰天中,說十行。
焰天即夜摩天,日月光明照不到,天宮殿自有光明,天蓮花亦有光明,見蓮花開合爲一晝夜。
從菩提心起菩提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十種都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複從座起,至第四天,說十回向。
第四天是兜率陀天,到兜率陀天說十回向法門,把十行的功德,回向佛果菩提,不求余物,唯求作佛,回向有兩種:(一)回自向他,把十行的功德,回向一切衆生。(二)回事向理,十行屬于事,真如法界屬理,所有功德投入真如法界,功德常住世間。
複從座起,至化樂天,說十禅定。
六欲天的第五層天,名化樂天,世尊于此處說十禅定法門,爲令十回向位諸菩薩,得圓知諸佛禅定、圓入諸佛剎土,圓證法身境界。
複從座起,至他化天,說十地。
有禅定可以破無明,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證,圓證十地法門。
心如大地,地能生萬物,心能生萬法,能出生一切佛,所謂“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
複至一禅中,說十金剛。
一禅指初禅天,十金剛指金剛叁昧,爲一切法所不能壞。世尊于此說十金剛,爲令已登七地菩薩,得證金剛觀智,入妙覺果海。
複至二禅中,說十忍。
有了金剛叁昧,一切法不能動,便能入十忍,忍指無生法忍,了一切法無生無滅。
複至叁禅中,說十願。
世尊于此天,說普賢十願法門,令彼已登九地菩薩,更得十大願力,得入如來妙覺果海。
複至四禅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說我本源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
四禅頂天,又名色究竟天,乃摩醯首羅天王住處,摩醯首羅以禅定得大自在,故摩醯首羅天又名大自在天。
上來各天中所講的心地法門,是別說,即各各分別而說,如在忉利天說十住,夜摩天說十行,兜率天說十回向,他化天說十地,是爲別說。惟世尊于四禅天,頓說四十心地成佛法門,把住、行、向、地之法,一起說出來,故雲:“說我本源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所說心地法門品”,令彼圓證心地功德,入妙覺果海。
其余千百億釋迦,亦複如是,無二無別。
此國釋迦在人間成佛後,上升妙光堂等各天說心地法,共余千百億釋迦,亦複如是。
如賢劫品中說。
賢劫品乃梵網經六十一品之一,上來乃略言其義,廣如賢劫品中說。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華臺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
以上講千釋迦及千百億釋迦,于諸世界說心地品,以下講一釋迦,于此世界說心地法門品。
釋迦佛自從初現于華藏世界,秉受心地法門竟,向東而來,入摩醯首羅天王宮中。摩醯首羅以定得大自在,定能生一切色法,所以他認爲大千世界是他所造,一切衆生從他而出,于是生大驕慢,故大自在天,又名大我慢天,有了我慢便成魔,佛先度大魔王,舍離我慢,故雲:“說魔受化經已”,然後在天上示現成佛。
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叁十成道,號吾爲釋迦牟尼佛。
此乃從本垂迹,降生人間之文。
人間有一四天下:東勝神洲、南閻浮提、西牛賀洲、北俱盧洲,以南閻浮提的衆生最爲勇猛,雖未見果而修因,故佛從天上降迹南閻浮提,迦夷羅國。迦夷羅國在喜馬拉雅山之南,爲世界之中心點。
母名摩耶,意即大幻,華嚴經中,摩耶夫人對善財言:“我得大幻願智法門,爲盧舍那佛之母,爲千佛之母。”賢劫千佛,皆以摩耶夫人爲母。其父名白淨,又名淨飯王。
悉達,即一切義成之意。一般經典中記載太子十九歲出家,此經說七歲出家,可能是說太子初出家時,先學非非想定,不久證得,但知非究竟,次複遊行諸國,凡經一年,次更苦行六年,前後共七年(歲),至叁十歲乃成佛。
釋迦即能仁之意,以慈悲心,能作佛事,因娑婆是五濁惡世,衆生多苦,若無慈悲,不會到此世界救苦;牟尼即寂默,寂滅道場,默契真理,表智,悲智和合,方可度衆生。
于寂滅道場,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
寂滅是用功之法,不生不滅稱爲寂滅,是出世間法,世間法有生有滅,在生滅中見不生滅,是爲寂滅,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所以修行用功很簡單,從生滅中見不生滅,唯有寂滅,乃能得道。
以金剛叁昧力,破最後一品無明,大覺現前,成等正覺,故雲坐金剛華光王座。
坐金剛華光王座,成佛說法,實時上升妙光堂,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轉大*輪。
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從妙光堂,乃至首羅天王宮,一共十處,所說的都是成佛之法。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爲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複如是。
佛觀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物說法。一網幢有無量孔,孔孔不同,一華藏有無量世界,界界不同,諸佛教門,亦複如是,佛佛教風,亦各各不同。
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爲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爲是中一切大衆,略開心地法門竟。
如來大慈,悲願深廣,在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示現成佛,前後已有八千次,每次成佛,即上升四天王天宮,次第乃至首羅天,爲諸天人,略說心地法門。
複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爲此地上一切衆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
天宮說法竟,即下人間,在菩提樹下,爲一切衆生說心地戒。
凡夫沒在愚癡黑暗之中,未解如來心地法,唯有說本佛盧舍那佛,初發心時,常所誦一戒。一戒者,即佛戒,佛性清淨,從清淨的自性中,流出無量戒,例如:
自性清淨,不殺生,是佛戒。
自性清淨,不染汙,不淫欲,是佛戒。
自性清淨,不自欺,不欺人,是佛戒。
所謂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從一佛戒中,開出無量戒,戒能破無明煩惱黑暗,故名光明,戒是無相,一切不能壞,猶如金剛;戒是無漏,出生無爲功德故雲寶,是以稱爲光明金剛寶戒。-
是一切佛本源。
諸佛萬德圓融,以戒爲本,德從戒而生,故戒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菩薩修萬行,亦以戒爲本,無戒,行不成,所以戒是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佛性以戒爲種子,種子起現行,就是戒,現行熏種子,歸佛性。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一切衆生,皆有成佛之性,性以不變爲義,有佛性者,將來盡得成佛,現在未見佛性,所以是衆生。
衆生雖然未見佛性,但一切衆生可以持戒,持戒清淨即見佛性,所以戒是佛性的種子。
那麼衆生如何持戒?
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一切意識,就是指第六識,第六意識是什麼?一切他都參與:如眼見色,這意識就立即分別是什麼色,耳聞聲,第六意識又立即分別是什麼聲音,鼻嗅香,他又分別香,本來舌嘗味,與意識無關,但意識又去分別是什麼味;身覺觸,這意識又分別是什麼觸,意根知法塵,這意識又立即分別一切法,所以意識…
《梵網經菩薩戒略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