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梵網經菩薩戒略注▪P2

  ..續本文上一頁相,說業者,了了出口,令人領解相信,說業已成,當來受拔舌地獄苦果。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

  外道惡人,知見不正,執著我見,斷常等見,嫉忌佛教,說佛法是非法,律是非律,不能出苦海,不能生天國,如是毀謗佛法。

  二乘人相信小乘,不喜大乘,雲大乘非佛說,又雲大乘律,有開有遮,亦非佛說。

  菩薩聞後應生慈悲心,教化外道,舍邪歸正,信仰大乘;教二乘人,回小向大,修大乘行,如無著禅師,度天親菩薩發菩提心,宏揚大乘。

  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菩薩應該摧邪扶正,護持佛法,而反更說四衆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七自贊毀他戒

  真如佛性,無自無他,若見自他,不見佛性;真如平等,無人我相,見人我者,見惑煩惱是也,贊毀者,思惑是也,思惑有憎愛,故有贊毀。菩薩破見惑,不見人我,破思惑,則無憎愛,所以不自贊,不毀他,贊毀兩亡,自行教他,故名菩薩。

  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

  自贊者,自己贊歎自己的功勞,贊歎自己的長處,毀他者,譏人過失,說人之短。

  菩薩觀業如幻,善惡性空,怎可自贊?怎可毀他?自贊著我,心生驕慢,驕必敗。菩薩觀心清淨,不見他人的過失,何用毀他,等如明鏡現像,鏡內無像,何用毀像,雖鏡無像,能現妍醜,好醜從緣,我們心內清淨,雖知道別人的過失,但心內不著別人的過失,又何用毀他人過,所以不說他人非,更不毀他過。

  若自贊毀他,又教人自贊毀他,則心內有四條罪,一、自贊,二、毀他,叁、教人自贊,四、教人毀他。

  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

  此戒五緣成重:一、是衆生,二、衆生想、叁、贊毀心、四、說贊毀具,五、前人領解。

  毀他因是嫉忌心,毀他緣是想提高自己的聲望,令人恭敬供養,毀他法是以語言文字宣揚,毀他業是前人領解贊毀之語。

  而菩薩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

  菩薩無我,與衆生一體,應代一切衆生受苦,猶如一個大家庭,家內成員與主人是一體,若有事情發生,主人承擔一切責任,免大衆受苦,所謂惡事向自己。

  一件事情之能夠成功,亦非一人之力,全賴大衆合作,所以好事應歸他人。

  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菩薩應宣揚人家的好事,隱藏他人的過失,免人受毀,今反其道而行,攬功歸己,獨占功勞,人家好事不稱贊,人家壞事到處宣傳,令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八悭惜加毀戒

  佛法流通于世,普渡群生,故有財應行布施,流通財,令他人得福,有法應施法,流通法,令他人得慧,所以菩薩舍財舍法,盡空一切,與道相應,是故如來製此戒。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

  財要流通,輾轉布施,令衆生得福,法更要流通,師長善友教導我們,我們又轉教一切人,令依法修行而得慧,如是福慧雙修,故名佛子。

  有財而自不用,又不施與人,有法自不修,又不教人,名爲自悭。

  自己悭財悭法,又教人悭財悭法,教人不行財布施,不行法布施,名教人悭,自致無福無慧,自悭尚不可,何況教人悭,則有自行教他兩條罪。

  昔日佛在世時,有貧女乞了兩個錢,自己不用而供養大衆僧,釋迦佛實時爲她授記,將來在震旦國做國王,就是武則天女王。

  五臺山有一位法雲比丘,因他前生吝法,今生非常愚魯,大衆稱他牛雲,後蒙文殊菩薩指點,宿障業除,得大智慧。

  佛子修行,不離福慧,施財得福,施法得慧,福慧圓滿,名之爲佛,是故有財應布施,有法亦應宣揚流通,利益衆生。

  悭因,悭緣,悭法,悭業。

  悭因是秘藏愛惜,悭緣是自私自利心,悭法是:懂說不懂,有說無,或閉門謝客。

  昔日杭州有一大富翁,出家人向他化緣,他就悭惜,門前寫四個字:“僧道無緣”,人家便不敢向他化緣,後來濟公聖僧續下一句曰:“畜生有份。”他死後果然成爲狗,他的兒子知道後,養牠一生。

  因、緣、法,和合而成悭業,果報作餓鬼。

  此戒五緣成重:一、是衆生,二、衆生想,叁、悭毀心,四、示悭相,五、前人領解。

  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

  施財施法,外利衆生,內舍貪煩惱,無始劫以來的悭貪煩惱令我們作餓鬼,惟有布施,才可滅去悭貪煩惱。

  菩薩修六波羅蜜,以布施爲首,隨前來乞者所須,有財施財,有法施法。得忍菩薩有叁施:舍王位、舍頭目皮骨、舍妻子;出家菩薩有四施:紙、筆、墨、法;在家菩薩有二施:財、法。

  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爲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惡心是不希望別人安樂,瞋心是恐怕別人勝己,布施是慈悲心,以慈滅惡心,以悲滅瞋心,一錢一針一草雖微,惟施心大,福亦大,一句一偈之法雖少,卻含法身妙理,一微塵許法之微,卻能诠一切法,所謂“一即一切”。若有來求財者不施與財,有來求法者不爲說法,反而罵辱人,非是菩薩,反得波羅夷罪。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忍辱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則妄想不生,煩惱不起;既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則證無生法忍,在無生忍中,尚不見有我有人,何來有瞋,無瞋則生諸善根,永爲佛種,所以如來製此戒。

  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

  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火炎炎,燒盡菩提種,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所以菩薩要滅自己的瞋心,增長自己的慈悲心,以慈悲心度衆生,瞋心不能度衆生,瞋心只會結冤;若佛子自己起瞋心,又教人起瞋心,即非佛子。

  此戒五緣成重:一、是衆生,二、衆生想,叁、隔瞋心(不欲和解),四、示不受相,五、前人領解。

  瞋因是無明,瞋緣是逆境,瞋法是打人、罵人,與人結冤,瞋業成。

  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善根無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

  善根是成佛之因,我們修行,第一要種善根,無诤就是善根,無诤則無瞋,不瞋善根生起,得無诤叁昧,不爭名,不爭利,與人無诤,先人後己,由無诤叁昧而生慈心,與人以樂,生悲心,拔人之苦,又從慈悲心生孝順心,孝順一切衆生,視一切衆生爲未來諸佛,又孝順叁寶,秉叁寶之遺教,依法修行,自度度他,是爲持戒。

  所以菩薩令一切衆生學無诤之事,常生慈悲心,息滅瞋心,慈悲心向什麼地方求?你役有瞋心,慈悲心就來。

  而反更于一切衆生中,乃至于非衆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一切衆生,指六道中能以肉眼得見者,即人及畜;非衆生,指無情物,如天、地、山河、塑像等無情之物。有人瞋心起,罵天罵地,或指罵佛像、菩薩像等無情之物,對有情衆生,惡口罵辱,或以手打,或加刀杖,傷害人畜,而瞋心依然不息,前人來求悔過,又以善言道歉,猶起瞋心不和解,不和解便結冤,結冤則瞋心不息,永隔衆生,即非菩薩,得波羅夷罪。

  第十謗叁寶戒

  無罪而說他有罪,名之爲謗。

  叁寶是苦海中的慈航,黑夜中的明燈,衆生病苦的良藥。若人毀謗叁寶,不但自己不能出苦海,更令無量人都不能出苦海,彼此均墮地獄,欲出地獄,還是要依靠叁寶之力,所以切莫毀謗叁寶。

  若佛子,自謗叁寶,教人謗叁寶。

  若佛子,是指受了菩薩戒者,自己謗叁寶。

  叁寶者,第一是佛寶,佛即覺也,覺則萬法皆空,覺財,財空,覺色,色空,色空就是智慧,財空就是福德,財色二空,福慧具足,所以佛又名兩足尊,福足慧足。

  人人都有覺性,覺性就是佛性,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即稱爲佛。

  法即是正,什麼是正法,離欲就是正法,念佛離欲,是正法,布施離欲,是正法,持戒離欲,是正法,持咒離欲,也是正法,所以法就是離欲尊,離了欲,一切法都是正法,未離欲,一切法都是世間法。

  僧即是淨,僧人在塵不染塵,在世而出世,在欲而離欲,心清淨,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即證初果,斷欲界煩惱,證叁果,出叁界生死,證阿羅漢果,習氣清淨,證辟支佛果,一切法清淨,證菩薩無生法忍果。

  菩薩是僧,羅漢是僧,凡聖也是僧,出家人持戒清淨者,個個都稱爲僧寶。

  叁寶無過失,愚癡之人,以正爲邪,以是爲非,邪正不分,是非顛倒,所以自己毀謗叁寶,又教人毀謗叁寶。

  謗因、謗緣、謗法、謗業。

  愚癡爲因,邪見爲緣,因緣和合,以口、書等方法毀謗佛教,令無量人不相信叁寶,而成毀謗之業,果墮拔舌地獄,久久不能得出。

  此戒五緣成重:一、是衆生,二、衆生想,叁、欲說心,四、正吐說,五、前人領解。

  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叁百矛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外道著見,不喜歡佛教說無我,惡人作惡,不喜歡佛說持戒,因此外道及惡人,常常毀謗叁寶。菩薩聽聞外道及惡人以一言毀謗叁寶之聲,其痛苦之情,猶如叁百矛刺心,所以者何?以斷一切衆生佛種故,耳聞如此,何況親口自出謗言。

  假如菩薩自謗叁寶,皆因對叁寶失去信心,例如有人修行用功幾十年,後來病了,或遇到災難,不知是過去的業力起現行,不但不反省求忏悔,反更妄說叁寶不加庇他,因此對佛教失去信心而生謗毀,助長惡人及邪見人的威勢,幫助惡人、邪見人毀謗叁寶,而不是幫助諸佛菩薩宣揚叁寶。一切衆生聽到你毀謗叁寶之語,欲信而不信,已信而生退心,令無量衆生背棄叁寶,令無量衆生行黑暗道,令無量衆生墮苦海中,你看此罪多大,所以說是菩薩波羅夷罪。

  善學諸仁者,是菩薩十波羅提木叉,應當學,于中不應一一犯如微塵許,何況具足…

《梵網經菩薩戒略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