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

  圣一法师讲述

  各位诸山长老、大德高僧:

  今日后学到九华山,参加传戒法会,去年仁德老法师莅临广东顺德县,邀请本人于今年九华山开戒前讲梵网经,此是正信之行,与香港宝莲寺开戒前,先讲梵网戒经一样,我即答应下来。

  菩萨戒名道俗通行戒,已受戒或欲受戒的在家、出家菩萨者,都可以听,因此传戒前,先说梵网经,令一切见者闻者,皆种下成佛的善根。

  戒的意义是什么?很多人尚未明白:

  (一)戒就是道德,不论你有多大的才能,多大的学问,戒体一破,无道德就无人恭敬,别人恭敬我们,是恭敬我们的道德,不是恭敬我们的外表。小乘经中记载,一国家内有一位大臣,国王很恭敬他,这位大臣想知道:“究竟国王那一方面恭敬我,且试他一试,究竟是我的学问,还是我的才能,受到国王的恭敬。”

  这位大臣到皇宫里,偷了一个钱,守宫的人尊重他,虽知而不捕他。第二天,他偷二个钱,这守宫殿的人也放过他,第三天,他就偷了五个钱,守宫的人实时捕着他,绑他到国王前,国王说:“你偷了国家的钱,犯了国法要死。”这位大臣说:“国王啊,我现在试出来了,我知道人人恭敬我的,不是学问才能,而是道德,现在我知道道德可贵,请国王让我出家吧!”国王答应了他,许他出家。

  偷国家的钱财,就是犯戒,犯了戒就没道德,无论我们的学问及才能多么好,若破了戒,没有道德,就不受人尊重。

  昔日孔子到处教学,赞叹两位学生:颜回、闵子骞。后来孔子将心法传给闵子骞,他不传给文学第一的子由子夏,也不传给能言而多财的子贡,他传给颜回、闵子骞,闵子骞是道德第一。

  戒律是道德轨范,人人都要持戒,世界上最为人尊重者是“道德”这两个字,离了道德即无戒,离了戒亦无道德,所以我今天提出,“戒”就是道德。

  (二)“戒”又是我们的清净心,璎珞经云:“一切凡圣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持戒,心则清净,在清净心中建立万德,建立万行,犹如白纸,有了红点、黑点、绿点,就染污了,失去用处,若这白纸未被染污,可以写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心经,可以写一切经典,染污了的白纸,什么也写不上去。我们这个心亦复如是,心清净可以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一切功德都成就。

  例如黄金有矿,什么都造不了出来,若果黄金炼去了矿,黄金就可以造佛像、菩萨像、罗汉像、以及造一切器具,皆因这黄全是纯金无矿,所以“戒”是什么?是我们的清净心,心清净,即成等正觉。

  (三)现在是末法时代,人人希望振兴佛教,有主张坐禅来振兴佛教的,有主张办学来振兴佛教,可不可以呢?且看释迦牟尼佛的一句话:“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毘尼住世,正法久住。”毘尼是戒律,若戒律住世,正法就久住,欲想振兴佛法,当奉行戒律。

  以上三点:第一,戒是道德观念,第二,戒是我们的清凈心,第三,戒能振兴佛教,是略释戒的意义,现在解释经题。

  佛说梵网经

  简单的说,梵即梵行,梵行很多,犹如网之孔,一网有多孔;戒有无量梵行,梵行清净名为戒,诸佛有无量梵行,菩萨广学无量梵行,就如一网多孔,所以名为梵网经。说者,悦也,佛说戒,畅佛本怀,故名悦。

  经题解释已毕,再说人题,人题是译者。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兴是国王的名,秦是国号,三藏指经律论。经藏诠定学,定即心,若想明心要多诵经,或持四句偈;律是戒学,论是慧学。戒定慧三无漏法,是苦海的慈航,我们欲想了生死,到涅槃的彼岸,不能离开戒定慧三无漏学,这位法师以戒定慧为自己之师,亦为他人之师,故称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此云童寿,以童子之年,而有耆寿之德,故名。

  佛指卢舍那,是报身佛,卢舍那即净满之意,烦恼惑已净,功德圆满,故云净满。

  众生成佛时有三身,称为三身佛,三身佛分别名为法身佛、报身佛、及应化身佛。

  法身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本来具有的,不需要修,只要你悟,悟即见自己本源自性清净的法身佛。

  报身佛不容易成,需经三大阿僧祇劫,修种种的苦行难行,乃至无善而不成,无德而不就,功德圆满,方可成报身佛。

  释迦佛的报身,称为卢舍那佛,住在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报身,又是住在华藏世界,各各佛的报身,都是住在华藏世界。

  报身又分自受用报身及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无相,就是大菩萨也见不到;他受用报身,大菩萨可以见到,惟是所见的各有不同,十地菩萨见的,是无量大身,其它菩萨所见的,或是千丈卢舍那身。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度之,是为应身佛。应身是以报身为本,所以应身佛又称为逆佛,所谓从本垂迹,就是这个意思。

  应身佛有千百亿化身,如释迦佛有千百亿化身,阿弥陀佛亦有千百亿化身,化身佛住在凡圣同居土——暂时住的、方便的、不长久的。是故释迦佛十九岁出家,三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便离开这个世界——应度众生已度尽,说法已完,住世无益。

  众生成佛时,三身佛一时成,无分先后彼此。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上两句“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是指法身佛,法身佛无相,万佛一体,无有你我之分,亦无过去,现在,未来佛之分别,更无此土、他土、无量国土之佛的区别,万佛一体,犹如虚空般的清净,清净是一体的,不能说这一边的虚空清净,那一边的虚空不清净,是故法身佛无男无女、无此无彼、圣凡两亡、生佛俱泯,是谓不二法门。

  第五酤酒戒

  淫为生死本,酒为过患源,饮酒心神昏迷,助作一切罪,是故如来制戒。

  所谓无明酒,无明生一切惑,酒造一切罪,四分律言,酒有三十六失,大智度论谓酒有三十五失,沙伽陀比丘能降毒龙,后酒醉卧地,虾蟆食其沫唾,佛言:“现在甚至虾蟆也不能降服。”我国仪狄造酒,禹辄疏焉。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

  酤者卖也,自开酒店或酒厂,卖酒与人,其过难量,违菩萨利他之行,教人卖酒亦然。

  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

  此戒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希利货贸,四、真酒,五、授与现前人。

  酤酒因:贪利求财。

  酤酒缘:米、麦、甘蔗、葡萄等,皆可造酒。

  酤酒法:一切广告及推销术。

  酤酒业:卖酒与人。

  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

  酒有多种,或花或果,皆可造酒,但令饮之醉人,皆不得酤,惟药酒除外。又虽似酒色酒香,而无酒味,饮不醉人,可以卖,如醋之类。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

  菩萨上求佛道,以佛道下化众生,教众生以般若智断除烦恼。

  明即三明:能知过去,是宿命明;知现在生来死去,是天眼明;知生死已尽,是漏尽明。

  达是三达: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具足三明三达,见性成佛。

  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迷真认妄,认物为己,是众生的颠倒相。大乘起信论云:“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者: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三细迷失真如佛性,若无三细,人人皆见佛性。

  六粗者,枝未无明是也:一、智相(俱生无明),二、相续相,三、执取相,四、计名字相,五、起业相,六、业系苦相。有此六相,生死无了期。

  一切众生,既有三细六粗之颠倒,再加上饮酒,助其放恣,更无惭愧,酒后失言,醉时造罪,如狂马无缰,迷性胡为,菩萨若以酤酒为业,助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六说四众过戒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说人非。

  修行人第一要明心,心不明,不知自心中无量劫来罪垢,明心,才知自己心内积聚无边罪垢,故应一一忏悔,一一洗除,所谓随缘消旧业,更不作新殃。永嘉禅师云:“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心垢洗除净尽,返本归元。

  心如明镜般清净,本无外物影像,所以明心的人,在真心内,绝无他人是非,是以不说他人过非。

  六祖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此乃示人修行,明心除垢,直捷返家之文。

  又云:“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此乃示导别人返本之文。

  假如不观心,不明心,不除心内垢,而于心外妄见他人是非,絮絮而说,影响佛教,令无量众生不信佛,是故如来制此戒。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

  沙弥出六尘之家,比丘比丘尼出生死之家,菩萨出无明之家,本来是好事,但僧团中良莠不齐,不应把一两个人的过失,算为整个僧团的过失,使佛教蒙受坏的名声,影响初发心人,退失信仰。

  比丘比丘尼,称为僧宝,佛灭度后,佛法流传世间,全赖僧宝住持,续佛慧命,若口说出家人的罪过,致令比丘比丘尼转*轮时,无人听受,法不流通,断佛教慧命。

  根据内典说,比丘比丘尼有过,应依戒律三种劝谏:第一、私人劝谏,第二、屏处劝谏,第三、羯磨,大众劝谏,绝不是向外宣扬;过去有三武一宗之祸,皆由外道向国王毁谤出家人所致。

  在家菩萨,护持佛教,亦不能说他们的罪过,损坏佛教声誉,如是缁白四众,佛门弟子,受菩萨戒者,不得随便信口说其过失,更不得教他说,自辱佛门,令圣道不行,贻误后学。

  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

  此戒六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有说罪心,四、所说罪,五、所向人说,六、现前人领解。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应为说因,说缘,说法,说业。

  说因者,无始劫以来之恶口习气为因,说缘者,以种种借口为缘,说罪过法者,说其轻重罪…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