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P8

  ..续本文上一页与一切人作奴作婢,如是轻贱三宝,虽三宝未灭,已蒙羞矣。

  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菩萨在此时此地,应生慈悲心,用种种方便救护,若资财不足,不妨处处教化信徒取物,共同赎佛菩萨形像,迎奉供养。若此佛像曾经十载廿载受人供养,便有廿年功德在,胜新造者。及赎比丘、比丘尼,恢复威仪,重披袈裟,更赎发心菩萨者,重作道人。

  更以资财赎一切经律,此经此律,是法宝,若曾为人受持十年,即有十年诵经功德在,更胜新印者。

  自己无能赎之资,又不劝人发心,而坐视不赎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所作之事,远有损害之心,即犯此戒。

  若佛子,不得贩卖刀杖弓箭。

  贩卖刀杖弓箭,远有损害之意,间接帮助杀生。

  畜轻秤小斗。

  轻出重入,小斗出大斗入,暗中损害众生。

  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

  因官恃势,取人财物,假借官威,系缚肢体,以势凌人,破坏成功,或以财色名,系缚其心,破坏他人好事。

  长养猫狸猪狗,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猫狗捕鼠害物,猪狸等,养以食用,立心不良,是以不得故养,若故养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心的作用,粗思名觉,细思名观,用之于道为正,用之于染则邪,舍邪存正,故制此戒。

  若佛子,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等斗,军阵兵将劫贼等斗。

  男女戏笑,色情相斗,军阵兵将劫贼相杀,皆是心随眼转,眼随境转,增加邪思邪业。

  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妓乐之声。

  口吹螺贝,气鼓牛角,七弦琴,廿四弦瑟,筝笛竹制,箜国之篌,男女唱歌妓乐之声,令人荡神逸志,耽着尘境。

  不得樗蒲、围基、波罗塞戏、弹基、六博、拍球、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城。

  樗蒲即今赌博,围基即黑白棋子相围,波罗塞戏即今象棋,弹基六博皆戏具,拍球即打球,掷石投壶即投掷射击,牵道、八道行城,西域戏也,此皆玩物丧志,增长好胜之心。

  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

  药涂爪上,咒之光明如镜,能现种种事,蓍草乃文王易卦。杨枝者,巫师祭樟柳,久而发灵,能报吉凶;钵盂者,以水注盂中,搅之令定,以断事;髑髅者,取新亡髑髅,祭炼禁咒,能从人耳报灾祥;卜筮即问卦韱之类。

  不得作盗贼使命,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不得为贼作使,传递通信。

  诤斗起凶恶心,娱乐起淫佚心,杂戏起散乱心,卜筮起惑着心,使命起诈罔心,以上六事,邪业觉观,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若佛子,护持禁戒,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犹如金刚,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梅,如草系比丘。

  文中说护持禁戒,其实修行人是戒护,若无戒护,无始劫以来的业障及冤亲债主,便会找上门来,敌也敌不住,持如来戒,有护戒神拥护,保卫行者,暂不受业障及冤亲困扰,可以安心办道。

  比丘以具足戒为禁戒,行住坐卧,都持二百五十条戒,行二百五十、住二百五十、坐二百五十、卧二百五十,便是一千威仪,过去一千,现在一千、未来一千,共成三千威仪。

  日夜六时,读诵是戒,口读心诵,身口意不离戒,戒如金刚,一切不能坏,戒能坏一切,烦恼不能坏,戒能灭烦恼,业障不能坏,过去业不要怕,持戒如金刚,日久能坏业障,譬如杀生戒,任何烦恼不能坏,而杀生戒,终能坏一切烦恼。

  又戒如浮囊,能渡大海,大海里有罗剎鬼欲乞浮囊,而不与之,罗剎不遂所求,又乞半边浮囊,亦不与之,乃至乞小许浮囊,皆不与之。仗完整的浮囊,才能渡过大海。

  持戒亦如是,仗持戒浮囊之力,能渡生死大海,但是烦恼罗剎鬼,诱使我们犯波罗夷戒,而不从之,又诱我们犯僧伽婆尸沙戒,亦不从之,欲使我们犯波逸提罪,也不从之,如是浮囊全整,戒律清净,即渡生死大海矣。

  “草系比丘”者,佛在世时,有一群比丘,被贼劫去衣砵,贼恐比丘告官,想杀比丘,其中一贼说:“不用杀,比丘持戒,以草反系之即可。”果然比丘被草系着,不敢动,恐断生草犯如来戒,明早国王出游,见而问曰:“看时似无病,肥壮有多力,云何被草系,昼夜不转侧。”比丘偈答曰:“此草甚危脆,断时岂有难,但为佛世尊,金刚戒所制。”

  国王赞叹难得,替他们释脱,并奉衣砵饮食。

  持戒犹如草系比丘的精神,祇知有戒,不知有自己,所谓“宁有戒死,不无戒生。”

  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

  如是持戒清净,在清净戒心中,信一切法即心自性,不生不灭,实相现前,常生大乘善信,信诸佛是已成佛,信自己未来成佛,已成、未成,皆由持戒清净。生信心故,发菩提心,从此菩提心,念念现前,作诸佛事,念念不退大乘善信,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非持戒不能清净,非清净不能生大乘善信,非大乘善信,不能发菩提心,菩提心如是难发,行者应珍惜矣,经云:“十信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从此修菩萨行,自利利他,念念不退,若起一念二乘之心,即犯此戒。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见菩提心,应当发愿,像阿弥陀佛,从菩提心发四十八愿,普贤菩萨发菩提心,又发十大愿,观音菩萨发菩提心,再发十二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发菩提心后,亦发十二大愿,地藏菩萨发菩提心后,发度尽众生的大愿。

  愿从觉性发起,菩提心即是觉,菩提心怎么来呢,一定要持戒,持戒清净见佛性,方可发菩提心,乃至若有微细戒不清净,就被染污。所以上文中,谓行住坐卧,昼夜六时,必需持佛的净戒,持戒犹如金刚,一切都不能坏,戒如浮囊,能渡我们出生死大海。草系比丘持戒,宁有戒死,不无戒生,这是持戒的精神。

  持戒清净,方可见佛性,见佛性便是觉,知道自己是未来之佛。

  未来之佛,谁人知道,这个觉知道,所以我们现在未得觉性,未曾知道自己是未来之佛,若觉性现前,就知道自己是未来佛,觉性便是菩提,菩提心能觉未来之佛,亦能觉已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佛,那个晓得,觉性知道,觉性便是菩提心,我们要念念发菩提心,菩提心觉一切法,是以菩萨能修一切行,菩提心觉一切众生,所以菩提心能度一切众生,我们用妄想心度不了众生,菩提心才可以度众生,度尽众生而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个真真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不可思议的,以菩提心念佛,以菩提心持戒,以菩提心拜佛,甚至献花供水都不离菩提心,不离菩提心便是佛事,离菩提心是魔事,不离菩提心,焚香扫地是佛事,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百万亿劫生死之罪,也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菩萨的根本,离菩提心,不是菩萨,所以念念不可以离开菩提心,前念菩提,后念菩提,念念都是菩提,不能起一念二乘之心。

  二乘人祇度自己,无大乘心,大乘心是菩提心,大乘经典,称十信菩萨发菩提心,菩提心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是初发心的菩萨,要先发菩提心,再发菩提愿,此经教我们发十种大愿,从菩提心发愿,愿力坚固,你看地藏王菩萨,发了菩提心,知道地狱本来空,所以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愿,又知道众生本来无,就发度尽众生,方成佛道的大愿,如果不以菩提心来发愿,以妄想心来发愿,这个愿就靠不住。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

  过去菩萨,都是先发菩提心,后发菩提愿,再修菩提行,所以上来文中,持戒清净,发菩提心,此戒教我们发菩提愿,若发了菩提心,不发菩提愿,就犯了此戒。

  菩提心中兵具有无量的功德,应从菩提心,发与理相应之愿:

  一、“孝顺父母师僧”——发这孝顺之愿,万德以孝为本,百行以孝为先,没有孝顺,一切愿都不成,在家孝顺父母,出家孝顺师长,在家无孝子,出家无高僧,孝顺是至道之法,应发孝顺之愿。

  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

  二、“愿得好师”——修行要拜明师,明师可以指点我们出迷津,又令我们得法,如六祖亲近五祖,五祖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言下大悟,即得法,所以我们要发愿拜明师。临济老人拜黄蘗为师,黄蘗打他三棒就悟道;百丈以马祖为师,马祖扭他鼻子痛,亦悟道,古来都是明师出高徒。

  三、“愿得同学善知识”——我们发愿拜明师,还要有好同学,同学是助道之缘,未悟道前,须要同学砌磋,你看雪峰老人,因岩头同学助他悟道,同学是善知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知识,令他一生事办,所以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得遇好师父,及好同学。

  四、“常教我大乘经律”——涅槃经中,雪山童子为求半句偈而舍身,大乘佛法,是诸法的实相,能使一切众生成佛,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是以我们要发愿,生生世世遇善知识,教我大乘经律。

  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

  五、“十发趣”——趣如来家,为法王子。

  六、“十长养”——学十波罗蜜,长养菩提苗。

  七、“十金刚”——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功德如金刚。

  八、“十地”——明心如大地,能生一切法,能壮严一切净土,能度一切众生,能出生一切如来。

  九、“使我开解,如法修行”——愿善知识教我开解住、行、向、地,四十法门,此四十法门,是成佛之因,经云:“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初心是住行向地,既有成佛之因,就不怕无成佛之果,是以,愿善知识教我心开意解,解后起修。

  六祖午夜悟道,回来隐修十五年,德山老人因龙潭祖师而开悟,后来住山潜修二十年。

  开悟之后,要如法修行,所谓保养圣…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